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目的的因而退悔的人們,都是因爲他們修省改過的功夫還未能做到。這種人怎能挽回定業呢?我們應該自省一下啊!
信奉佛法的人們,倘若求子病愈而子反死了,可不必哀傷退悔。我們怎能知道,也許這個兒子是爲討債來的呢?他日或許被他弄得破家蕩産,使父母吃老苦呢?現在佛菩薩的慈力,消除宿怨,使他早些離開,正是做父母的大幸事啊!譬如我得罪了人家,他想來報複;幸而得有勢力的人,從中爲我們調解,使對方的怨恨消釋了,不再同我爲仇。這上多麼幸運的事啊!因爲仇恨的心像是黑暗,遇到佛光一照,黑暗隨即消滅。所以能得佛爲垂護的,任何怨仇沒有不能解散的。
世人求子病愈而子反死的,做父母的正應該感謝佛菩薩的大恩,努力奮勉修習佛法,並且勸化衆生共同信佛才是。倘若反生怨心,悔心,退心,怪佛菩薩無靈,這真是辜負佛恩呢!至于求其他眷屬如:父母,夫妻愈病而反死的,都應當作這樣的看法。因爲一家眷屬的聚會,無非報恩和複仇而已。
或許有人要問:“兒子生病禱求佛菩薩而反死去,說是佛力解怨使他即便離去,固然不錯!然而爲什麼不解怨以後使他勿去,而仍舊做我的兒子呢?這是一點。還有一點,假使他不是來討債的,那麼終究是我的兒子了。不求佛力救助,他也不至于死的,何必要祈禱呢?”
回答是:人生所遭遇著的,都是從過去世善惡業力所感召得來的。心力弱,業力強,就被業力所支配。只有學習佛法,心力訓練得強的,可以不被業力所束縛;普通一般的,大多數不能超出業力範圍的。你的兒子——因爲你和他在過去世所種業因的關系——爲著討債而來,現在佛力消除了宿怨;而你還要他不死,仍舊做你的兒子。
這譬如有人到你家裏來討債或報仇,當時因著一位有道德威望的人從旁調解;這個人意氣平靜下來,就此放棄債權。你想,那時這個討債的人,仍舊留在你家裏呢?還是回去呢?當然的!他一定就回去了。現在你的兒子爲著討債而來,怨氣平釋以後,他也當然回去了。理由是一樣的。
關于第二個問題:“假使他不是爲討債來的,不求佛力,他也不至于死。”這話你只說得半邊。人們的疾病,表面上雖然是從風寒虛勞,四大不調而起,實在是他們前生的惡業作爲主因的。你兒子的病苦,一方面固然爲討債而使你受累;而另一方面,他也有他自己的惡業存在著,使他不得不受病苦而至夭折。假使他前世的惡因是十分,那麼這病就得受十分的苦果。譬如拍球,用十分的力氣向下拍,它反跳的高度也有十分。力的強弱,要看拍的人而有差別;也就如造惡因的時候,心力的猛利程度各有不同。
倘使你兒子有十分的惡因,他一定要自受十分的苦果才能了結;要想減受五分,是不可能的。假使能歸信佛法僧叁寶,至誠恭敬地忏悔,並且做種種善事,就能得佛菩薩的慈悲保護,可使重報減作輕受。譬如世間法律所規定的一般,殺人的人要處死刑,倘使去自首,罪就可以減輕。向佛菩薩忏悔的,就和自首一般,病苦怎得不減輕呢?
然而不要誤會!佛菩薩並非製裁人們罪惡的主宰者。佛說“一切唯心造”,禍福壽夭,恩怨眷屬,一切是我們自心所造,自作主宰的。因爲歸向叁寶,至誠忏悔的心,能順合忏悔者本具的佛性,順性而起,就和佛菩薩已經證到本具佛性的境界相契合。這是此方的感而得到彼方的應,很自然的結果。
衆生心力的光很是微弱,不容易消滅黑暗的業力;現在和佛菩薩光明無量的心光接觸,就能增強我們心力的光,足以消滅我們黑暗的業力。然而還須看各人歸向佛菩薩的心力強弱程度怎樣,而決定其減輕苦報的分數。譬如五燭光的電燈泡,必定發五燭光的光明;五十燭光的電燈泡,必定發五十燭光的光明。因爲光度強弱不同,黑暗的減退也就隨之有異。所謂心光,本來是人人都有的,只因各人被業力所蒙蔽的程度有差別,所以所顯現的就各不相同了。
賀國章先生說:“有一位黃桐生君,他的眼能夠看見鬼神,並且能夠辨別人的氣色。據他說,頭上有白光的,這個人必定是佛教徒。尊貴的人有紫色的光,財富的人有紅色的光,生病和失意落魄的人,他們頭上的光是灰色的。普通的人則是蔚藍色的。頭上的光現出黑氣的,這個人定要死亡,否則是個大惡人。”
《華嚴經》裏也說:大士光明亦如是,有深智者鹹照觸;邪信劣解凡愚人,無有能見此光明。
陳海量居士記載:當我二十九歲的時候,和我的妻遠信住在赤城山。這時遠信是二十五歲。在某一日的早晨,她下山去,行走在田野間的當兒,沿路專心在念佛。這時太陽剛上山,晨曦遍地,她偶然看看她自己的影子;發現頂上有一圈圓形的光,周圍和肩相齊,其大小約有直徑二尺光景。它發出燦爛的光輝,有不可形容的美妙,和佛像背上的圓光相似。她心裏覺得奇怪,還是繼續地一面走一面念佛,並且時時看她的影子;這個圓光依舊煥發著,她稽首這是念佛所得的現象。于是,她試試看,停止念佛而念世間的雜事,同時再看看影子,圓光就沒有了。因此就可以知道,念佛最能發揮我們本有的光明,消除業障的黑暗。
念佛,念雜事都是念,爲什麼所表現的有這樣的不同呢?這譬如人的憂喜,憂的時候愁眉苦臉,喜的時候嬉皮笑臉;憂喜同是心念,而表情就不同了。佛號的念隨順我們的本性,雜事的念是違反我們的本性;念的主動體固然是同一個心,可是被動的念頭就有分別了。假使念佛功夫得力,那麼塵勞就是佛事,在酬應一切世事的時候,都不會有什麼妨礙。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到這個時候,順性,逆性不過是方便之談罷了。
人的疾病,多是業報的關系,在業報沒有完盡的時候,假使要求其早日痊愈,就非求佛力保護不可了。世上很多中外名醫沒法醫治的危症,因祈禱佛菩薩而獲得痊愈的事實。
念佛能愈不治之症,那麼,念佛人不就可以不死了?關于這個問題,應該這樣解釋:人們的生是業力而來的,等到一期業報完畢以後,這個身體也就完了。這個身體譬如是燭,佛菩薩是燈籠,風雨來的時候可以遮蔽;假使燭的本身完了的時候,燈籠也就無能爲力了。不過壽命的長短,也可以隨心力而轉變的;精修佛法的人,是不被業力所拘束的。
佛菩薩救度衆生,有順度的,有逆度的,有顯度的,也有隱度的。求病得痊,或所求遂意的,那是順度;求壽反夭,或所求不遂的,那是逆度。感得佛菩薩爲你現身的,是顯度;因祈禱而感得人事湊合,機緣相助的,是隱度。
周梅泉居士說:“佛菩薩是慈悲無量的,他們有很多的方便法門;遇到人力所絕對不能挽回的事情,就以不可思議的神力加以救度。若是世間常理還可以辦得到的,就在冥冥中使其機緣宛轉湊合而加以救度。又何必件件事情都顯現不思議的方式,使世俗的人們驚怪,才算是靈感的征驗呢?”
明白了順顯隱救度的道理,信心就能純正而加強了。倘若遇到水火盜賊疾病,能夠當境了然,沒有疑惑,就稽首是學佛以後,重報已減輕受;設使不學佛,痛苦決定不止此。這不是故意自己安慰自己,事實上,因果感應的道理是這樣的。我們應該深深體味,當生歡喜之心,感謝叁寶慈悲垂護的深恩啊!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有的人看了這首偈之後,就懷疑:既然是“所作業不亡”,爲什麼祈禱感應,能轉禍爲福,重報輕受呢?豈非顛倒因果,錯亂報應嗎?
不是的!這首偈是專對業力強的人說的。轉禍爲福,重報輕受,那是對心力強的人說的。佛法圓融無礙,並沒有顛倒的地方,我們須加心精細地分別觀察,才能把握它的真理。
叁、感應道交難思議
《觀經》說: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衆生祈禱佛菩薩叫做“感”,佛菩薩救濟衆生叫做“應”,感應通了以後,苦厄就能度過了。《華嚴經》說: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衆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無論什麼地方都有佛存在著,而且常常顯現在我們之前,而我們竟不能看見。這是什麼緣故呢?非但是佛,就是諸位大菩薩,也無不常常顯現在我們之前。《華嚴經》說:于一微細毛端處,有不可說諸普賢;一切毛端悉亦爾,如是乃至遍法界。普賢菩薩是這樣,其他如:文殊,彌勒,地藏,觀音,勢至諸位菩薩也無不是這樣。而我們也沒有看見,這豈非欺人之談嗎?不!不是的。佛的話非常真實,決不會虛诳的。海可枯,石可爛,佛語是不可改的。
我們的身體不是細胞的集合體嗎?細胞是物質之一,科學家把物質分成原子,不過只有數十種。若再進一層分析起來,就只有原子核,陰電子和陽電子罷了!試問這種物質現象,怎麼能轉變作生命現象?全世界的科學家沒有一個能夠徹底答複的。科學家能夠把生物分析成原子,可是不能把原子造成生物,世間科學的技巧到這裏就沒有辦法了。
釋迦牟尼佛是無上的大科學家,由他親身實驗修證,清楚地知道:組合我們這個身體的,無非是業力的幻現。細胞是物質,而物質的根本乃是能力的集合,並沒有實在的體質。從前有一班科學家,以爲乙太是唯一的實體,然而這乙太何嘗有實質呢?
我們這個身軀是地水火風四大所合成,從阿賴耶識幻變出來的。真是因爲阿賴耶識持有四種的功能:一、障礙功能,叫做地大種。二、流潤功能,叫做水大種。叁、炎熱功能,叫做火大種。四、飄動功能,叫做風大種。這四種功能集合在一起,就叫做物質了。因爲四種功能集合的成份各有不同,所以有各種差別的原質。周叔迦居士說:“倘若將四大種和科學中電子論作個比較,那麼,障礙的功能就是電子,流潤的功能就是電子吸引的力量,炎熱的功能就是電子的電量或電子所含的熱,飄動的功能就是電子流動不停的力量。”
阿賴耶識譬如有波浪的海,波浪停息的時候,海水澄靜,就是識性,也叫做法性…
《認識因果 第八章 虔誠祈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