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找個理由活著
一個居士贊歎說:“師父,你真是精進,天天奔波,處處講課,夜夜寫作,時時念佛,從年初一忙到年叁十。”清淨說:“說來慚愧,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實際情況是:天天奔波是因爲心安不住阿蘭若而追慕繁華;處處講課是因爲看不下書而找人陪讀;夜夜寫博是因爲上網有瘾戒不掉;時時念佛其實心不在焉只爲混碗齋飯;從年初一忙到年叁十只是找個理由活完這一年。”居士說:“師父太謙虛了,我看不慣有些出家師父什麼也不做,只顧自己修行,也不講經說法度衆生,不能光大佛教。”清淨告誡居士:“千萬不要亂評論,徒造大口業,自誤誤人。”
清淨講了一個“周公和王莽”的故事:“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僞有誰知?”此詩是說人品有真有僞,須要惡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惡。第一句說周公。那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少子。有聖德,輔其兄武王伐商,定了周家八百年天下。武王病,周公爲冊文告天,願以身代。藏其冊于金匮,無人知之。以後武王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抱成王于膝,以朝諸候。有庶兄管叔、蔡叔將謀不軌,心忌周公,反布散流言,說周公欺侮幼主,不久篡位。成王疑之。周公辭了相位,避居東國,心懷恐懼。一日,天降大風疾雷,擊開金匮,成王見了冊文,方知周公之忠,迎歸相位,誅了管叔、蔡叔,周室危而複安。假如管叔、蔡叔流言方起,說周公有反叛之心,周公一病而亡,金匮之文未開,成王之疑未釋,誰人與他分辨?後世不就會把好人當做惡人?第二句說王莽。王莽字巨君,乃西漢平帝之舅。爲人奸詐。自恃椒房寵勢,相國威權,陰有篡漢之意。恐人心不服,乃折節謙恭,尊禮賢士,假行公道,虛張功業。天下郡縣稱莽功德者,共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莽知人心歸己,乃眈平帝,遷太後,自立爲君。改國號曰新,一十八年。直至南陽劉文叔起兵複漢,被誅。假如王莽早死了十八年,不就是一個完名全節賢宰相,垂之史冊?不把惡人當做好人麼?所以古人說:日久見人心。又道:蓋棺論始定。不可以一時之譽,斷其爲君子;不可以一時之謗,斷其爲小人。
作爲世俗凡夫,切莫用自己的知見來評論出家人的密行。《四十二章經》: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爲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爲道。清淨所奔忙的一切細細思維起來,無非都是“沽名釣譽,裝腔作勢,名聞利養,打岔添亂”,除增加了一點文化繁榮以作茶余飯後的口頭禅外,于衆生了生脫死實在並無實益。正法長久住世,絕不是靠表面的繁榮,而是依靠安住阿蘭若的淨行比丘。而佛教的沒落和毀滅,則完全有可能是因爲如清淨般毫無修證而整日忙忙碌碌之輩。不可不知,不可不察,不可不防!!!
寂光大師說:
獨自一人修佛果,道友二人修善緣;
叁四以上貪瞋因,故吾獨自而安住。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智光汝等善谛聽,無煩惱人所住處;
遠離喧鬧處寂靜,此是神仙所居處;
叁世菩薩求菩提,于蘭若中成正覺;
緣覺聲聞諸聖衆,亦于此處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