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相待,互相彰顯,平等無礙。
客觀地講,本無所謂真谛與俗谛,二谛只是名言上的分別知見。若依中道正觀體察,世俗谛是虛狂不實的,根本沒有資格稱作“谛”。但,因爲衆生從無始劫來執著緣生諸法,起種種貪戀分別,妄自菲薄,煩惱纏心,爲生死所累,輪轉不息,故,諸佛菩薩即依緣起的假有,巧設方便,安立了真谛與俗谛。此屬教法二谛。諸佛菩薩證入法法空寂、法法如幻、一念圓明的聖境,並觀二谛,在一念頓了畢竟空的同時,即顯了緣起法的生滅無常,即俗即真,泯心絕相,純是一種平等、無礙的妙有真空之智境。此屬實相二谛。
行者若能對相對的事物和理則不執著,由事相的虛幻不實了悟理性的究竟空寂,即可轉述成悟,得大自在。
2、八不中道
龍樹大士博通叁藏,精研法義,深獲佛旨,了悟諸法平等空性,盡知宇宙萬有的空寂性超越了一切觀念,非有非無,泯絕一切分別,離心緣相、名言相,乃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中道直覺境。爲使衆生易于透過現象悟證真理,大士特設八不中道正觀,指導信者以智化情,超脫生死,得大安樂。
所謂八不中道,即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大士以此八法概括一切現象。八不就是否定此八法(生、滅、常、斷、一、異、來、去)有自性的錯誤觀念,從而使行者由相對的名言妄境證入無分別的法性真實智境。
不,中國古義爲“無、沒有”,而在佛經中卻是“空、無自性、泯、破”義。生、滅、斷、常、一、異、來、去是諸法的假相,衆生卻妄執爲實有自性,由這種主觀的顛倒夢想派生出無量無邊的妄執情見,從而墮入無明煩惱坑中,不得安樂。故,龍樹大士在其前冠以“不”字,清淨一切有所執著的心,顯示如來中觀妙義。
八不之中,生滅相是由因果的範疇決定的,常相是由本體的範疇決定的,斷相是由虛無的範疇決定的,一相是由單一的範疇決定的,異相是由發展的範疇決定的,來去相是由時空的關系決定的。
“一”是指事物的整體,在《金剛經》中稱作“一合相”,“異”是指事物的局部。一與異是相對的,彼此依待、空無自性。外道卻認爲其有自性,故龍樹大士在《中論》中以“不一不異”的命題廣而破之,闡明一與異的成立是待緣而設的,是依空間的角度而言的。
“來”去”即指事物的運動,所依據的參照物不同,則來去二法亦變化不休,故知其亦無恒常不變的自性。因果緣起法的幻有相,其體空寂,了不可得,故稱作“不來不去”。
“常、斷”是依時間的角度而言的。常是恒常義,即前後一樣,中間無任何變化;斷是斷滅義,即法的前後截然不同,沒有絲毫聯系。執著法是常或斷,都不符合緣起真理,它能破壞因果相續的正見,故冠之以“不”,加以否定。
“生、滅”只不過是條件的聚合與離散,緣會則生,緣散則滅。外道不明此理,故執著有實在的生(如“梵我”、 “靈魂”
等)與實在的滅(斷滅、虛無)。龍樹大士以“不生不滅”來破斥之,除掉其執著的自性,但並不破壞緣生的因果法,指出萬法不自生(不是從自性法中生出余法)、不他生(不是從獨存的他法中生出諸法)、不共生(不是自他共生余法)、不無因生(不是五條件而生),而是依因仗緣而生。滅除斷(撥無因果)、常(靈魂不滅等)邪見,正顯因果相續的緣生諸法的本來面目,成立一切法無自性的中觀妙理。
宇宙萬有緣生緣滅,衆生在業力的牽引下生死不斷。如夢如煙的有爲諸法雖然在一定的條件下紛呈異態,但若透過八法四對的緣起假相,掃除斷常邊見,即可由相對的事相證入究竟平等的大圓滿解脫境,轉凡成聖,頓超直入如來地。
3.緣起性空
佛法中最根本的教理是緣起,無論大乘抑或小乘,皆依之爲基礎。當初,外道問釋尊宣演何法
釋尊講:“我說緣起法”。由此可知緣起思想在佛法中的特殊地位。
佛滅度後,由于時代的間隔,環境的影響,衆生根性的差異,導致了對緣起正義的理解發生分岐。龍樹大士所處的時代,這種分岐正愈演愈烈。針對內外思想的偏頗失真,大士以其淵博的學識、超人的智慧、卓越的功行,對佛法正義作了精辟的闡述。從此,緣起性空的真義便光顯于世。
龍樹大士在《中觀論·四谛品》中講:“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其義爲:宇宙萬法皆是因緣和合所生,萬法皆是條件的聚合。諸法既然是由條件促合而生,則它不應是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正如《中觀論·因緣品》中所雲“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萬法都不能自己作主,而是受著因果律的支配,隨著因緣的聚散變化不息,幻化無主,故無自性。無自性,即稱名爲空。遍觀宇宙諸法,誠無一法是無因而生。叁千大幹世界皆是衆多因緣和合的産物,故無恒常不變的實在性。由此可知,宛然森羅,、差別萬狀的宇宙諸法,不過是吾人相對的心念對客觀外境存在的一種分別計執罷了。若用絕對的智光觀照,宇宙萬有當體即空無所得,此即《心經》所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光五蘊皆空”之妙境。此中所言之“空”,乃諸法的究竟實相,亦稱作“中道”。對中道實相安立“空”的假名,乃是諸佛度生的權巧方便。實際上,萬有的本來面目是離心緣相、言語道斷的。所以,只可以般若清淨智契會,不可妄以言宣,禅宗所講“開口便錯”,即是此義。
龍樹大士倡導緣起性空,是爲破除衆生的情執,而非毀壞因果相續的緣起法。緣起與性空不二,緣起是現象,性空是本質,只有空無自性的事物才會緣生緣滅,也只有緣生緣滅的事物才能彰顯空的存在。故,性空不壞緣起,緣起不礙性空。
如幻的緣起假法,遷變無常。《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諸佛隨緣無我,千處祈求千處應,無塵無刹不現身,能于性空的絕對境中生起種種善巧方便,利樂有情,潇灑飄逸,自在無礙。凡夫被無明所覆,爲情見所迷,不能正觀緣起性空之理,顛倒錯亂,執是爲非,以非爲是,煩惱叢生,淪入六道,受苦無窮,殊爲可憐。
《大智度論》雲:“凡夫不入聖法,不知諸法性相,顛倒愚癡,起種種業因緣,隨業得身,……皆是無自性,無業果報。”其義爲:衆生迷情造業,故有生死輪轉,若能翻然省悟,于第一義谛中,深深體會諸法是空、是中道,即能脫免一切雜染惑業之苦,趣歸解脫正道。此說正合“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如是觀”之妙義。可知大士深悟佛旨。
4、佛身論
龍樹大士在《大智度論》中講:“佛身有二種:一者真身,二者化身。”可知,大士是依真俗二谛的角度論述對佛身的理解。
大士在《中觀論》中雲:“如來寂滅相……分別有亦非,如是性空中,思維亦不可,如來滅度後,分別于有無,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戲論破慧根,是皆不見佛。”其義爲:佛身是脫離有無差別相而空不可得自勺,這是從真谛的立場上講的。但,若純依第一義谛觀察佛身寂滅離相,恐使後世佛子疑懼,不能了知佛身真實義。凡夫都是依有相的事物行動,智慧淺薄,極少能頓悟諸法實相,爲誘其進入佛途,大士特從俗谛的角度開顯了佛身義。
《大智度論》雲:“佛之真身遍滿虛空,光明遍照十方,說法聲音亦遍十方,滿無量恒河沙等世界中,大衆皆共聞法,說法刁;止,一時頃各隨所聞得解。”此即依俗谛論述佛的真身(法身)是不生不滅、具足一切功德的妙有,此身充滿宇宙,智慧之光遍照諸佛國土,說法音聲永爲傳播。
《大智度論》雲:“釋尊受身王宮,現受人法,有寒熱、饑渴、睡眠,受諸誹謗,老病死等,內心智慧,無量福德,無量正覺。”此即依俗谛講佛之化身是爲度化衆生而隨緣應現的。佛陀悲憫衆生,爲使衆生走上解脫的陽光大道,故假現衆生相,雖然受到人爲或自然的逼迫或影響,但其內心卻清淨無染,隨緣不變。身在滾滾紅塵中,心卻超然于物外。
5、涅槃思想
涅架,華譯爲“圓寂”(圓,是圓滿一切智德;寂,是寂滅一切惑業),又譯作“滅度”(滅,是滅除見思、塵沙、無明叁惑;度,是度脫分段和變易兩種生死),又譯作“不生不滅”,是聖者所證的最徹底、最圓滿的境界。
佛法中關于涅槃之說頗多。小乘修學者證得有余涅槃後,不思廣度衆生,卻安住于有余涅槃境界中,獨享其樂。對于這種自私的解脫知見,佛陀在大乘經典中頗多呵斥,貶稱之爲“焦芽敗種”。佛陀告知小乘行者:阿羅漢果、緣覺果只是修行佛乘的中間過程,是“化城”,並非是真實究竟的“寶所”。鼓勵諸佛子應在證得無生法忍後繼續發勝義菩提心,莊嚴國土,普利有情,圓滿佛果。
如何方可證得涅槃呢
龍樹大士認爲:若遍知叁有生死及因果緣起的幻相不實,自性無生,在證得阿羅漢果時,即可現證永斷生死煩惱的滅谛,就可稱作得證涅槃。修行時,並非有個實在的煩惱自性可斷,亦沒有個實在有自性的涅槃可證。若取著諸法有自性,便不能深契如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妙旨。
凡是有自性的東西,必具恒常、不變等特性。若深執煩惱有實在性,則煩惱必不可斷,涅槃也無從證得。故,大士于《中觀論·涅槃品》中講:“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架,亦無少分別。涅架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叁際者,無毫厘差別。”明確地指出世間與涅槃是不一不異的關系。一切法的生滅都是無自性的,所以,一切法之生滅與一切法的本性(寂滅性)不相違。《大智度論》卷二十二講:“無生滅與生滅是一。”即是闡明涅槃與世間不異的道理。禅宗六祖慧能大師曰: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免角。”亦與此義同。
涅槃與世間不異,須通過緣起中道的、正觀方可了解其真實義。龍樹大士認爲宙萬法皆是待緣而生,既然依因待緣,生則不是有自性的生,而只是如幻的生。滅也是如此。幻化的生滅當體即是不生不滅的究竟寂滅。由此可知,涅架並非是在世間萬法之外另有實體。所講的涅檠,不過是就一切法的寂滅性而言的,涅架亦是假名施設的。《金剛經》雲:“離、切諸相,則名諸佛。”與此理同。
《中觀論》雲:“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爲涅檠。”指出凡夫依情識分別計執虛妄無主的緣生假法,起惑造業,淪入六道,不得出離。而諸佛依般若性空慧,不執取幻化的有爲法,證得法法空寂的中道涅架,則超脫自在,得大安樂。
世間諸法既然是緣起法,則盡爲作法,有爲有漏,生滅無常。涅架乃指諸法本性,無爲無漏,無生無滅,畢竟空寂。這種分別亦是相對而論的。針對有爲法的虛妄,說涅架的真實。實際上,涅檠本無所謂真或虛,如果行者執爲實有,佛即講涅架如幻如化;若行者以之爲無,佛則說涅架宛然常存。由此可知,涅架的虛與實,皆是佛陀度生之方便。行者當徹底抛棄對它的執著,以般若清淨之智甚深谛觀,努力修行,方可證得。
6.淨土思想
龍樹大士在龍宮中披閱《華嚴經》,深入法理,爲《華嚴經·十地品》作注,造了《十住毗婆沙論》,指明菩薩道行者應以十波羅密(施、戒、忍、精進、禅、般若、方便、願、力、智波羅密)和四無量心(慈、悲、喜、舍)爲正行,勤求菩提妙果。但.此法門廣大深遠,初發心之士極不易修學。因此,大士爲普攝群機,依經義講述了一種易行道。
此易行道爲:勤念阿彌陀佛、彌勒尊佛、釋迦牟尼佛及十方叁世諸佛聖號或諸菩薩名號,並以禮拜、供養、隨喜贊歎叁寶功德等方法忏悔業障,依仗諸佛功德力及自身十善業力,具足叁福(戒福、孝福、菩提心),自利利他,趣入諸佛淨士,完成進取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修行次第。
此易行法門是依諸佛本願慈力及行者的信願行籌資糧而成就的。龍樹大士所開的淨土法門,叁根普被,利頓全收,引導更多的善信檀越同入如來大智海,對後世淨土法門的宏盛影響頗巨。至此,大士的思想已達到巅峰狀態,其理論體系亦具足圓滿。
四、結束語
龍樹大士于佛滅度七百年頃示迹于南天竺。在佛法漸呈衰勢的頹境中,大士以獨特之妙慧、超人之氣魄,勇猛精進之力.力挽狂瀾,廣破外道之謬誤與小乘的偏失.洞標佛旨,闡顯如來微言大義,高樹法幢,慈風普被,振興佛教,殊功甚偉]其思想之淵深,胸襟之寬廣.人格之偉大,意志之堅強,發心之宏遠,功行之卓越,莫不令後世學子高山仰止,欽佩不已。
本文參考資料<一>宋·志磐:《天臺九祖傳》<二>宋·志磐:《佛祖統紀》<叁>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四>印度·龍樹:《中觀論》<五>臺灣·慧嶽;《天臺教學史》<六>臺灣·印順:《中觀今論》
<七>金陵刻經處版:《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傳》
<八>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
<九>呂澄· 《印度佛學思想概論》
《龍樹菩薩生平行履及思想(佛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