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菩萨生平行履及思想
佛智
闽南佛学
一、龙树菩萨的生平行履
龙树菩萨,梵名“那伽夷离淳那”,华译为“龙树、龙猛、龙胜,”约在公元150年,诞生于南印度毗达婆国(Vidharbha)一婆罗门种姓之家。《龙树菩萨传》末云:“其母树下生之,以龙成道,号曰龙树。”
《天台九祖传》卷一记载:龙树天姿聪悟,博闻强记。少年时,曾从婆罗门长老沙罗诃及罗喉罗婆陀罗学习婆罗门教典,在三个月内便诵通《四吠陀》,依文解义,无不切中要旨,时人惊为奇才。冠弱之际,更能通晓世间典章、数术、天文、地理、图纬、秘谶,独步诸国,威名远驰。
一日,大士与三位知己探讨人生快乐之事。大家公认,色欲快乐最令人神往。于是,四人相伴求学隐身法术。起初,授业术师恐怕他们学成后不肯再依附于己,故而只配发药丸,不传药方。不料,大士嗅到药香,便知其原料成份。术师大惊失色,慌忙献出配方。由此,大士被誉为“天启神悟之高士。”
大士等人掌握隐身术后,便奔赴王宫,与诸宫娥妹女嬉闹娱乐。数月间,宫女怀孕者甚众。国王勃然大怒,急召智臣共谋应对之策。遂有资深谋士回禀道:“此事若非鬼魅,则是方术,可置细土于宫门口,着兵守护,若是术人,足迹自现,可以兵除;若其是鬼,当以咒驱。”国王拍手称善,命武士依计行事。不久,足迹显现,国王下令封闭宫门,截杀罪魁祸手。龙大士见势不妙,慌乱中,躲藏在国王身后,结果,同伴三人尽遭砍杀。目睹惨状,大士顿悟“欲为众祸之本”,发誓曰:“若我得脱,当诣沙门,求出家法。”(见《天台九祖传》卷一)
脱险离宫后,大士便进入印度北部的雪山中,依止摩罗尊者剃染出家,研习三藏教法。于九十日内,通达教理,辩才无碍,深入一切法空性,遂起骄慢之心,自誉为“一切智人”。后经瞿昙门神诫示:“今汝之智慧,何异于萤火齐于日月
我观仁者,非一切智人”(见《佛祖统纪》)大士方知佛道久远,理深似海,自己所学不过是瀚海一滴而已。翻然悔过,发甚深惭愧心,继续寻师访道,求学不懈。
在雪山深处一佛塔前,大士巧遇一年老比丘,蒙授诸多大乘经典。大士悉心研究,勇猛精进,惜乎佛理深奥,虽明其义,却不能融汇贯通。感应道交,幸蒙大龙菩萨慈悲悯护,接之入龙宫(一说是北印度龙种族的住处,另一说为定境中的龙宫),开上宝藏,发七宝函,授以无量方等深奥经典。大士依教奉行,勤修冥悟,豁然了道,善解一相,深入无生法忍,能够透彻地谛观三世法相、尽知因果等事,一举成为空有无碍的大小乘佛法的融通者。
出龙宫,大士赴南天竺游化。当时,南天竺引正王(一说为中印度侨萨罗国引正王)深染邪见,崇信婆罗门教,极力排佛,迫害僧尼。据《佛纪统纪》记载:龙大士为了度化引正王,弘扬佛法,每逢引正王出巡时,便高举红色幡幢行于其前,如此长达七年之久。引正王颇以为异,使人间道:“汝为何许人
”大士答曰:“吾乃一切智人。”又问:“诸天今者,何所作为
”大士对曰:“天正与阿修罗战。”片刻间。有刀剑从空而降,阿修罗之耳鼻等也纷坠于地。引正王叹为希有,躬身施礼,愿亲近善士,敬奉三宝。大士为之广宣妙法。回宫后。两人共剪西窗之烛,畅谈达旦。此后,引正王礼龙树菩萨为师,虔诚信佛,大士声名鹊起,如日中天,道俗钦仰,四方请益之众不计其数。
大士意气风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先是分别说诸法,后说诸法毕竟空,建立绵密精严的观法,广破外道、邪魔及偏颇之小乘,盛宏大乘佛法,开创了佛教的新纪元。
在印度佛教史上,龙树菩萨是第一位有系统地组织大乘教法的贤者。因此,大士被尊为“大乘鼻祖”、“第二释迦”。在中国佛教史上,大士又被誉为“大乘八宗共祖”。
约在公元250年,大士见所作已办,就入于月轮三昧。当时,法会中听法者,只能听到大士说法的妙音,却不能观见其身,因而甚感惊异。首座提婆深明大士的良苦用心.遂为大众师解释道:“师乃显示佛性非声色之理也。”(见《龙树菩萨传》)
大士从定中出,即刻传法子提婆,咐嘱其应以般若慧为导,广发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菩提心,普度有情,传灯化物,绍隆道统。而后,安详入于三昧,示寂灭相。
二、龙树菩萨的著作
龙树菩萨是一位伟大的大乘佛教论师。他在推动大乘佛法趋向体系化、组织化的进程中,勤奋著述。而且,由于大士深通延年益寿之道,禅定功夫卓绝,故享寿极长,因此,著作庞多,有“干部论主”之美称。大士的学说传播以后,特别是在西域一带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发展。经鸠摩罗什等法师传译,仅流通于中土的就有十余种,现依次简介:
<1>《大智度论》,一百卷,鸠摩罗什译,是《摩诃般若波罗密经》第二会《大品般若》(共二万五千颂)的释论,系详释诸法实相的大论。此论被誉为“一切大乘思想之母、佛教大百科全书”。
<2>《十住毗婆沙论》,十七卷,鸠摩罗什译,系《华严经》十地品中初二地经文的注释,叙述菩萨道之初二地的内容及修行状态。“毗婆沙”为广论之意,此论所注释的经文乃《华严经》的核心部分,因而极富学术价值。
<3>《中观论》(本颂加青目释),四卷,鸠摩罗什译。此论是大士:比年之力作,有五百颂,分作二十七晶,系针对空观的本质,指斥有部的偏颇,破除断常邪见,光显佛陀空有不二的无言秘教,强调行者在解脱生死成大菩提方面,须首先通达诸法之缘起性空及即有即空的中道正义。此论堪称大乘佛法的精髓。
<4>《十二门论》,一卷,鸠摩罗什译,是针对人生的现象,以十二个专题从不同角度论述空的深义。可称为《中论》的纲要或入门指南。
<5>《七十空性论》,一卷,法尊法师(现代高僧)依据西藏本译出,系破斥小乘空、有之偏的力作。此论广述生、住、灭无有自性、毕竟空义,显扬大乘中道妙理,指出生、住、灭之种种差别相,皆因假名安立而起,并非实有自性。此论是《中观论》第七品的余论,对《中观论》所阐显的义理起补充作用。
<6>《大乘破有论》,一卷,宋代·施护译,系破斥外道、小乘的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邪见,阐显因缘所生诸法毕竟空不可得的微妙中道之理。
<
>《回诤论》,一卷,后魏·瞿昙流支与毗目智仙合译,主要针对正理派。正理派从认识论的角度讲种种量,以量成立各种实在(有自性的法)。大士指出语言虽然有所立、能立、所破、能破的作用,但它本是缘起法,因而是空无自性的。由此,破斥正理派的各种实在,指出其所认识的法并非有自性。它是《中观论》初品的余论。
<8>《六十颂如理论》,一卷,末代·施护译。是用大小乘共许的教义,说明阿罗汉须证得胜义谛,方可证入涅槃。亦即:行者必须亲证不落二边的中道胜境,空有不二,方可渡越生死苦海。
<9>《菩提资粮论》,六卷,隋·达磨笈多译,系指出菩萨欲得大菩提,应以六波罗密、四无量心、四摄法为本体资粮,兼及三十二相业、百福庄严等行。强调以般若为导,广行善巧方便、自利利他,成等正觉。本论之颂为龙树菩萨造,但其释文则是自在比丘附加的。
<10>《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一卷,宋代·求那跋摩译,是专门对国王贵族阶层开示天界安逸胜事,劝化其施行仁政、归敬信顺佛法的短论。
<11>《一输芦迦论》,一卷,北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是破斥断常邪见、显发一切法自性本空的妙论。
龙树菩萨的著作还有《优婆提舍》十万偈,《庄严佛道论》、《大慈方便论》各五千偈,《无畏论》十万偈等,只可惜,至今还无汉译本。
三、龙树菩萨的思想
龙树大士融摄当时印度佛教各派思想,去粗取精,以独得之妙慧综合地予以论证、评判,构成大乘佛学最具特色的精密宏富的思想体系。
1、二谛
二谛是大觉佛陀对宇宙万有总的分类法。万有诸法虽然纷繁复杂、无穷无尽·,但若以二谛来统摄,便可概括无遗。
龙树大士在《中观论·四谛品》中讲:“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文中所讲的“谛”,乃正确真实义,二谛即二种真实。从凡夫常识中得到共许的认识,称作“俗谛”或“世俗谛”(世:虚妄流变义,即凡夫所见的缘起假相;俗:无明隐覆义,即凡夫被无明烦恼遮障,不能直觉地体验缘起法的真实相);圣者所悟的超越时空限制、永恒不变的绝对真实智境,称为“第一义谛”或“胜义谛”(胜:超特殊胜义,即无漏无分别的智境)。由此可知,胜义谛是指宇宙万法的真理,俗谛是指宇宙森罗万象的种种差别。
《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日:“世俗谛故有,第一义故破,以俗谛有故,不堕断灭中,第一义破故,不堕常中。”可知,俗谛是就因缘所生法为有而论的。由于凡夫对缘起诸法有执受、爱著,诸佛菩萨为度生故,特设方便,对缘生法巧立种种名言概念,此即“用无著心分别诸法。”因缘所生的如幻如化之法,虽然是自性本空,但相互间并不错乱混同。因此,行者可借俗谛了知是非善恶,去除断灭邪见,导正视听,培植福德资粮,圆满利生善业。
胜义谛(真谛)是就缘生诸法自性本空而言的。胜义谛即诸法实相,而诸法实相即是空,实相空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了不可得。依胜义谛观察,则“诸法平等,无有高下”。由此即可破除众生对如梦的世间假相的执著、贪求,从而看破、放下、解脱、自在。
世间诸法皆是依因仗缘而生灭变化,没有固定不变的实在性。缘起如幻的有不能离开性空而独成为有,故非实有;自性本空亦不能抛却缘起如幻之有而自成为空,故非偏空。因此,空、有相…
《龙树菩萨生平行履及思想(佛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