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弘明集》▪P2

  ..續本文上一頁疑論》:東晉戴逵撰。藉安處子與玄明先生的問答,論述積善受福、積惡受禍的說法僅是聖人勸勉世人行善的權宜而已,實則人的禍福早經命定,無法改變。

  □《難釋疑論》:東晉周道祖撰。道祖因戴逵作《釋疑論》,懷疑佛教因果報應說,因此撰本論批判其謬,闡示因果報應不爽。

  □《辯宗論》:劉宋謝靈運撰。論述究極之理,及體得此理的方法,並集錄與法勗、僧維、慧驎、法綱、慧琳、王弘等論難內答。

  五、僧行篇:輯錄褒崇僧人德行的诔文、行狀、書,以及南北朝、唐初沙汰僧衆之诏、表等。

   諸僧诔行狀(二叁)

   □支昙谛(丘道護)(二叁)

   □竺羅什(僧肇)(二叁)

   □釋法綱(慧琳)(二叁)

   □竺道生(慧琳)(二叁)

   □釋昙隆(謝靈運)(二叁)

   □釋慧遠(謝靈運)(二叁)

   □釋玄敬(張暢)(二叁)

   □釋玄運(慧林)(二叁)

   □釋智稱(二叁)

   □釋玄景(虞羲)(二叁)

   □釋淨秀(沈約)(二叁)

   □沙汰僧徒诏(宋武帝)(二四)

   □褒揚僧德诏(元魏孝文帝)(二四)

   □述僧中食論(沈約)(二四)

   □述僧設會論(沈約)(二四)

   □議沙汰僧诏(北齊文宣帝)(二四)

   □吊道澄法師亡書(梁簡文帝)(二四)

   □與東陽盛法師書(王筠)(二四)

   □與汝南周顒書(智林)(二四)

   □與舉法師書(劉孝標)(二四)

   □與皎法師書(王曼穎)(二四)

   □吊震法師亡書(劉之遴)(二四)

   □與震兄李敬朏書(劉之遴)(二四)

   □吊僧正京法師亡書(劉之遴)(二四)

   □東陽金華山棲志(劉孝標)(二四)

   □與徐仆射述役僧書(真觀)(二四)

   □山深法師罷道書(徐陵)(二四)

   □谏周祖沙汰僧表(昙積)(二四)

   □戴逵贻書仙城命禅師(二四)

   □幽林沙門惠命詶書北齊戴先生(二四)

   □吊延法師亡書(薛道衡)(二四)

   □福田論(彥琮)(二五)

   □問出家損益诏(唐高祖)(二五)

   □出沙汰佛道诏(唐高祖)(二五)

   □令道士在僧前诏(唐太宗)(二五)

   □議沙門敬叁大诏(唐高宗)(二五)

  六、慈濟篇:集錄止殺、斷酒肉的論文、書、诏等,闡明萬物莫不重形愛命,好生惡死,而佛陀的教法以止殺爲先,由此一道,取濟群有,所以,慈爲佛心,慈爲佛室,慈爲覺本。(卷二六)

   □究竟慈悲論(沈約)(二六)

   □與何胤書論止殺(周顒)(二六)

   □斷殺絕宗廟犧牲诏(梁武帝)(二六)

   □誡殺家訓(顔之推)(二六)

   □斷酒肉文(梁武帝)(二六)

  《斷酒肉文》:南朝梁武帝撰。漢代以降,僧徒得食叁淨肉,且未絕對禁殺。武帝以爲帝王有弘揚佛法的責任,于是依十善戒、《大般涅槃經.四相品》等經文而作此文,謂食肉者將斷大悲種,呼籲僧尼禁斷酒肉,並批判當時僧衆的行狀,列舉不如外道及在家衆者,各有九項。

  七、戒功篇:集錄有關戒德諸書或答文及淨行法門等。

   □晉沙門釋慧遠與劉遺民書(二七)

   □梁元帝與蕭谘議等書(二七)

   □梁簡文與湘東王書(二七)

   □陳律師昙瑗與朝士書(二七)

   □陳沙門釋慧津與瑗律師書(二七)

   □隋炀帝與智者顗禅師書(二七)

   □隋炀帝受菩薩大戒文(二七)

   □隋智者大師與炀帝書(二七)

   □唐終南山釋氏統略齊文宣淨行法門(二七)

  《唐終南山釋氏統略齊文宣淨行法門》:《淨住子淨行法門》是南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撰,內容敘述佛道修行的要旨。然此書早已散佚,今僅存有唐代道宣律師抄略編集而成之《統略淨住子淨行法門》。“淨住子淨行法門”,據《統略淨住子淨行法門序》解釋,“言淨住者,即布薩之翻名。所謂淨身口意,如戒而住,故曰淨住也。子者,紹繼爲義,以叁歸七衆製禦情塵,善根增長,紹續佛種,故曰淨住子也。言淨行法門者,以諸業淨,所以化行于世,了諸法門。”《統略淨住子淨行法門》計分皇覺辨德門、開物歸信門、滌除叁業門、修理六根門、生老病死門、克責身心門、檢覆叁業門、诃诘四大門、出家順善門、在家從惡門、沈冥地獄門、出家懷道門、在家懷善門、叁界內苦門、出叁界外樂門、斷絕疑惑門、十種慚愧門、極大慚愧門、善友勸獎門、戒法攝生門、自慶畢故止新門、大忍惡對門、緣境無礙門、一志努力門、禮舍利寶塔門、敬重正法門,奉養僧田門、勸請增進門、隨喜萬善門、回向佛道門與發願莊嚴門等叁十一條,且于各條之後,揭示王融所作的頌。書中引用《六師結誓經》、《自愛經》、《法句經》、《胞胎經》、《涅槃經》、《出家功德經》、《智度論》等諸經論,內容著重于忏悔,對于後世忏法的成立,具有相當的影響及意義。

  八、啓福篇:集錄供養叁寶、千僧會、行道度僧、立塔造寺、設無遮會、舍身、施鍾等興福的書、願文、疏、銘、诏等。

   □北代南晉前秦前燕南燕後秦諸帝與太山朗法師書(二八)

   □與林法師書(王洽)(二八)

   □南齊皇太子禮佛願疏(沈約)(二八)

   □舍身願疏(沈約)(二八)

   □南齊南郡王舍身疏(沈約)(二八)

   □千僧會願文(沈約)(二八)

   □四月八日度人出家願文(梁簡文)(二八)

   □八關齋製序(梁簡文)(二八)

   □爲人造寺疏(梁簡文)(二八)

   □謝敕赉袈裟啓(梁簡文)(二八)

   □爲諸寺作檀越願疏(梁簡文)(二八)

   □設無礙福會教(蕭綸)(二八)

   □答湘東王書(梁簡文)(二八)

   □與琰法師書(梁簡文)(二八)

   □與劉智藏書(梁元帝)(二八)

   □與約法師書(沈約)(二八)

   □與印闍梨書(劉之遴)(二八)

   □與雲僧正書(王筠)(二八)

   □與長沙王別書(王筠)(二八)

   □答雲法師書(劉孝綽)(二八)

   □北齊遼陽山寺願文(盧思道)(二八)

   □北齊武成帝以叁臺爲寺诏(魏收)(二八)

   □周明帝立陟屺陟岵二寺诏(二八)

   □隋高祖爲太祖造寺碑诏(李德林)(二八)

   □隋高祖于相州戰場立寺诏(二八)

   □隋炀帝行道度人天下敕(二八)

   □唐太宗于行陣所立七寺诏(二八)

   □唐太宗爲戰亡人設齋行道诏(二八)

   □唐太宗度僧于天下诏(二八)

   □唐太宗斷賣佛像敕(二八)

   □與暹律師等書(褚亮)(二八)

   □唐太宗造興聖寺诏(二八)

   □唐太宗爲穆後追福手疏(二八)

   □周武帝二教锺銘(二八)

   □唐太宗大興善寺锺銘(二八)

   □唐東宮皇太子西明寺锺銘(二八)

  九、悔罪篇:集錄忏悔文等。

   □謝□爲建涅槃忏啓(梁簡文)(二八)

   □六根忏文(梁簡文)(二八)

   □悔高慢文(梁簡文)(二八)

   □忏悔文(沈約)(二八)

   □陳群臣請隋武帝忏文(江總)(二八)

   □梁陳皇帝依經悔過文(二八)

  十、統歸篇:集錄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曆代帝王、沙門、處士的詩、詞、歌、賦及檄魔文等。

   □梁高祖淨業賦(二九)

   □梁高祖孝思賦(二九)

   □梁宣帝遊七山寺賦(二九)

   □梁王錫宿山寺賦(二九)

   □魏高允鹿苑賦(二九)

   □魏李顒大乘賦(二九)

   □梁仙城釋慧命詳玄賦(二九)

   □梁蕭子雲玄圃苑講賦(二九)

   □夢賦(真觀)(二九)

   □梁江淹傷弱子賦(二九)

   □無爲論(二九)

   □伐魔诏並書檄文(懿法師)(二九)

   □奏平心露布(二九)

   □晉沙門支道林贊佛詩(叁○)

   □晉沙門支遁詠懷大德禅思山居詩(叁○)

   □晉沙門釋慧遠念佛叁昧詩序(叁○)

   □晉王齊之念佛叁昧詩(叁○)

   □齊王元長法樂歌詞(叁○)

   □梁武帝述叁教詩(叁○)

   □梁昭明開善寺法會詩(叁○)

   □梁簡文望同泰寺浮圖詩(叁○)

   □梁簡文詠五陰識支(叁○)

   □梁劉孝綽百論舍罪福詩(叁○)

   □梁簡文蒙華林園戒詩(叁○)

   □梁簡文預忏直疏詩(叁○)

   □梁昭明講訖賦叁十韻詩(叁○)

   □梁簡文出興業寺講詩(叁○)

   □梁元帝和五明集詩(叁○)

   □梁昭明锺山解講諸人和詩(叁○)

   □梁皇太子八關齋夜述四城門詩(叁○)

   □梁簡文遊光宅寺詩(叁○)

   □梁簡文被幽述志詩(叁○)

   □宋謝靈運臨終詩(叁○)

   □梁沈隱侯臨終遺上表(叁○)

   □陳沙門釋智恺臨終詩(叁○)

   □陳尚書令江總遊攝山寺詩(叁○)

   □陳江令遊虎窟山寺詩(叁○)

   □北齊盧思道從駕大慈照寺詩(叁○)

   □周沙門釋亡名五苦詩(叁○)

   □陳姚察遊明慶寺怅然懷古(叁○)

   □陳張君祖雜詩(叁○)

   □隋炀帝遊方山靈岩寺詩(叁○)

   □隋炀帝升樓望春燈詩(叁○)

   □隋著作王胄述淨名詩(叁○)

   □隋薛道衡入鳳林寺詩(叁○)

   □唐文帝遊並州大興國寺詩(叁○)

   □唐常州宣法師詠高僧(叁○)

   □唐宣法師遊東山尋殊昙二法師(叁○)

   □今上遊京師大慈恩寺詩(叁○)

  本書的特色與價值:

  一、是集護教史料的大成者。

  二、古來易于散轶的孤文片記,由于本書的集錄,而得傳于後世,成爲極珍貴的曆史資料。

  叁、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文獻,也是道教史的貴重資料。

  四、道宣律師將《弘明集》分爲七篇,分別附于與本書相關的各篇前,便于研究比照。

  本書今收錄于《高麗藏》第叁十叁冊、《碛砂藏》第叁十一冊、《龍藏》第一一叁冊、《卍正藏》第五十叁冊、《大正藏》第五十二冊。

  □試述本書的重要性。

  □列舉曆代帝王護教的事例。

  □梁武帝的《斷酒肉文》對佛教有何影響?

  

  

《《廣弘明集》》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弘明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