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樹菩薩生平行履及思想
佛智
閩南佛學
一、龍樹菩薩的生平行履
龍樹菩薩,梵名“那伽夷離淳那”,華譯爲“龍樹、龍猛、龍勝,”約在公元150年,誕生于南印度毗達婆國(Vidharbha)一婆羅門種姓之家。《龍樹菩薩傳》末雲:“其母樹下生之,以龍成道,號曰龍樹。”
《天臺九祖傳》卷一記載:龍樹天姿聰悟,博聞強記。少年時,曾從婆羅門長老沙羅诃及羅喉羅婆陀羅學習婆羅門教典,在叁個月內便誦通《四吠陀》,依文解義,無不切中要旨,時人驚爲奇才。冠弱之際,更能通曉世間典章、數術、天文、地理、圖緯、秘谶,獨步諸國,威名遠馳。
一日,大士與叁位知己探討人生快樂之事。大家公認,色欲快樂最令人神往。于是,四人相伴求學隱身法術。起初,授業術師恐怕他們學成後不肯再依附于己,故而只配發藥丸,不傳藥方。不料,大士嗅到藥香,便知其原料成份。術師大驚失色,慌忙獻出配方。由此,大士被譽爲“天啓神悟之高士。”
大士等人掌握隱身術後,便奔赴王宮,與諸宮娥妹女嬉鬧娛樂。數月間,宮女懷孕者甚衆。國王勃然大怒,急召智臣共謀應對之策。遂有資深謀士回禀道:“此事若非鬼魅,則是方術,可置細土于宮門口,著兵守護,若是術人,足迹自現,可以兵除;若其是鬼,當以咒驅。”國王拍手稱善,命武士依計行事。不久,足迹顯現,國王下令封閉宮門,截殺罪魁禍手。龍大士見勢不妙,慌亂中,躲藏在國王身後,結果,同伴叁人盡遭砍殺。目睹慘狀,大士頓悟“欲爲衆禍之本”,發誓曰:“若我得脫,當詣沙門,求出家法。”(見《天臺九祖傳》卷一)
脫險離宮後,大士便進入印度北部的雪山中,依止摩羅尊者剃染出家,研習叁藏教法。于九十日內,通達教理,辯才無礙,深入一切法空性,遂起驕慢之心,自譽爲“一切智人”。後經瞿昙門神誡示:“今汝之智慧,何異于螢火齊于日月
我觀仁者,非一切智人”(見《佛祖統紀》)大士方知佛道久遠,理深似海,自己所學不過是瀚海一滴而已。翻然悔過,發甚深慚愧心,繼續尋師訪道,求學不懈。
在雪山深處一佛塔前,大士巧遇一年老比丘,蒙授諸多大乘經典。大士悉心研究,勇猛精進,惜乎佛理深奧,雖明其義,卻不能融彙貫通。感應道交,幸蒙大龍菩薩慈悲憫護,接之入龍宮(一說是北印度龍種族的住處,另一說爲定境中的龍宮),開上寶藏,發七寶函,授以無量方等深奧經典。大士依教奉行,勤修冥悟,豁然了道,善解一相,深入無生法忍,能夠透徹地谛觀叁世法相、盡知因果等事,一舉成爲空有無礙的大小乘佛法的融通者。
出龍宮,大士赴南天竺遊化。當時,南天竺引正王(一說爲中印度僑薩羅國引正王)深染邪見,崇信婆羅門教,極力排佛,迫害僧尼。據《佛紀統紀》記載:龍大士爲了度化引正王,弘揚佛法,每逢引正王出巡時,便高舉紅色幡幢行于其前,如此長達七年之久。引正王頗以爲異,使人間道:“汝爲何許人
”大士答曰:“吾乃一切智人。”又問:“諸天今者,何所作爲
”大士對曰:“天正與阿修羅戰。”片刻間。有刀劍從空而降,阿修羅之耳鼻等也紛墜于地。引正王歎爲希有,躬身施禮,願親近善士,敬奉叁寶。大士爲之廣宣妙法。回宮後。兩人共剪西窗之燭,暢談達旦。此後,引正王禮龍樹菩薩爲師,虔誠信佛,大士聲名鵲起,如日中天,道俗欽仰,四方請益之衆不計其數。
大士意氣風發,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先是分別說諸法,後說諸法畢竟空,建立綿密精嚴的觀法,廣破外道、邪魔及偏頗之小乘,盛宏大乘佛法,開創了佛教的新紀元。
在印度佛教史上,龍樹菩薩是第一位有系統地組織大乘教法的賢者。因此,大士被尊爲“大乘鼻祖”、“第二釋迦”。在中國佛教史上,大士又被譽爲“大乘八宗共祖”。
約在公元250年,大士見所作已辦,就入于月輪叁昧。當時,法會中聽法者,只能聽到大士說法的妙音,卻不能觀見其身,因而甚感驚異。首座提婆深明大士的良苦用心.遂爲大衆師解釋道:“師乃顯示佛性非聲色之理也。”(見《龍樹菩薩傳》)
大士從定中出,即刻傳法子提婆,咐囑其應以般若慧爲導,廣發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菩提心,普度有情,傳燈化物,紹隆道統。而後,安詳入于叁昧,示寂滅相。
二、龍樹菩薩的著作
龍樹菩薩是一位偉大的大乘佛教論師。他在推動大乘佛法趨向體系化、組織化的進程中,勤奮著述。而且,由于大士深通延年益壽之道,禅定功夫卓絕,故享壽極長,因此,著作龐多,有“幹部論主”之美稱。大士的學說傳播以後,特別是在西域一帶得到了相當廣泛的發展。經鸠摩羅什等法師傳譯,僅流通于中土的就有十余種,現依次簡介:
<1>《大智度論》,一百卷,鸠摩羅什譯,是《摩诃般若波羅密經》第二會《大品般若》(共二萬五千頌)的釋論,系詳釋諸法實相的大論。此論被譽爲“一切大乘思想之母、佛教大百科全書”。
<2>《十住毗婆沙論》,十七卷,鸠摩羅什譯,系《華嚴經》十地品中初二地經文的注釋,敘述菩薩道之初二地的內容及修行狀態。“毗婆沙”爲廣論之意,此論所注釋的經文乃《華嚴經》的核心部分,因而極富學術價值。
<3>《中觀論》(本頌加青目釋),四卷,鸠摩羅什譯。此論是大士:比年之力作,有五百頌,分作二十七晶,系針對空觀的本質,指斥有部的偏頗,破除斷常邪見,光顯佛陀空有不二的無言秘教,強調行者在解脫生死成大菩提方面,須首先通達諸法之緣起性空及即有即空的中道正義。此論堪稱大乘佛法的精髓。
<4>《十二門論》,一卷,鸠摩羅什譯,是針對人生的現象,以十二個專題從不同角度論述空的深義。可稱爲《中論》的綱要或入門指南。
<5>《七十空性論》,一卷,法尊法師(現代高僧)依據西藏本譯出,系破斥小乘空、有之偏的力作。此論廣述生、住、滅無有自性、畢竟空義,顯揚大乘中道妙理,指出生、住、滅之種種差別相,皆因假名安立而起,並非實有自性。此論是《中觀論》第七品的余論,對《中觀論》所闡顯的義理起補充作用。
<6>《大乘破有論》,一卷,宋代·施護譯,系破斥外道、小乘的叁世實有、法體恒有的邪見,闡顯因緣所生諸法畢竟空不可得的微妙中道之理。
<
>《回诤論》,一卷,後魏·瞿昙流支與毗目智仙合譯,主要針對正理派。正理派從認識論的角度講種種量,以量成立各種實在(有自性的法)。大士指出語言雖然有所立、能立、所破、能破的作用,但它本是緣起法,因而是空無自性的。由此,破斥正理派的各種實在,指出其所認識的法並非有自性。它是《中觀論》初品的余論。
<8>《六十頌如理論》,一卷,末代·施護譯。是用大小乘共許的教義,說明阿羅漢須證得勝義谛,方可證入涅槃。亦即:行者必須親證不落二邊的中道勝境,空有不二,方可渡越生死苦海。
<9>《菩提資糧論》,六卷,隋·達磨笈多譯,系指出菩薩欲得大菩提,應以六波羅密、四無量心、四攝法爲本體資糧,兼及叁十二相業、百福莊嚴等行。強調以般若爲導,廣行善巧方便、自利利他,成等正覺。本論之頌爲龍樹菩薩造,但其釋文則是自在比丘附加的。
<10>《龍樹菩薩爲禅陀迦王說法要偈》。一卷,宋代·求那跋摩譯,是專門對國王貴族階層開示天界安逸勝事,勸化其施行仁政、歸敬信順佛法的短論。
<11>《一輸蘆迦論》,一卷,北魏·瞿昙般若流支譯,是破斥斷常邪見、顯發一切法自性本空的妙論。
龍樹菩薩的著作還有《優婆提舍》十萬偈,《莊嚴佛道論》、《大慈方便論》各五千偈,《無畏論》十萬偈等,只可惜,至今還無漢譯本。
叁、龍樹菩薩的思想
龍樹大士融攝當時印度佛教各派思想,去粗取精,以獨得之妙慧綜合地予以論證、評判,構成大乘佛學最具特色的精密宏富的思想體系。
1、二谛
二谛是大覺佛陀對宇宙萬有總的分類法。萬有諸法雖然紛繁複雜、無窮無盡·,但若以二谛來統攝,便可概括無遺。
龍樹大士在《中觀論·四谛品》中講:“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文中所講的“谛”,乃正確真實義,二谛即二種真實。從凡夫常識中得到共許的認識,稱作“俗谛”或“世俗谛”(世:虛妄流變義,即凡夫所見的緣起假相;俗:無明隱覆義,即凡夫被無明煩惱遮障,不能直覺地體驗緣起法的真實相);聖者所悟的超越時空限製、永恒不變的絕對真實智境,稱爲“第一義谛”或“勝義谛”(勝:超特殊勝義,即無漏無分別的智境)。由此可知,勝義谛是指宇宙萬法的真理,俗谛是指宇宙森羅萬象的種種差別。
《大智度論》卷叁十一日:“世俗谛故有,第一義故破,以俗谛有故,不墮斷滅中,第一義破故,不墮常中。”可知,俗谛是就因緣所生法爲有而論的。由于凡夫對緣起諸法有執受、愛著,諸佛菩薩爲度生故,特設方便,對緣生法巧立種種名言概念,此即“用無著心分別諸法。”因緣所生的如幻如化之法,雖然是自性本空,但相互間並不錯亂混同。因此,行者可借俗谛了知是非善惡,去除斷滅邪見,導正視聽,培植福德資糧,圓滿利生善業。
勝義谛(真谛)是就緣生諸法自性本空而言的。勝義谛即諸法實相,而諸法實相即是空,實相空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了不可得。依勝義谛觀察,則“諸法平等,無有高下”。由此即可破除衆生對如夢的世間假相的執著、貪求,從而看破、放下、解脫、自在。
世間諸法皆是依因仗緣而生滅變化,沒有固定不變的實在性。緣起如幻的有不能離開性空而獨成爲有,故非實有;自性本空亦不能抛卻緣起如幻之有而自成爲空,故非偏空。因此,空、有相…
《龍樹菩薩生平行履及思想(佛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