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弘明集》

  廣弘明集

  

  《廣弘明集》,叁十卷,唐朝道宣(596-667)律師著。師爲南山律宗之祖。又稱南山律師、南山大師,浙江吳興人(一說江蘇潤州丹徒人),俗姓錢,字法遍。十六歲出家,先後隨日嚴寺慧頵、大禅定道場智首學律。後住于終南山仿掌谷(長安之南),營建白泉寺,研究弘宣《四分律》,其宗派稱南山律宗。曆住崇義精舍、豐德寺、淨業寺。顯慶叁年( 658),敕任長安西明寺上座,並奉诏至玄奘譯場參與翻譯。未久,撰《釋門章服儀》、《釋門歸敬儀》等。龍朔二年( 662),高宗敕令僧尼須禮拜君親,師與玄奘大師等上書力爭,此事乃止。幹封二年二月,于淨業寺創立戒壇,爲後世建築戒壇的法式。是年十月入寂,世壽七十二,僧臘五十二。諡號“澄照”。

  生平獎掖後進,不遺余力,德行淳厚,缁素共仰。所著之《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十二卷、《羯磨疏》叁卷、《戒本疏》六卷、《拾毘尼義鈔》六卷、《比丘尼義鈔》六卷,稱爲律學五大部。另撰有《大唐內典錄》十卷,是一部整理經典的目錄書。又針對道教之說,編集《古今佛道論衡》四卷、《廣弘明集》叁十卷等,以宣揚佛法。此外尚著有《續高僧傳》十卷、《釋氏略譜》、《釋迦方志》、《叁寶感通錄》等諸書,皆爲後世治學者的指南。

  本書繼《弘明集》,收錄六朝至唐代凡一百叁十余人的著作。以“其弘護法網,開明于有識”,故稱“廣弘明”。

  本書記述佛教自傳入我國至唐初以來,曆朝的興廢、佛道間的論爭及佛教義理的探討等,內容每多涉及外典,舉凡論說、文書、詩賦、诏等資料,無所不包,除卷首序文外,共集有歸正、辨惑、佛德、法義、僧行、慈濟、戒功、啓福、悔罪、統歸等十篇,計二百余條。又在每篇之前,皆附有序文,說明該篇主旨。茲將各篇內容擇要概述如下:

  一、歸正篇:說明佛是大聖,凡俗攸歸;天地、叁皇五帝,不足歸敬。

   □商太宰問孔子聖人(一)

   □子書中以佛爲師(一)

   □漢法本內傳(一)

   □後漢郊祀志(一)

   □吳主孫權論佛化叁宗(一)

   □宋文集朝宰□佛教(一)

   □元魏孝明述佛先後(一)

   □元魏書釋老志(二)

   □高齊書述佛志(二)

   □遂古篇(江淹)(叁)

   □歸心篇(顔之推)(叁)

   □七錄序(阮孝緒)(叁)

   □舍事李老道法诏(梁武帝)(四)

   □廢李老道法诏(齊文宣帝)(四)

   □通極論(彥琮)(四)

  其中,梁武帝于《舍事李老道法诏》中謂:“願使未來世中童男出家,廣弘經教,化度含識,同共成佛。甯在正法中長淪惡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這是梁武帝以國主身分宣示佛教爲正法,因此,不但自己“舍事道法,皈依佛教”,並勸公卿百官“宜反僞就真,舍邪入正”。

  二、辯惑篇:集錄辨佛道優劣真僞及曆代排佛廢寺,沙汰僧尼等文章。

   □辯道論(曹植)(五)

   □聖賢同軌老聃非大賢論(孫盛)(五)

   □老子疑問反訊(孫盛)(五)

   □均聖論(沈約)(五)

   □列代王臣滯惑解(六-七)

   □擊像焚經坑僧诏(魏太武帝)(八)

   □大集道俗廢立二教議(周武帝)(八)

   □二教論(道安)(八)

   □笑道論(甄鸾)(九)

   □周祖廢二教立通道觀诏(周帝宇文邕)(一○)

   □周祖平齊召僧敘廢立抗拒事(惠遠)(一○)

   □周祖巡邺請開佛法事(道林)(一○)

   □周祖天元立對□元嵩上事(王明廣)(一○)

   □唐上廢省佛僧表(傅奕)(一一)

   □唐廢佛省僧箴(法琳)(一一)

   □唐破邪論(法琳)(一一)

   □決對傅弈廢佛法僧事(明□)(一二)

   □辯正論十喻九箴篇(法琳)(一叁)

   □內德論(李師政)(一四)

  □《辯道論》:曹植作,批難神仙說的詐妄。

  □《二教論》:北周道安撰,全篇采問答形式論述儒佛二教的要旨,並比較其優劣。後周天和五年( 569),甄鸾奉進《笑道論》叁卷,評論佛、道二教群臣論之,以爲傷損道教,而武帝亦崇信道教,對此大爲不悅,即于殿庭焚毀;

  道安慨然上本書以論究儒、釋、道之優劣真僞,群臣莫敢非議,佛道二教之爭于是爲之中止五年。

  □《笑道論》:北周甄鸾撰,叁卷,共叁十六條。各條皆引道書而論述其說淺薄,不足采信。

  以上二書都是以強烈的論點,極力論難道教的低劣,是當時有關佛道優劣論爭的重要論著。

  □《均聖論》:南齊沈約撰,是與道士陶弘景論爭之作。說明佛教五戒中特別重視不殺生戒。周公與孔子說仁義,佛教則說示不殺生的慈悲,因此,佛教的慈悲與周孔的教化是不相矛盾的,也就是所謂“內聖、外聖,義均理一”。

  叁、佛德篇:集錄稱頌佛菩薩之盛德、現□之祥瑞的贊、銘、頌、诏,及發願文、忏悔文、舍利感應記、表等。

   □佛釋迦文菩薩等像贊(支道林)(一五)

   □佛影銘(慧遠)(一五)

   □佛法銘贊(謝靈運)(一五)

   □佛記序(沈約)(一五)

   □佛像瑞集(道宣)(一五)

   □出育王舍利诏(梁武帝)(一五)

   □菩提樹頌(蕭綱)(一五)

   □梁唱導文(蕭綱)(一五)

   □歸佛發願誓文(王僧孺)(一五)

   □謝述佛法事書啓(梁簡文帝)(一六)

   □寺刹像等銘(沈約等)(一六)

   □隋國立舍利塔诏(隋高祖)(一七)

   □舍利感應記(王邵)(一七)

   □慶舍利感應表(一七)

  四、法義篇:集錄晉代至唐代年間,論述佛教善惡因果、神不滅、因緣、二谛、法身等義理的論、書,及諸皇帝、太子的講疏、教序等。

   □釋疑論(戴安)(一八)

   □與遠法師書(戴安)(一八)

   □難釋疑論(道祖)(一八)

   □重與遠法師書(戴安)(一八)

   □報應問(何承天)(一八)

   □辯宗論(謝靈運)(一八)

   □述佛法諸深義(姚興)(一八)

   □析疑論(慧淨)(一八)

   □內典序(沈約)(一九)

   □齊皇太子解講疏(沈約)(一九)

   □齊竟陵王發講疏(沈約)(一九)

   □齊竟陵王解講疏(沈約)(一九)

   □與荊州隱士劉□書(竟陵王)(一九)

   □請梁祖講金字波若啓(梁皇子綱)(一九)

   □述禦講波若序(陸雲)(一九)

   □敘禦講波若義(蕭子顯)(一九)

   □謝禦講波若竟啓(梁皇太子)(一九)

   □上大法頌(梁皇太子)(二○)

   □上太子玄圃講頌(晉安王綱)(二○)

   □涅槃經疏序(梁武帝)(二○)

   □法寶聯璧序(湘東王繹)(二○)

   □成實論疏序(梁皇太子綱)(二○)

   □內典碑銘集林序(梁元帝)(二○)

   □禅林妙記集序(玄則)(二○)

   □法苑珠林序(李俨)(二○)

   □梁昭明太子答雲法師請講書叁首(二一)

   □昭明謝敕□水犀如意啓(二一)

   □昭明太子解二谛義章(二一)

   □南□寺釋慧超論谘二谛義(二一)

   □晉安王綱谘二谛義旨(二一)

   □招提寺釋慧琰谘二谛義(二一)

   □棲玄寺釋昙宗谘二谛義(二一)

   □中郎王規谘二谛義旨(二一)

   □靈根寺釋僧遷谘二谛義(二一)

   □羅平侯蕭正立谘二谛義旨(二一)

   □衡山侯蕭恭谘二谛義旨(二一)

   □中興寺釋僧懷谘二谛義(二一)

   □始興王第四男蕭映谘二谛義旨(二一)

   □吳平王世子蕭勵谘二谛義旨(二一)

   □宋熙寺釋慧令谘二谛義(二一)

   □始興王第五男蕭晔谘二谛義旨(二一)

   □興皇寺釋法宣谘二谛義(二一)

   □程鄉侯蕭只谘二谛義旨(二一)

   □光宅寺釋法雲谘二谛義(二一)

   □靈根寺釋慧令谘二谛義(二一)

   □湘宮寺釋慧興谘二谛義(二一)

   □莊嚴寺釋僧旻谘二谛義(二一)

   □宣武寺釋法寵谘二谛義(二一)

   □建業寺釋僧愍谘二谛義(二一)

   □光宅寺釋敬脫谘二谛義(二一)

   □昭明太子解法身義(二一)

   □招提寺釋慧琰谘法身義(二一)

   □光宅寺釋法雲谘法身義(二一)

   □莊嚴寺釋僧旻谘法身義(二一)

   □宣武寺釋法寵谘法身義(二一)

   □靈根寺釋慧令谘法身義(二一)

   □靈味寺釋靜安谘法身義(二一)

   □謝敕遣主書看講啓(梁昭明太子)(二一)

   □謝敕問解講啓(二一)

   □謝敕赉製旨大涅槃經講疏啓(二一)

   □謝敕赉製旨大集經講疏啓(二一)

   □晉安王與廣信侯書述聽講事(二一)

   □晉安王與廣信侯書重述內教(二一)

   □廣信侯蕭映答王心要(二一)

   □衆生佛不相異義(沈約)(二二)

   □六道相續作佛義(沈約)(二二)

   □因緣義(沈約)(二二)

   □形神義(沈約)(二二)

   □神不滅義(沈約)(二二)

   □難範缜神滅義(沈約)(二二)

   □因緣無性論(真觀)(二二)

   □性法自然論(朱世卿)(二二)

   □北齊叁部一切經願文(魏收)(二二)

   □周經藏願文(王褎)(二二)

   □寶臺經藏願文(隋炀帝)(二二)

   □叁藏聖教序(唐太宗)(二二)

   □述叁藏聖教序(皇太子治)(二二)

   □述注般若經序(褚亮)(二二)

   □金剛般若經集注序(李俨)(二二)

  □《釋…

《《廣弘明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弘明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