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二谛哲理
慈峰
閩南佛學
二谛是佛法的綱要,聖龍樹中觀學始終圍繞這個主題來說明諸法性空,求其自性不可得,設二谛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們體現諸法的實相,如不假二谛入觀,說“空”義就難以理解。
二谛是同一內容的兩種看法,兩種說法,是一法上的兩種性質,並非對立的兩個東西。佛教認爲,宇宙事物雖萬別幹差,但用二谛統攝便可概括無遺,二谛功用如此殊勝,當出自何處
:“大品”雲:“菩薩住二谛,爲衆生說法,爲著有者說空,爲著空者說有”。諸佛說法常依二谛,一切經典不出二谛的範疇。若明二谛,則衆經一目了然,故學佛者當習二谛,二谛的重要性由此可知。我們學習佛法必從二谛入門,于中體會法味,然後依教修證,方不負佛祖闡教弘宗的本懷。只有正確理解二谛,才能正觀諸法,正確運用二谛,方可證悟諸法的實相;如是者,是爲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涅槃解脫。
二谛是對凡聖所見的一個總結,由于智慧有淺深,所以各見的谛理就不同。所謂二谛,即世俗谛與第一義谛。印順論師說:“谛是正確真實的意思。真實有二:一、世俗的:世是時間遷流,俗是蒙蔽隱覆。如幻緣起的一切因果法,在遷流的時間中,沒有自性而現出自性相,欺诳凡人,使人不能見到他的真實相,所以名爲世俗。二、第一義的:第一是特勝的智慧,義是境界,就是特勝的無漏無分別智所覺證的境界,名第一義;或譯勝義。世俗是庸常的,一般的常識心境;勝義是特殊的,聖者的超常經驗。或者可以這樣說:第一義即實相,實相中超越能所,智女口境如,寂然不可得。第一的谛理,名第一義谛。佛在世間說法,不能直說世人不知道的法,要以世間所曉了的,顯說世間所不矢口的,所以說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等等。不過,一般人所認識的,常有一種錯誤的成分,所以必要在此世俗的一切上,以特殊的觀智,去透視世俗的顛倒所在,才能體驗第一義。所以,佛說法有此二谛:一是世俗的事相,一是特殊的谛理。依世俗而顯勝義,不能單說勝義。谛是正確與真實。然二谛是一真實
還是二真實
假使唯一真實,爲什麼要說二谛
假使二真實,這就根本不通。諸法究竟的真實,不能是二的,真實應該是不二的。要知世俗是虛妄的,本來不足以稱爲谛的。世俗的所以名谛,是因一切虛妄如幻的法,由過去無明行業熏習所現起的;現在又由無明妄執,在亂現的如幻虛妄法以上,錯誤的把他認作是真實。他雖實無自性,然在凡夫共許的心境上,成爲確實的。就世俗說世俗,所以叫世俗谛。如以這世俗爲究竟真實,那就爲無始的妄執所蒙昧,永不能見真理”。世俗是指世人直觀萬象,但見其表面,不達實際,也可說爲凡夫淺見。因爲只經眼見現前紛呈流變的萬法,便盲目的執爲實有,女口瞎子摸象,執一處而自謂已知全象,然而于象的整體及相貌則無由明了其究竟如何,凡夫指諸法爲真實也是如此,故名世俗。世俗谛雖是凡夫的常識,然在凡夫共許的心境上,有它相對的正確真實性,故名世俗谛。所謂第一義谛,是從諸法的實際講的。縱觀諸法紛然而各有其自體,然如是諸法皆從緣生,即由條件和合而生,推究其源當體空無自性,純是幻生幻滅。但要注意的是:這裏說的幻生幻滅,絕不是否認現象的存在及其功用,只是從諸法自體中求其實在性終不可得而說的。于其當體而觀,空、有宛然一如,絕諸心思言語,超特殊勝的境界即時現前,亦即了達諸法實相非相,這是聖人的悟境,具有絕對的正確真實性,是名第一義谛。宣說二谛的意義在覺悟一切迷情,所以以二谛是依現實而談其幽旨,應知二谛乃是方便假設,不思議的性空幻有的道理藉以而顯。故此二谛是彰中道實相的玄談,亦爲此對治衆生之偏病而設的教藥。
我們知道,宇宙萬法都是隨著本然規律而生滅無常地變化運動著,這個過程看來似乎很尋常,沒有什麼奧秘,如不細力口觀察體悟是不會發生什麼問題的,其實這中間已含有不可思議的現實妙理。但是在人們的頭腦中對此産生了不同的認識,一般人都從事物的現象去看待去分析,也就是說主觀片面地從各個角度認識事物的實質,這樣就容易生起種種執著,異說紛纭。佛陀正是面對現實,爲對治衆生病而把自己所證得的諸法實相理,隨衆生根性分爲真俗二谛,方便教化。因爲實相之義離言絕相,又寓于諸法之中,衆生不解,所以若不依俗谛而說,衆生則無由悟解第一義谛,由此明確二谛是方便相待而安立的。安立二谛的目的,是爲了顯示一切法空的道理,使一切衆生以此階漸而悟法性空寂,修證佛果。
《中論》說:“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又說:“若不正觀空,鈍根則自害”,“緣起性空”的學說由斯而立。自然界的生物和人爲的一切法,都是緣起的存在,如花樹等的生長、離不開土、肥、水、種、陽光、空氣等緣;一座房室的建成,離不開磚、瓦、木、石、人工等緣。磚、瓦木、石等緣各有自相而無真實的體性,把它們合起來便成爲一棟房子。隨著時間的遷流,它不斷變異,待到衆緣瓦解時終歸壞滅,這就叫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所說因緣生諸法,即名之爲緣生,而能生之緣沒有不變的實體,那所生之法也沒有實在的體性。因此展轉爲緣而生的諸法就成了宛然有而畢竟空,畢竟空而宛然有了。就此可以說因緣生諸法,唯是一空性,中觀宗安立二谛的意義在此。宇宙萬象均屬緣起生滅,所以緣起是俗谛;諸法性空是真谛,幻有性空的義理由此體現出來。當知二谛如標月指,因指而見月,切勿望指而作月,以致造成不達佛說二谛言教的目的,落入言诠的錯誤。依二谛教故方可證得中道觀,由此可知二谛只不過是一塊敲門的磚。
學者(中觀)知道,中觀宗的旨意是破邪顯正,唯破不立。這裏的破邪實際也包含著顯正,破邪也就是顯正,故不須另有所立,所以內外俱斥,四句百非盡遣,經雲:“不著不二法,以無一二故”,有言說表示者皆邪,言忘慮絕方契第一義,亦可說:凡是言語所表诠的,心行所緣慮的,都是俗谛,唯有心行言語斷的,方名真谛。
用二谛之義鑒別諸法,則于“空有”之理的內容易于洞達,邪執偏見的因果關系的理論就站不住腳,將如冰融雲散,正理宛然現前,故此二谛是諸佛的慧命,它既不否認緣起,又能體現性空,入于中道,古今中外無人能超出這個範疇。若能徹底了悟二谛的深義,則八萬法藏一時通解。所以二谛是經中之經,權說實說皆可引導衆生,令入不二法門,成就無上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