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傳
《比丘尼傳》,又稱《尼傳》。四卷。南朝梁代僧寶唱撰。師江蘇吳縣人,俗姓岑。生卒年不詳。初從建初寺僧佑出家,遍學經律。天建四年,敕住新安寺,總撰集錄,以擬時要。或建福禳災,或禮忏除障,或飨接神鬼,或祭祀龍王,部類區分,近將百卷,八部神名以爲叁卷,包括幽奧,詳略古今。所以諸所祈求,皇帝必定親自閱覽,指事祠禱,多感威靈。
天監七年,參與僧旻的《衆經要抄》八十八卷、僧朗的《注大般涅槃經》七十二卷的述作。又受敕重撰安樂寺僧紹撰《華林佛殿經目》,爲皇帝嘉賞,敕掌華林園寶雲經藏。
師博學能文,有名于當世,著作甚多,現存者有:《經律異相》五十卷、《比丘尼傳》、《名僧傳抄》一卷。
比丘尼之興,發源于大愛道,登地證果,累世不絕,若列之于法藏,如日運行于天。至像法東流,以晉淨撿尼爲首,綿載數百年,碩德由是而興,如善妙、淨珪,窮苦行之節;法辯、僧果,盡禅觀之妙。至于僧端、僧基則立志貞固;妙相、法全弘震曠遠。若此等英風將範的比丘尼,往往相繼而出,而年代推移,經時久遠,未有人將其志業集錄成書,流傳于世。幸寶唱博采碑頌,廣搜記集,訪問于博聞、故老,爲之立傳,而成此書。
本傳是收錄自東晉穆帝升平(357-361)初,至梁天監十一年(511)爲止,一百五十年間,比丘尼六十五人的傳記。全書分爲四卷,茲將各卷內容概述如次:
卷一:集錄寶唱所撰本傳的序文,述說立傳的緣起,並晉洛陽竹林寺淨撿尼、後趙建賢寺安令首尼、司州西寺智賢尼、建福寺康明感尼、北永安寺昙備尼、建福寺慧湛尼、延興寺僧基尼、洛陽城東寺道馨尼、新林寺道容尼、司州西寺令宗尼、簡靜寺支妙音尼、何後寺道儀尼等十叁位比丘尼的傳記。
淨撿尼,武威太守仲誕之女,少好學,早寡,西晉建興年中(313-316),聞沙門法始說法,有所省悟。當時我國比丘尼法尚未具備,撿曾拜谒西域沙門智山,請問比丘尼法,遂落發出家,從和尚受十戒,同其志者于建康宮城之西門共建竹林寺。升平元年(357),禮請昙摩竭多于洛陽建立戒壇, 撿等四人共受具足戒,爲我國有比丘尼之始。撿善修戒行,志學不休,信施雖多,隨得隨散,常自後己,每先于人。
安令首尼,幼即聰敏好學,生性淡泊,不樂人間,以佛法自娛,不願求娉。後爲佛圖澄弟子,從淨撿尼受戒,立建賢寺。佛圖澄以石勒所贈剪花納七條衣及象鼻澡罐與之。師博覽群籍,經目必誦,思致淵深,神照詳遠,一時道學莫不推崇宗仰,因其出家者二百余人。又造五寺,立六精舍,不畏勤苦,皆得修立,備受石虎敬重。
卷二:集錄景福寺慧果尼、建福寺法盛尼、江陵牛牧寺慧玉尼、建福寺道瓊尼、江陵只洹寺道壽尼、吳太玄臺寺玄藻尼、南安寺慧瓊尼、南皮張國寺普照尼、梁郡築戈村寺慧木尼、吳縣南寺法勝尼、永安寺僧端尼、廣陵中寺光靜尼、蜀郡善妙尼、廣陵僧果尼、山陽東鄉竹林寺靜稱尼、吳太玄臺寺法相尼、東青園寺業首尼、景福寺法辯尼、江陵叁層寺道綜尼、竹園寺慧濬尼、普賢寺寶賢尼、法淨尼、蜀郡永康寺慧耀尼等二十叁位比丘尼的傳記。
慧果尼,笃好毘尼,戒行清白,以節行聞于時。道瓊尼,明達叁藏,精勤苦行,爲晉孝武帝後所崇敬;廣造形像,供道俗修敬,複造禅房,以安寺衆。慧瓊尼,立寺、建塔、講說經法,並以南安寺施沙門慧智。業首尼,風儀峻整,戒行清白,深解大乘,善搆妙理,好禅誦,爲宋高祖、武皇帝雅相敬異,文帝少時從受叁歸。建寺立僧房,赈給所須,寺業興顯,衆二百人,法事不絕。
卷叁:集錄東官曾成法緣尼、南永安寺昙徹尼、崇聖寺僧敬尼、鹽官齊明寺僧猛尼、華嚴寺妙智尼、建福寺智勝尼、禅基寺僧蓋尼、東青園寺法令尼、普賢寺淨晖尼、法音寺昙簡尼、法音寺淨珪尼、集善寺慧緒尼、錢塘齊明寺超明尼、法音寺昙勇尼、剡齊興寺德樂尼等十五位比丘尼的傳記。
僧敬尼,于嶺南叁十余載,移風易俗,舍園宅施之者十有叁家,共爲立寺于潮亭,取名衆造。宋明帝聞之,遠遣征迎。還都,敕住崇聖寺,道俗服其進止。齊文惠帝、文宣王,並欽風德,□施無缺。
琤珪尼,爲法淨尼弟子,德行純粹,經律博通,叁乘禅秘無不善達,其精進總持,爲世法則。傳授訓誘,多能導利當世歸心。
卷四:集錄禅林寺淨秀尼、僧念尼、成都長樂寺昙晖尼、高昌都郎中寺憑尼、閑居寺慧勝尼、東青園寺淨賢尼、竹園寺淨淵尼、淨行尼、南晉陵寺令玉尼、閑居寺僧述尼、西青園寺妙禕尼、樂安寺慧晖尼、邸山寺道貴尼、山陰招明寺法宣尼等十四位比丘尼的傳記。
僧念尼,爲法護尼弟子,從師住太後寺,貞節苦心,禅思精密,博涉多通,文義兼美,蔬食禮忏,宋文、孝武二帝常加資給。齊永明中,移住禅林寺,禅範大隆,谘學者衆。
慧晖尼,從斌、濟、柔、次四法師聽《成實論》及《涅槃》諸經,于十余年,蔚成義林,京邑諸比丘尼無不谘受,于是法筵頻建,四遠雲集,講說不休,禅誦無辍,標心正念,日夕忘寢,王公貴賤無不敬重,十方□遺,四時殷競。所獲淨財,用造經像,隨宜遠施,時時不歇。
本傳爲曆來唯一的比丘尼傳,文辭簡潔優美,所載講說、建寺、度衆、禅定、德高的比丘尼比比皆是,足爲後世典範。同時也是研究魏晉南北朝尼僧于佛教發展的貢獻,及濟世利人事迹的重要文獻資料。今收錄于《高麗藏》第叁十叁冊、《碛砂藏》第叁十一冊、《龍藏》第一一一冊、《卍正藏》第五十七冊、《大正藏》第五十冊。
□試列舉出諸比丘尼對佛教及社會國家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