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龙树菩萨生平行履及思想(佛智)▪P2

  ..续本文上一页依相待,互相彰显,平等无碍。

  客观地讲,本无所谓真谛与俗谛,二谛只是名言上的分别知见。若依中道正观体察,世俗谛是虚狂不实的,根本没有资格称作“谛”。但,因为众生从无始劫来执著缘生诸法,起种种贪恋分别,妄自菲薄,烦恼缠心,为生死所累,轮转不息,故,诸佛菩萨即依缘起的假有,巧设方便,安立了真谛与俗谛。此属教法二谛。诸佛菩萨证入法法空寂、法法如幻、一念圆明的圣境,并观二谛,在一念顿了毕竟空的同时,即显了缘起法的生灭无常,即俗即真,泯心绝相,纯是一种平等、无碍的妙有真空之智境。此属实相二谛。

  行者若能对相对的事物和理则不执著,由事相的虚幻不实了悟理性的究竟空寂,即可转述成悟,得大自在。

  2、八不中道

  龙树大士博通三藏,精研法义,深获佛旨,了悟诸法平等空性,尽知宇宙万有的空寂性超越了一切观念,非有非无,泯绝一切分别,离心缘相、名言相,乃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中道直觉境。为使众生易于透过现象悟证真理,大士特设八不中道正观,指导信者以智化情,超脱生死,得大安乐。

  所谓八不中道,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大士以此八法概括一切现象。八不就是否定此八法(生、灭、常、断、一、异、来、去)有自性的错误观念,从而使行者由相对的名言妄境证入无分别的法性真实智境。

  不,中国古义为“无、没有”,而在佛经中却是“空、无自性、泯、破”义。生、灭、断、常、一、异、来、去是诸法的假相,众生却妄执为实有自性,由这种主观的颠倒梦想派生出无量无边的妄执情见,从而堕入无明烦恼坑中,不得安乐。故,龙树大士在其前冠以“不”字,清净一切有所执著的心,显示如来中观妙义。

  八不之中,生灭相是由因果的范畴决定的,常相是由本体的范畴决定的,断相是由虚无的范畴决定的,一相是由单一的范畴决定的,异相是由发展的范畴决定的,来去相是由时空的关系决定的。

  “一”是指事物的整体,在《金刚经》中称作“一合相”,“异”是指事物的局部。一与异是相对的,彼此依待、空无自性。外道却认为其有自性,故龙树大士在《中论》中以“不一不异”的命题广而破之,阐明一与异的成立是待缘而设的,是依空间的角度而言的。

  “来”去”即指事物的运动,所依据的参照物不同,则来去二法亦变化不休,故知其亦无恒常不变的自性。因果缘起法的幻有相,其体空寂,了不可得,故称作“不来不去”。

  “常、断”是依时间的角度而言的。常是恒常义,即前后一样,中间无任何变化;断是断灭义,即法的前后截然不同,没有丝毫联系。执著法是常或断,都不符合缘起真理,它能破坏因果相续的正见,故冠之以“不”,加以否定。

  “生、灭”只不过是条件的聚合与离散,缘会则生,缘散则灭。外道不明此理,故执著有实在的生(如“梵我”、 “灵魂”

  等)与实在的灭(断灭、虚无)。龙树大士以“不生不灭”来破斥之,除掉其执著的自性,但并不破坏缘生的因果法,指出万法不自生(不是从自性法中生出余法)、不他生(不是从独存的他法中生出诸法)、不共生(不是自他共生余法)、不无因生(不是五条件而生),而是依因仗缘而生。灭除断(拨无因果)、常(灵魂不灭等)邪见,正显因果相续的缘生诸法的本来面目,成立一切法无自性的中观妙理。

  宇宙万有缘生缘灭,众生在业力的牵引下生死不断。如梦如烟的有为诸法虽然在一定的条件下纷呈异态,但若透过八法四对的缘起假相,扫除断常边见,即可由相对的事相证入究竟平等的大圆满解脱境,转凡成圣,顿超直入如来地。

  3.缘起性空

  佛法中最根本的教理是缘起,无论大乘抑或小乘,皆依之为基础。当初,外道问释尊宣演何法

  释尊讲:“我说缘起法”。由此可知缘起思想在佛法中的特殊地位。

  佛灭度后,由于时代的间隔,环境的影响,众生根性的差异,导致了对缘起正义的理解发生分岐。龙树大士所处的时代,这种分岐正愈演愈烈。针对内外思想的偏颇失真,大士以其渊博的学识、超人的智慧、卓越的功行,对佛法正义作了精辟的阐述。从此,缘起性空的真义便光显于世。

  龙树大士在《中观论·四谛品》中讲:“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其义为:宇宙万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万法皆是条件的聚合。诸法既然是由条件促合而生,则它不应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正如《中观论·因缘品》中所云“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万法都不能自己作主,而是受着因果律的支配,随着因缘的聚散变化不息,幻化无主,故无自性。无自性,即称名为空。遍观宇宙诸法,诚无一法是无因而生。三千大干世界皆是众多因缘和合的产物,故无恒常不变的实在性。由此可知,宛然森罗,、差别万状的宇宙诸法,不过是吾人相对的心念对客观外境存在的一种分别计执罢了。若用绝对的智光观照,宇宙万有当体即空无所得,此即《心经》所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光五蕴皆空”之妙境。此中所言之“空”,乃诸法的究竟实相,亦称作“中道”。对中道实相安立“空”的假名,乃是诸佛度生的权巧方便。实际上,万有的本来面目是离心缘相、言语道断的。所以,只可以般若清净智契会,不可妄以言宣,禅宗所讲“开口便错”,即是此义。

  龙树大士倡导缘起性空,是为破除众生的情执,而非毁坏因果相续的缘起法。缘起与性空不二,缘起是现象,性空是本质,只有空无自性的事物才会缘生缘灭,也只有缘生缘灭的事物才能彰显空的存在。故,性空不坏缘起,缘起不碍性空。

  如幻的缘起假法,迁变无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诸佛随缘无我,千处祈求千处应,无尘无刹不现身,能于性空的绝对境中生起种种善巧方便,利乐有情,潇洒飘逸,自在无碍。凡夫被无明所覆,为情见所迷,不能正观缘起性空之理,颠倒错乱,执是为非,以非为是,烦恼丛生,沦入六道,受苦无穷,殊为可怜。

  《大智度论》云:“凡夫不入圣法,不知诸法性相,颠倒愚痴,起种种业因缘,随业得身,……皆是无自性,无业果报。”其义为:众生迷情造业,故有生死轮转,若能翻然省悟,于第一义谛中,深深体会诸法是空、是中道,即能脱免一切杂染惑业之苦,趣归解脱正道。此说正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如是观”之妙义。可知大士深悟佛旨。

  4、佛身论

  龙树大士在《大智度论》中讲:“佛身有二种:一者真身,二者化身。”可知,大士是依真俗二谛的角度论述对佛身的理解。

  大士在《中观论》中云:“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如是性空中,思维亦不可,如来灭度后,分别于有无,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戏论破慧根,是皆不见佛。”其义为:佛身是脱离有无差别相而空不可得自勺,这是从真谛的立场上讲的。但,若纯依第一义谛观察佛身寂灭离相,恐使后世佛子疑惧,不能了知佛身真实义。凡夫都是依有相的事物行动,智慧浅薄,极少能顿悟诸法实相,为诱其进入佛途,大士特从俗谛的角度开显了佛身义。

  《大智度论》云:“佛之真身遍满虚空,光明遍照十方,说法声音亦遍十方,满无量恒河沙等世界中,大众皆共闻法,说法刁;止,一时顷各随所闻得解。”此即依俗谛论述佛的真身(法身)是不生不灭、具足一切功德的妙有,此身充满宇宙,智慧之光遍照诸佛国土,说法音声永为传播。

  《大智度论》云:“释尊受身王宫,现受人法,有寒热、饥渴、睡眠,受诸诽谤,老病死等,内心智慧,无量福德,无量正觉。”此即依俗谛讲佛之化身是为度化众生而随缘应现的。佛陀悲悯众生,为使众生走上解脱的阳光大道,故假现众生相,虽然受到人为或自然的逼迫或影响,但其内心却清净无染,随缘不变。身在滚滚红尘中,心却超然于物外。

  5、涅槃思想

  涅架,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无明三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又译作“不生不灭”,是圣者所证的最彻底、最圆满的境界。

  佛法中关于涅槃之说颇多。小乘修学者证得有余涅槃后,不思广度众生,却安住于有余涅槃境界中,独享其乐。对于这种自私的解脱知见,佛陀在大乘经典中颇多呵斥,贬称之为“焦芽败种”。佛陀告知小乘行者:阿罗汉果、缘觉果只是修行佛乘的中间过程,是“化城”,并非是真实究竟的“宝所”。鼓励诸佛子应在证得无生法忍后继续发胜义菩提心,庄严国土,普利有情,圆满佛果。

  如何方可证得涅槃呢

  龙树大士认为:若遍知三有生死及因果缘起的幻相不实,自性无生,在证得阿罗汉果时,即可现证永断生死烦恼的灭谛,就可称作得证涅槃。修行时,并非有个实在的烦恼自性可断,亦没有个实在有自性的涅槃可证。若取著诸法有自性,便不能深契如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旨。

  凡是有自性的东西,必具恒常、不变等特性。若深执烦恼有实在性,则烦恼必不可断,涅槃也无从证得。故,大士于《中观论·涅槃品》中讲:“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架,亦无少分别。涅架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三际者,无毫厘差别。”明确地指出世间与涅槃是不一不异的关系。一切法的生灭都是无自性的,所以,一切法之生灭与一切法的本性(寂灭性)不相违。《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讲:“无生灭与生灭是一。”即是阐明涅槃与世间不异的道理。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曰: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免角。”亦与此义同。

  涅槃与世间不异,须通过缘起中道的、正观方可了解其真实义。龙树大士认为宙万法皆是待缘而生,既然依因待缘,生则不是有自性的生,而只是如幻的生。灭也是如此。幻化的生灭当体即是不生不灭的究竟寂灭。由此可知,涅架并非是在世间万法之外另有实体。所讲的涅檠,不过是就一切法的寂灭性而言的,涅架亦是假名施设的。《金刚经》云:“离、切诸相,则名诸佛。”与此理同。

  《中观论》云:“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檠。”指出凡夫依情识分别计执虚妄无主的缘生假法,起惑造业,沦入六道,不得出离。而诸佛依般若性空慧,不执取幻化的有为法,证得法法空寂的中道涅架,则超脱自在,得大安乐。

  世间诸法既然是缘起法,则尽为作法,有为有漏,生灭无常。涅架乃指诸法本性,无为无漏,无生无灭,毕竟空寂。这种分别亦是相对而论的。针对有为法的虚妄,说涅架的真实。实际上,涅檠本无所谓真或虚,如果行者执为实有,佛即讲涅架如幻如化;若行者以之为无,佛则说涅架宛然常存。由此可知,涅架的虚与实,皆是佛陀度生之方便。行者当彻底抛弃对它的执著,以般若清净之智甚深谛观,努力修行,方可证得。

  6.净土思想

  龙树大士在龙宫中披阅《华严经》,深入法理,为《华严经·十地品》作注,造了《十住毗婆沙论》,指明菩萨道行者应以十波罗密(施、戒、忍、精进、禅、般若、方便、愿、力、智波罗密)和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为正行,勤求菩提妙果。但.此法门广大深远,初发心之士极不易修学。因此,大士为普摄群机,依经义讲述了一种易行道。

  此易行道为:勤念阿弥陀佛、弥勒尊佛、释迦牟尼佛及十方三世诸佛圣号或诸菩萨名号,并以礼拜、供养、随喜赞叹三宝功德等方法忏悔业障,依仗诸佛功德力及自身十善业力,具足三福(戒福、孝福、菩提心),自利利他,趣入诸佛净士,完成进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修行次第。

  此易行法门是依诸佛本愿慈力及行者的信愿行筹资粮而成就的。龙树大士所开的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顿全收,引导更多的善信檀越同入如来大智海,对后世净土法门的宏盛影响颇巨。至此,大士的思想已达到巅峰状态,其理论体系亦具足圆满。

  四、结束语

  龙树大士于佛灭度七百年顷示迹于南天竺。在佛法渐呈衰势的颓境中,大士以独特之妙慧、超人之气魄,勇猛精进之力.力挽狂澜,广破外道之谬误与小乘的偏失.洞标佛旨,阐显如来微言大义,高树法幢,慈风普被,振兴佛教,殊功甚伟]其思想之渊深,胸襟之宽广.人格之伟大,意志之坚强,发心之宏远,功行之卓越,莫不令后世学子高山仰止,钦佩不已。

  本文参考资料<一>宋·志磐:《天台九祖传》<二>宋·志磐:《佛祖统纪》<三>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四>印度·龙树:《中观论》<五>台湾·慧岳;《天台教学史》<六>台湾·印顺:《中观今论》

  <七>金陵刻经处版:《马鸣龙树提婆天亲传》

  <八>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九>吕澄· 《印度佛学思想概论》

  

  

《龙树菩萨生平行履及思想(佛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