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清淨明誨
和幾個學佛多年的居士聊天,談到如何防止修行出現偏差,清淨建議大家多學習《大佛頂首楞嚴經》之“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大佛頂首楞嚴經》之“四種決定清淨明誨”講的是修行人需戒除“殺盜淫妄”四種惡習。“誨”的意思是教育、指導。就“殺盜淫妄”的行爲表現來說,學佛者都能清醒辨明,且嚴加防範。但其內在的心理因素,也就是作惡的原凶,卻不易察覺,甚至被放縱。從而最終釀成大禍,被心魔所控製。“殺盜淫妄”的內在表現爲“貪嗔癡慢”,其對應模式爲“殺”來自“嗔”,“盜”來自“貪”,“淫”來自“癡”,“妄”來自“慢”。“貪嗔癡慢”來自我執和無明,對其的有效降服和防範要靠自我觀照,時時反省。
一、反省自從學佛以來,我的嗔恨心是否減少。我最近有沒有在內心恨某一個人,願他死,願他生病,願他倒黴,願他被人罵,願他離開本地,願他社會形象毀掉;
二、反省自從學佛以來,我的貪心是否減少。我最近有沒有幻想發大財,中大獎,遇到一個大款,意外得一筆大財,盤算著占別人便宜,占公家便宜;
叁、反省自從學佛以來,我的淫欲心是否減少。對異性是否特別注意,特別關照,是否在異性前喜歡表現,獨處時是否幻想異性;是否對琴棋書畫、聲色犬馬、文物古玩、念珠法器等種種事物深度癡迷、熱衷收藏和鑒別比較;
四、反省自從學佛以來,我的我慢心是否減少。我是否覺得我的悟性極好,在學佛團體中見地最高,好爲人師,時時處處指點江山;有沒有暗示別人我開悟了,我是再來人,是菩薩轉世,出家人也沒幾個比得上我,我無所不知,法法皆通,別人講的法我根本不需要聽;當同修推薦我學習某法師講的經時我很不以爲然,甚至反感;我在衆人前的謙虛恭敬是出自真誠,還是爲了刻意塑造一個形象;我的偉人情節是不是很強烈,是不是總希望在團隊中擁有權力。
如果以上感覺在修行中有增無減,就要當心了,心魔已然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