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講經弘法與修持止觀是不二法門
推薦一位同修去參加一期“弘法人才培訓班”,同修表示異議:修行要緊,放著止觀參禅不做,去學講經弘法,會耽誤了自己修行,得不償失。
清淨說:把心安住于法,“安那般那(觀息)、參悟話頭、誦經念佛、結印持咒、講經弘法、出坡作務”無不是止觀修持。講經弘法是將所學佛法運用于生活,踐行菩薩道(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自利利他的具體落實,屬福慧雙修。講經弘法本身就是修行的實戰演習,所以不會有“耽誤修行”之說。
清淨講了一個《鄭人買履》的故事:有個鄭國人,想買一雙鞋子,他就預先用條繩子量好了腳的尺寸,卻把繩子忘在了座位上,然後上集市買鞋去了。他來到集市,在一家鞋攤上相中了一雙鞋,便想量一下。往衣袋裏一摸,才發現忘了帶那條繩子來。他急忙把鞋放回鞋攤,對賣鞋者說:“我忘了帶鞋的尺碼了,等我回家拿來再買吧。” 等他急沖沖地趕回來的時候,集市早已散了,結果也沒能買到鞋子。有人看到他垂頭喪氣的樣子,就對他說:“你可以用自己的腳試一試嘛。”他說:“我只相信那條繩子才是唯一的標准,其他的一概不敢相信。”
所謂止觀之修行亦稱“禅修”,也可稱止觀法門,它的目的在滌蕩淫欲、憎恚、怠惰、焦慮、不安、疑惑等心智方面的騷亂不淨,一方面又培養集中注意力、清明的心智、知識、意志力、精進力、分析力、自信、歡喜心、甯靜的心境等優良品格,以冀最後導致如實知見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證入“涅槃”。“止”,梵語奢摩他(Samatha);“觀”,梵語毗缽舍那(Vipasyana)。即是禅定、智慧二學,是修學一切佛法的根本。簡言之,“止”是使心念集中于所觀察的對象,而不分散,也被稱爲“甯谧的開展”,而且由此而達到身心“輕安”之境。“觀”則是在“止”的基礎上以智慧思維抉擇真理,修習止觀正見以破除衆生的煩惱障(我執)及所知障(法執)。故其乃是一切大小乘修行方法的根本。《圓覺經》說: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
講經弘法的過程,就是修習止觀的過程。在爲大衆講經前,必會深入經藏,作大量的准備,此時記憶力會非常出色,學習效果極佳。在講課過程中,直面大衆,心安住于法即是止,思維妙理(空假中)即是觀。而且此時受大衆監督,衆目睽睽,會強迫講經者“止觀雙運,身心合一”。在講經中也能“拓展思維,整合資源”,對過去儲備的知識理出一個脈絡。講課一個小時就是一個小時的“一心不亂”,講課兩個小時就是兩個小時的“一心不亂”。在信息化的今天,由于人們日常接納的各種資訊傳媒和垃圾信息極多,導致人的心極度散亂,無論是打坐、念佛、持咒,心中都會不斷浮現人情世故、是是非非,難得片刻之暫定。清淨以“自性衆生誓願度”的報恩之心,夢遊于各地,廣泛參與講課學習,始終把接衆作爲止觀修習,在講課中也時時檢討自己的過失,坦陳自己的愚癡,以爲忏悔,警策大衆,自感修持效果非常明顯。雖只偶得些許輕安,然不敢獨享法喜,在此供養大衆,以作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