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住叁寶地如履薄冰(全性)

  住叁寶地如履薄冰

  全性

  閩南佛學

  常言道:“地獄門前僧道多”,何以故

  出家剃染,乃爲道而來,期枕聖果歸去,然今豈說空門一場,最終反淪地獄之人,其因由何在

  試以探索。

  卻聽說:“住叁寶地如履薄冰”。寶刹勝地,爲聖賢所居,于中一草一木,因果繁重;一飯——茶,施主心血:一善一惡,果報分明,所有常住諸物,十方叁世僧人有份.若損一毫,則于這麼多僧人前一一負債結罪。故居此者,舉止行事必須倍加小心。否則虧損絲毫即入盜網,必累當來惡報,故才有:“住叁寶地如履薄冰”之說。即如人在薄冰上行,稍不留意,即掉萬丈冰窟。住叁寶地。起心動念.一舉一作,就如同在薄冰上行,必須細細心心,否則,一念過失。將有墮落惡道之險,多麼可怖。我等辭親修.道寄生空門,實爲終成大樂。然今豈可反因出家而墮,多麼不值得之事,又多麼枉然。望渚仁者深而慎之。

  爲出家人.與世俗所不同的,非全剃發染衣形相于外,主要還是受戒納法于心,以內在戒德壯嚴叁業故,方堪稱人天表帥,世間福田。一經登壇,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戒。即是叁百四十八學處,比丘則二百五十戒。一戒不學縱或不犯,亦是一不學無知罪。墮獄一億四千四百萬年,若全戒不學,則叁百四十八無知罪,地獄年數不可勝數。若欲免之。唯一精戒。戒法一門,是通向人天之橋梁,超越叁界之雲梯,是故.若厭叁途,欣期解脫,就必須緊緊抓住戒律的門環不放。 ”

  一、叁寶地如薄冰說

  罪法滔滔,盜網易觸,盜事茫茫,盜叁寶物最易犯。爲出家兒,寺舍爲家,一生之中,出出進進皆叁寶地,舉目垂眉盡叁寶物。叁寶地上,點點善行,功德無量,一念過惡,果報無邊。所以說“住叁寶地如履薄冰”,悉因爲叁寶諸物,絲毫不可有誤,一切錢財瓦磚,恰似江面上薄冰,凡近彼者,稍有差錯即感惡道,一失足成千古恨,滔滔果報,千劫萬年不見天日。

  所謂叁寶物者,即佛物法物及僧物也。此叁種物,大者乃至寺宇、金錢、幢幡,小的則是花木、瓦石、針線等,種種諸物,皆爲叁寶之所有,私人不可辄取,取則有罪,縱使能還,依然要墮落。《五百輕重經》雲:“久負佛物雲何償

  若直償本物,以佛不出不入故,雖爾故入地獄。”今舉例明之。

  昔有一比丘精進聰明,能講經使聞者得四道果,因負叁寶物十萬錢,自思罪重,便欲還償,同弟子往沙法國行乞,大得錢物,正准備償還,歸途山間中被七步蛇所傷,六步裏便向弟子交代清所還錢物。弟子依囑持錢物送至本國還償已,速返報師,師便起行,七步便死,墮阿鼻地獄中,初入溫暖,未至苦熱.便舉大聲經呗咒願,說偈雲:“人間空處受苦樂,非我非他之所作,若受諸觸皆緣生,無有身者誰受若。”獄中諸罪人鬼聞經咒者,無數千人得度,獄卒大嗔。舉叉打之,比丘命終生叁十叁天。以此驗之,負叁寶物不可不償,縱使還償也要墮落,故有負叁寶物十倍還之的說法。此事告誡我們:叁寶東西亂用不得,困苦之時,甯可自食身肉.終不雜用叁寶物,免招惡報。

  佛法僧叁種物,各是各用,不得有錯,一切佛物爲佛受用,我們不得隨便應用。有的寺廟,佛殿內竟堆積僧人雜物,乃至食臥.此事甚不應該。五百問中“問佛塔前得禮比丘否

  答:“不得,犯墮屍佛殿爲佛所住地,凡入殿內必須爲禮佛誦經等事,若以遊玩之心入內東觀西望,定失福田,乃至招罪。佛前禮比丘尚且有罪,何況食臥堆放之罪。經典亦爾,檀越印經爲轉*輪,何得變賣取錢

  如果燒損故經舊佛像者,更是不可,得無量逆罪,如燒父母。《五百輕重經》雲:“問比丘得經書取物否

  ”答:“不得,犯墮廣今見許多寺廟裏,幾乎都設流通處,其動機是否純爲流通法寶

  是否以賺錢動機將經取錢

  是值得思考的。

  叁寶于世間不可思議。人天至上,無限崇敬.乃至于叁寶所用物,亦應心生恭敬。若是佛法二物,更應敬之如塔,不得絲毫輕慢。如包經、像之布等,彼雖非于佛法,但爲佛法所應用故,我等不得慢待汙髒,違則獲罪,此爲輕慢。若以惡心盜取,彼罪更重。

  二、常住便宜占不得

  常住諸物,十方叁世僧皆爲主故,私取一毫,罪等河沙。故說盜諸物中,僧物最重。此罪不易忏,爲佛所不救,是故佛說:“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由此說明了僧物之重,不可盜之:所謂“盜”者,情形甚多,不僅非理故取,乃至誤取錯用亦列盜欄,死後地獄有份,出家行人,雖以四海爲家,卻依寶刹棲住,一生出入于寺宇,然叁寶地上,盜網重重,稍不留意.皆可犯之,唯細心者能免。二六時中,事事處處內防貪心,外護諸物,所謂:“護叁寶物如護眼珠”。如果我們真能凡事用心,如護眼目一般受護常住物,那麼地獄之門便與我們相隔八萬四千裏。若以麻木之心,恣情浪費,損失汙髒等,則地獄與我們只有反紙之近,一死即入。“莫謂身後無人隨,天龍護法眼嗔嗔。”叁寶地上,唯有時刻常抱一顆防護之心,及一種善于吃虧的行爲,去對待每一件事,方能真獲實益。否則若事事圖方便,處處占便宜,貪于眼前,猶如愚癡小兒貪食刃上蜜.終招傷舌之苦。暫時方便圖不得,勿讓眼前小小得失迷了眼眉,當思滔滔苦果追長劫,以遠大目光望宋生,因小果大報不盡,唯有舍得眼前利,將來方能獲大益。

  常住諸物,衆僧所共,私取一粒,如種子在土,果報無量,他人所不能代之。《雜阿含經》卷十九雲:“尊者大目鍵連日::我于路中見一大身衆生,有熱鐵丸從身出入,乘虛而行,苦痛切迫,啼哭號叫……,佛告諸比丘:此衆生者,過去世時于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作沙彌。次守衆僧果園,盜取七果持奉師父,以此罪故,已在地獄受無量苦,地獄報後猶有馀報。今得此生,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鍵連所說,真實不虛。””

  此事告誡:大衆僧物一絲一毫私取不得,沙彌取七果奉師尚招報如此,何況其它重物。回顧自己出家以來,所取常住之物,比比何止七果之多,推推果報程度,數數地獄年數,何止千百萬年。如果我們執迷不悟,還不鐵下心來一心修證,期求此生大道成就。以免來生泥黎之苦。可想而知.下一步等待我們的又是什麼

  那布滿熊熊烈火的地獄,便是我們的來生住處。愚昧凡夫,何等殘忍,爲了眼前芝麻小利竟毫不頤忌,將自己的無際未來推入火坑。自己小小痛癢尚能逃且逃,不能一忍,何況來生地獄之中,種種粗痛劇苦,業力現前,無奈也要受。

  常住之物,非但不能私自盜用,乃至受用不如法亦是不能,所有桌椅臥具等.別以爲非己錢買就不知痛惜,東丟西放,碰碰撞撞不加半分愛惜。種種非理,勿以爲事過即罷,點滴過失盡積業海,早于前路等待,一旦因緣成熟果報自受。《雜阿含經》記載,尊者目連于行路中,見一群比丘奔往溫室,方至火起,痛苦嚎喚。目連以是問佛,佛告目連:“此乃地獄,中諸比丘者,昔迦葉佛法中爲沙門,以溫室中不如法受用僧物故,入地獄中,感此果報。”

  總之.叁寶之物,不得盜用,不得錯用,不得互用.不得隨便任用,不得貸作彼用,不得出賣作他用,不得移去他處用,不得轉賣作別用,若違其一,必招、叁途輾轉,痛苦莫測,乃至偶得爲人,猶有馀報,必爲貧困下賤,折足行乞之類。

  由上可知,叁寶地上,盜網重重,若不留意,揮手舉止,皆可撞入,出家人不好當啊!空門一輩子,欲得離苦就這麼的難,何況要成就這無上妙果

  更是難上加難了。但爲出家兒,大道難行卻有信心,以一生之苦,換取恒生大樂,亦免長劫大苦,多麼便宜,多麼值得。是故佛道既難又易,只要我們處處依佛所教,事事叁思而行,一步一留心地去對待每一件事,小心翼翼地安度每一分鍾,則地獄無門,道果有望。

  叁、叁寶執事不好當

  執事掌物,應如法爲之,當嚴則嚴,不可自作聰明,隨便開緣:當分則分,不可憑己習性,吝啬不舍。故庫房之對聯有雲:“楊枝一燈明千古,保壽片姜辣萬年。”應以古德之風儀作爲自警,時刻提醒自己.凡事對法不對人,如理爲之,對一切人事鐵面無私,千勿將叁寶物作人情,在生之時只有清清楚楚,死後泥黎方無我在。

  錯掌僧物,互用偏多,(言互用者,即是自以爲是,將叁寶物彼此調配,此移彼用,相互混雜,如此違于情理,背判因果)。雖然物非己用,卻罪歸己身,果報白受,昔有一當家執掌寺務,時有居士出錢供齋,正值常住建僧房少錢,便自作主張.將供齋錢移作買瓦用。以互用之罪,死墮畜道,爲一牛身,爲寺耕種運物等,以償罪債。後有開悟僧爲該寺住持,定中知此當安畜道受苦,問及因由,方知所以,出定後,便依當家所敘,命衆僧拆了瓦背,變賣之錢供齋大衆,並爲忏悔。後又于定中見當家來謝,將脫畜道之苦,並于當家所敘,于一樹下見一水牛撞死,此事可驗。好心互用況獲惡報,若是私自盜取罪報更是難以估量。故勸大衆,若非精明戒相者,千萬勿參入執事行列此如愚癡小兒玩弄兵器,終成自害,益少禍多,到頭來弄得一身罪過。

  總之,叁寶務雜,事事甚繁,稍不留心即錯。由此知,評選執事不可輕率,必須精戒明達,識因畏果,懼畏漸愧者方可爲之。相反,如果不識戒相,不持淨戒,不知業報,無有慚愧,好高取勝,必羅盜網。叁途有份,良可惜也,《寶梁經》雲:“佛告迦葉:“我聽二種比丘得管衆事,何等爲二

  一者,能持淨戒;二者,畏于下世,喻如金剛。複有二種:一者,識知業報,二者,有諸慚愧及悔心,複有二種:何等爲二

  一者,阿羅漢;二者,能修八背舍者。迦葉,如是二種比丘,我聽營事,身無瘡何以故

  迦葉,護他人意此事難故。””

  四、結說

  叁寶地既是這麼的不易住,地獄之門又是如此的易撞著,既已出家,如何可免

  道果輝煌,戒爲階梯,苦海茫茫,戒似船筏,欲脫惡道,唯戒是救。是故佛製比丘五年精戒,尼則六年,佛如慈父,製不徒然,以知衆生根機故,每條戒皆從諸佛大悲心中流出,爲令衆生避于沈淪,近成人天,淨化叁業,遠就大果故。佛憐衆生,如愛獨兒,施設諸戒于我等,必有益身之處,並非故設一戒束縛我們。所有投身空門者,若實爲了道而來,就應依佛所教,規規矩矩地做好一個出家人,依戒定慧次第修證,舉止動念,常以戒法爲依。叁業清淨者,方堪成就佛界。切莫自謂上根,越學次第,空中樓閣,反成自欺自墮。

  人多認爲,眼下年輕,距離地獄亦複瓣心香·住叁寶地如履薄冰遙遠,因此悠閑自如.無所怖畏。當知人命無常,死期不定,“莫謂自己年方小,孤墳多葬少年身”。生命在呼吸間,只要業力一來,今晚脫鞋,明旦是否再穿

  死亡不一定都在明天,也許就在今天。種種災難.飛來橫禍,不一定都是別人的,或許就臨身自己。想想一生造罪,地獄之門與我們多麼懸近,一氣不來,彈指即到,如隔紙反掌,豈可忽略

  “得人生如爪上土,失人生如大地土。”我等既偶爲人,如八苦交煎偶得一停,愚者只享萬幸,智者則趁此良機,設法逃出苦輪。那麼就是運用此生,勇猛修證,磨鋒利之道劍,殺死習氣之惡賊,登上岸之舟筏。只有堅持不懈,方能抵達解脫之寶所。呼喚所有出家兒,勿再迷茫和猶豫,抓緊時間,努力吧,道業就是我們的事業!開辟吧,戒律就是道果之基田!

  

  

《住叁寶地如履薄冰(全性)》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學戒淺談(福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