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弘明集》▪P2

  ..续本文上一页疑论》:东晋戴逵撰。藉安处子与玄明先生的问答,论述积善受福、积恶受祸的说法仅是圣人劝勉世人行善的权宜而已,实则人的祸福早经命定,无法改变。

  □《难释疑论》:东晋周道祖撰。道祖因戴逵作《释疑论》,怀疑佛教因果报应说,因此撰本论批判其谬,阐示因果报应不爽。

  □《辩宗论》:刘宋谢灵运撰。论述究极之理,及体得此理的方法,并集录与法勗、僧维、慧驎、法纲、慧琳、王弘等论难内答。

  五、僧行篇:辑录褒崇僧人德行的诔文、行状、书,以及南北朝、唐初沙汰僧众之诏、表等。

   诸僧诔行状(二三)

   □支昙谛(丘道护)(二三)

   □竺罗什(僧肇)(二三)

   □释法纲(慧琳)(二三)

   □竺道生(慧琳)(二三)

   □释昙隆(谢灵运)(二三)

   □释慧远(谢灵运)(二三)

   □释玄敬(张畅)(二三)

   □释玄运(慧林)(二三)

   □释智称(二三)

   □释玄景(虞羲)(二三)

   □释净秀(沈约)(二三)

   □沙汰僧徒诏(宋武帝)(二四)

   □褒扬僧德诏(元魏孝文帝)(二四)

   □述僧中食论(沈约)(二四)

   □述僧设会论(沈约)(二四)

   □议沙汰僧诏(北齐文宣帝)(二四)

   □吊道澄法师亡书(梁简文帝)(二四)

   □与东阳盛法师书(王筠)(二四)

   □与汝南周顒书(智林)(二四)

   □与举法师书(刘孝标)(二四)

   □与皎法师书(王曼颖)(二四)

   □吊震法师亡书(刘之遴)(二四)

   □与震兄李敬朏书(刘之遴)(二四)

   □吊僧正京法师亡书(刘之遴)(二四)

   □东阳金华山栖志(刘孝标)(二四)

   □与徐仆射述役僧书(真观)(二四)

   □山深法师罢道书(徐陵)(二四)

   □谏周祖沙汰僧表(昙积)(二四)

   □戴逵贻书仙城命禅师(二四)

   □幽林沙门惠命詶书北齐戴先生(二四)

   □吊延法师亡书(薛道衡)(二四)

   □福田论(彦琮)(二五)

   □问出家损益诏(唐高祖)(二五)

   □出沙汰佛道诏(唐高祖)(二五)

   □令道士在僧前诏(唐太宗)(二五)

   □议沙门敬三大诏(唐高宗)(二五)

  六、慈济篇:集录止杀、断酒肉的论文、书、诏等,阐明万物莫不重形爱命,好生恶死,而佛陀的教法以止杀为先,由此一道,取济群有,所以,慈为佛心,慈为佛室,慈为觉本。(卷二六)

   □究竟慈悲论(沈约)(二六)

   □与何胤书论止杀(周顒)(二六)

   □断杀绝宗庙牺牲诏(梁武帝)(二六)

   □诫杀家训(颜之推)(二六)

   □断酒肉文(梁武帝)(二六)

  《断酒肉文》:南朝梁武帝撰。汉代以降,僧徒得食三净肉,且未绝对禁杀。武帝以为帝王有弘扬佛法的责任,于是依十善戒、《大般涅槃经.四相品》等经文而作此文,谓食肉者将断大悲种,呼吁僧尼禁断酒肉,并批判当时僧众的行状,列举不如外道及在家众者,各有九项。

  七、戒功篇:集录有关戒德诸书或答文及净行法门等。

   □晋沙门释慧远与刘遗民书(二七)

   □梁元帝与萧谘议等书(二七)

   □梁简文与湘东王书(二七)

   □陈律师昙瑗与朝士书(二七)

   □陈沙门释慧津与瑗律师书(二七)

   □隋炀帝与智者顗禅师书(二七)

   □隋炀帝受菩萨大戒文(二七)

   □隋智者大师与炀帝书(二七)

   □唐终南山释氏统略齐文宣净行法门(二七)

  《唐终南山释氏统略齐文宣净行法门》:《净住子净行法门》是南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撰,内容叙述佛道修行的要旨。然此书早已散佚,今仅存有唐代道宣律师抄略编集而成之《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净住子净行法门”,据《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序》解释,“言净住者,即布萨之翻名。所谓净身口意,如戒而住,故曰净住也。子者,绍继为义,以三归七众制御情尘,善根增长,绍续佛种,故曰净住子也。言净行法门者,以诸业净,所以化行于世,了诸法门。”《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计分皇觉辨德门、开物归信门、涤除三业门、修理六根门、生老病死门、克责身心门、检覆三业门、诃诘四大门、出家顺善门、在家从恶门、沈冥地狱门、出家怀道门、在家怀善门、三界内苦门、出三界外乐门、断绝疑惑门、十种惭愧门、极大惭愧门、善友劝奖门、戒法摄生门、自庆毕故止新门、大忍恶对门、缘境无碍门、一志努力门、礼舍利宝塔门、敬重正法门,奉养僧田门、劝请增进门、随喜万善门、回向佛道门与发愿庄严门等三十一条,且于各条之后,揭示王融所作的颂。书中引用《六师结誓经》、《自爱经》、《法句经》、《胞胎经》、《涅槃经》、《出家功德经》、《智度论》等诸经论,内容着重于忏悔,对于后世忏法的成立,具有相当的影响及意义。

  八、启福篇:集录供养三宝、千僧会、行道度僧、立塔造寺、设无遮会、舍身、施钟等兴福的书、愿文、疏、铭、诏等。

   □北代南晋前秦前燕南燕后秦诸帝与太山朗法师书(二八)

   □与林法师书(王洽)(二八)

   □南齐皇太子礼佛愿疏(沈约)(二八)

   □舍身愿疏(沈约)(二八)

   □南齐南郡王舍身疏(沈约)(二八)

   □千僧会愿文(沈约)(二八)

   □四月八日度人出家愿文(梁简文)(二八)

   □八关斋制序(梁简文)(二八)

   □为人造寺疏(梁简文)(二八)

   □谢敕赉袈裟启(梁简文)(二八)

   □为诸寺作檀越愿疏(梁简文)(二八)

   □设无碍福会教(萧纶)(二八)

   □答湘东王书(梁简文)(二八)

   □与琰法师书(梁简文)(二八)

   □与刘智藏书(梁元帝)(二八)

   □与约法师书(沈约)(二八)

   □与印闍梨书(刘之遴)(二八)

   □与云僧正书(王筠)(二八)

   □与长沙王别书(王筠)(二八)

   □答云法师书(刘孝绰)(二八)

   □北齐辽阳山寺愿文(卢思道)(二八)

   □北齐武成帝以三台为寺诏(魏收)(二八)

   □周明帝立陟屺陟岵二寺诏(二八)

   □隋高祖为太祖造寺碑诏(李德林)(二八)

   □隋高祖于相州战场立寺诏(二八)

   □隋炀帝行道度人天下敕(二八)

   □唐太宗于行阵所立七寺诏(二八)

   □唐太宗为战亡人设斋行道诏(二八)

   □唐太宗度僧于天下诏(二八)

   □唐太宗断卖佛像敕(二八)

   □与暹律师等书(褚亮)(二八)

   □唐太宗造兴圣寺诏(二八)

   □唐太宗为穆后追福手疏(二八)

   □周武帝二教锺铭(二八)

   □唐太宗大兴善寺锺铭(二八)

   □唐东宫皇太子西明寺锺铭(二八)

  九、悔罪篇:集录忏悔文等。

   □谢□为建涅槃忏启(梁简文)(二八)

   □六根忏文(梁简文)(二八)

   □悔高慢文(梁简文)(二八)

   □忏悔文(沈约)(二八)

   □陈群臣请隋武帝忏文(江总)(二八)

   □梁陈皇帝依经悔过文(二八)

  十、统归篇:集录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历代帝王、沙门、处士的诗、词、歌、赋及檄魔文等。

   □梁高祖净业赋(二九)

   □梁高祖孝思赋(二九)

   □梁宣帝游七山寺赋(二九)

   □梁王锡宿山寺赋(二九)

   □魏高允鹿苑赋(二九)

   □魏李顒大乘赋(二九)

   □梁仙城释慧命详玄赋(二九)

   □梁萧子云玄圃苑讲赋(二九)

   □梦赋(真观)(二九)

   □梁江淹伤弱子赋(二九)

   □无为论(二九)

   □伐魔诏并书檄文(懿法师)(二九)

   □奏平心露布(二九)

   □晋沙门支道林赞佛诗(三○)

   □晋沙门支遁咏怀大德禅思山居诗(三○)

   □晋沙门释慧远念佛三昧诗序(三○)

   □晋王齐之念佛三昧诗(三○)

   □齐王元长法乐歌词(三○)

   □梁武帝述三教诗(三○)

   □梁昭明开善寺法会诗(三○)

   □梁简文望同泰寺浮图诗(三○)

   □梁简文咏五阴识支(三○)

   □梁刘孝绰百论舍罪福诗(三○)

   □梁简文蒙华林园戒诗(三○)

   □梁简文预忏直疏诗(三○)

   □梁昭明讲讫赋三十韵诗(三○)

   □梁简文出兴业寺讲诗(三○)

   □梁元帝和五明集诗(三○)

   □梁昭明锺山解讲诸人和诗(三○)

   □梁皇太子八关斋夜述四城门诗(三○)

   □梁简文游光宅寺诗(三○)

   □梁简文被幽述志诗(三○)

   □宋谢灵运临终诗(三○)

   □梁沈隐侯临终遗上表(三○)

   □陈沙门释智恺临终诗(三○)

   □陈尚书令江总游摄山寺诗(三○)

   □陈江令游虎窟山寺诗(三○)

   □北齐卢思道从驾大慈照寺诗(三○)

   □周沙门释亡名五苦诗(三○)

   □陈姚察游明庆寺怅然怀古(三○)

   □陈张君祖杂诗(三○)

   □隋炀帝游方山灵岩寺诗(三○)

   □隋炀帝升楼望春灯诗(三○)

   □隋著作王胄述净名诗(三○)

   □隋薛道衡入凤林寺诗(三○)

   □唐文帝游并州大兴国寺诗(三○)

   □唐常州宣法师咏高僧(三○)

   □唐宣法师游东山寻殊昙二法师(三○)

   □今上游京师大慈恩寺诗(三○)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一、是集护教史料的大成者。

  二、古来易于散轶的孤文片记,由于本书的集录,而得传于后世,成为极珍贵的历史资料。

  三、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文献,也是道教史的贵重资料。

  四、道宣律师将《弘明集》分为七篇,分别附于与本书相关的各篇前,便于研究比照。

  本书今收录于《高丽藏》第三十三册、《碛砂藏》第三十一册、《龙藏》第一一三册、《卍正藏》第五十三册、《大正藏》第五十二册。

  □试述本书的重要性。

  □列举历代帝王护教的事例。

  □梁武帝的《断酒肉文》对佛教有何影响?

  

  

《《广弘明集》》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弘明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