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戒淺談
福雲
閩南佛學
前 言
戒學是佛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脫生死趨向菩提的根本。在小乘說:”戒是正順解脫之本。”在大乘說:”戒是無上菩提之本”。整個佛法集中體現戒、定、慧叁無漏學,當然真正解脫和證菩提的,尚有賴於無漏的智慧,但最初的基礎,不能不說是戒學。由戒學的種種限製,使心念不得向外奔馳,而逐漸的獲得內心安定,於是便從安定的心境中,獲得無漏智慧的開發,然後再用般若慧劍,割斷無始以來的無明繩索,始得菩提。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可見高層的慧固然需要,基層的戒更爲重要。如果基層的戒沒有打得堅固,中層的定,高層的慧,都不可能出現的。
一,戒學的重要性
律藏說:”毗尼久住、正法久住。”佛陀一生對弟子所說法的內容,分爲二大門:一是啓發教導弟子們的智慧,使他們通達緣起法,後來經弟子們結集成經藏;二是組織教育弟子們過僧團的紀律生活,使弟子們促發內心智慧,後來經弟子們結集成律藏。
佛陀爲什麼要製戒呢?佛製戒的緣起按經中記載,佛每次說法,皆有弟子啓請發問。而製戒過程中是否有啓請呢?在薩婆多部製戒的緣起中,舍利弗尊者請問於佛,如何使正法久住
提出了過去諸佛成就正覺!爲什麼正法不能久住
佛告舍利弗,過去毗婆屍式棄、拘留孫迦葉、這二位如來正法久住世間,他們不但廣說經教,而且還結戒說戒,故正法久住。而拘那含牟尼,毗舍二位如來,不廣說經教,亦不結戒說戒,而這二位如來滅度以後,僧團沒有戒律的攝持,因此正法速滅。舍利弗聽後,請佛製戒,目的是爲正法久住,佛告舍利弗,到時候我會製戒。戒經中說,佛製戒有緣起的。所謂”鋼刀雖利,不斬無罪之人。”佛成道以後的最初數年之中,根本沒有戒律,因爲佛初期的弟子們,他們的根器特別深厚,往往是聽到佛陀的開示之後,即使是叁言兩語的點化,便會證入聖位聖果。初果耕地,蟲離四寸,至於盜,淫,妄語更是無犯。佛成道後初期僧團本來清淨。直到佛陀成道的第十二年,才有比丘由于俗家母親的逼迫,犯了不淨行。佛教的戒律,也就從此開始製定出來。目的是爲維護僧團的清淨莊嚴,也是爲了保護比丘們的戒體不失。戒律的製定,不是佛陀對於佛弟子們的一種約束,實是佛弟子的解脫之道,也是僧團的防腐劑。佛子若無戒律作爲生活的准則,了脫生死談何容易,僧團若無戒律作爲統攝教化的綱領,佛教的狀態,就象一盤散沙,最終自滅。因此,佛在臨滅度時,示意後世的佛子,應以戒爲師。佛教只要有戒律的存在,才能久住於世。
我們學佛是爲了求得解脫,趨向無上菩提。然而解脫的起點是對戒律的嚴格遵守,只有這樣才能證得菩提。否則,戒若有所虧損,不但出世之果得不到,就是人天功德亦沒有份。所以叁世諸佛出現於世間,無不慎重的推崇戒法,西天東土的曆代祖師,無不以戒法殷殷教誡。《大涅槃經》雲;”戒是一切善法階梯,亦是一切善法根本,如大地是一切樹木所依之本;戒是最善之引導者,如彼商主導諸商人;戒是一切善法勝幢,如天帝釋所立勝幢;戒能斷除一切惡業及叁惡道,能療惡病猶如藥樹;戒是生死險道資糧;戒是摧結惡賊铠杖;戒是滅結毒蛇良咒;戒是度惡業之橋梁。”總之,無論行善斷惡,離苦得樂,斷惑證真,戒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若沒有戒學,求一切智無有是處。由此可知,戒學之重要性,我們豈能忽視於戒學呢
二、戒學與社會道德
佛教的教義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真理,能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而戒律正是完成這一使命的基本法門。
佛教戒律,是佛陀爲了調伏弟子們的身心,所製的種種規矩,是人與人相處的潤滑劑。”戒”雖有種種的條文與差別,但皆離不開五戒的根本原則,一切戒法皆由五戒演化而出,都是爲了保護四根本戒的清淨。五戒的究竟處,是了脫生死的正因,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亦是倫理的基本准則。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做爲一個佛弟子首先應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即人格的完成。佛教的戒律是作爲一種道德的規範,是爲了完成它的道德爲理想服務的,這就是說持戒律本身並不是目的,只是爲了實現道德理想而施設的法門。然而戒律的指導思想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其表現於行動和修持上,則以攝心爲要,製身爲輔。戒律不單指在行動上不犯戒,其根本是心不犯戒。因爲人的一切行爲都受”心”的指揮,心是因,行是果,所以說戒律不是形式化的教條主義,而是有強大的通融性和廣泛性。法律只能在人犯法後,才能以法律製裁,而戒律則不同,行未犯即能在未行前審其心。戒律有消極的止息法門,同時亦具有積極的修善作用,尤其是大乘戒學的作用,以發菩提心爲本,普度一切衆生。同時還鼓勵人們要有見義勇爲,舍己爲人的獻身精神,戒律的精神是止惡揚善,淨己自心,向解脫道精進。因此,說佛教的戒律是至高無上的道德規範,它不僅能未雨綢缪,製止犯罪的心裏産生,而且還能淨化人的心靈,起到無名警察的作用。
佛教的戒律思想若能在人間普及,人人奉行五戒十善,那麼將爲人類社會道德的完善起到升華的作用社會上將不會出現凶殺、盜竊、流氓等案件的發生。目前,人世間每件悲劇的發生,其根本無不是由財色的作祟,而演出了層出不窮的罪惡。那些罪惡的類別,又皆不出殺盜淫妄酒的範圍。因此,人類安全雖有法律的保障,法律只能製裁於事後,卻不能防患於未然,殺人的、偷盜的,奸淫的、欺騙的,仍然我行我素。正因如此,我們要提倡五戒的受持,若多一人受持五戒,便爲人類社會減少一分災禍的威脅,人人受持五戒,我們的世界便是人間的淨土了。最重要的是佛教五戒,能産生同情心,受持五戒可給一切衆生以無畏,這是其它戒所不能及的。比如基督教的不殺, 只是不殺人,卻殺人類以外的生物,儒家主張推人及物,但卻不戒殺其它的生物。唯有佛教慈悲救世,視衆生平等,給不同類以無畏,主張”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皆可成佛”,望人人皆能歸依佛門。須知佛法如大海,不厭衆流,不棄涓滴,無論什麼人,只要信仰佛陀,就有資格接受佛陀的慈悲,佛陀的庇護。佛陀的教導是持戒最上,而證得涅槃正覺爲究竟。叁、如何對待”八敬法”
戒律的産生和發展,目的無非是使正法久住。而對比丘尼首先強調的是”八敬法”。此法關系甚大,《善見律》雲: “佛當初不度女人出家,爲減正法五百年。”這就是說佛最初不度女人出家,爲什麼呢
佛若是度女人出家,在釋迦佛的法運之中,會減五百年的正法。因女衆習氣深,欲修出世之道,恐多障緣,冀學無爲之法,難斷我見。是故世尊當初不度女人出家。
女人得度之緣起:當時佛的姨母大愛道,即是摩诃波閹波提與五百釋迦族的女人,宿植善根,痛厭生死,愛敬福田之衣,樂修出家之法,同詣如來,殷勤叁請,但沒有得到佛陀的允許。後由尊者阿難憂泣,代請出家,佛令遵守”八敬法”,虔奉叁尊,愛道聞持遂得披剃。由此可知女人得度之不易。若比丘尼能依佛製的”八敬法”行持,那麼如來的正法即能久住世間。
“今時不行,隨處滅法”,就是說現在不奉行”八敬法”,佛法亦隨之而滅。因此比丘尼要勉勵實行”八敬法”。古德雲: “遵之則正法常存,違之則法滅在即。C,可見此法之重要。有人說”八敬法”應棄除。關于這一問題,佛在世時已有入提過,當初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因奉行”八敬法”,又受持比丘尼戒,如法修持,不久她們當中就有很多證阿羅漢果。證果後認爲”八敬法”不公平,故俱行詣佛所對尊者阿難而問言: “爲什麼百臘比丘尼見初受戒比丘,應起迎禮拜問訊,請令坐。”于是阿難請佛禀明此事。佛言叫她們奉行”八敬法”是有道理的,並非無因而製此”八敬法”,製此法的原因是; .
“假若沒有女人在佛道中出家做沙門的話,佛的正法當住世千年,興盛流布,一切衆生悉蒙得度,因有女人出家做沙門,使僧團不清淨,正法衰微,減五百年。”
由此可知,“八敬法”是不應抛棄,而是比丘尼的根本大法,亦是最早的比丘尼法,此”八敬法”是比丘尼戒的重心戒。此法並沒有將比丘尼的身份降低。須知一個人在什麼情形之下才能受益呢
要謙虛,才能受益。所謂”滿招損, 謙受益。”謙虛在佛法中即慚愧,有慚愧才能得到利益,若無慚愧,自高自大,則惡業隨身。我們應生慚愧之心,覺知自己業障深重,故使佛法受到如此的損失。
現處末法,外緣不具,內因微薄。縱然是最有修行的比丘尼,只能受持”八敬法,,當中的兩叁條而已。此法當中多數是有關羯摩法或作持法的問題,根本無法如律而行了。但從佛製”八敬法”的因緣看,我們應不折不扣地加以遵守,力求受持,應知凡佛所說之法皆對衆生有益,豈能舍之。四、嚴格遵守比丘尼戒的前兩篇
比丘尼戒的前兩篇,即八波羅夷,十七僧殘。此二種罪是不可悔之重罪。
第一篇波羅夷罪,如五分律雲: “波羅夷者,名爲墮法、名斷頭法、名非沙門法。如針缺鼻,不可複用,如人命盡,不可複活,如破石,不可複合,如斷多羅樹心,不可複生。”若犯此罪,被棄於佛法之外,如人斷頭,不可求樂。所受之報,入阿鼻地獄,受苦無量。可見此罪之重,我們應謹慎嚴守,犯此根本罪是無法忏除的。須知佛法之中雖有可悔法, 但要注意,悔法並不是萬能或全能的,對於根本戒的波羅夷罪和性罪是無能爲力的。悔法只能悔除犯戒的遮罪,但對於遮罪我們絕不可以因爲有了悔法就可以犯戒了。
第二篇僧殘法,比丘尼戒僧殘罪有17條。律攝雲;由衆奉教,罪方除滅。就是說若犯僧殘罪,要半個月時間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20個清淨比丘和20個清淨比丘尼,若少一人,此罪即…
《學戒淺談(福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