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弘明集
《广弘明集》,三十卷,唐朝道宣(596-667)律师着。师为南山律宗之祖。又称南山律师、南山大师,浙江吴兴人(一说江苏润州丹徒人),俗姓钱,字法遍。十六岁出家,先后随日严寺慧頵、大禅定道场智首学律。后住于终南山仿掌谷(长安之南),营建白泉寺,研究弘宣《四分律》,其宗派称南山律宗。历住崇义精舍、丰德寺、净业寺。显庆三年( 658),敕任长安西明寺上座,并奉诏至玄奘译场参与翻译。未久,撰《释门章服仪》、《释门归敬仪》等。龙朔二年( 662),高宗敕令僧尼须礼拜君亲,师与玄奘大师等上书力争,此事乃止。干封二年二月,于净业寺创立戒坛,为后世建筑戒坛的法式。是年十月入寂,世寿七十二,僧腊五十二。諡号“澄照”。
生平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德行淳厚,缁素共仰。所著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羯磨疏》三卷、《戒本疏》六卷、《拾毘尼义钞》六卷、《比丘尼义钞》六卷,称为律学五大部。另撰有《大唐内典录》十卷,是一部整理经典的目录书。又针对道教之说,编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广弘明集》三十卷等,以宣扬佛法。此外尚着有《续高僧传》十卷、《释氏略谱》、《释迦方志》、《三宝感通录》等诸书,皆为后世治学者的指南。
本书继《弘明集》,收录六朝至唐代凡一百三十余人的著作。以“其弘护法网,开明于有识”,故称“广弘明”。
本书记述佛教自传入我国至唐初以来,历朝的兴废、佛道间的论争及佛教义理的探讨等,内容每多涉及外典,举凡论说、文书、诗赋、诏等资料,无所不包,除卷首序文外,共集有归正、辨惑、佛德、法义、僧行、慈济、戒功、启福、悔罪、统归等十篇,计二百余条。又在每篇之前,皆附有序文,说明该篇主旨。兹将各篇内容择要概述如下:
一、归正篇:说明佛是大圣,凡俗攸归;天地、三皇五帝,不足归敬。
□商太宰问孔子圣人(一)
□子书中以佛为师(一)
□汉法本内传(一)
□后汉郊祀志(一)
□吴主孙权论佛化三宗(一)
□宋文集朝宰□佛教(一)
□元魏孝明述佛先后(一)
□元魏书释老志(二)
□高齐书述佛志(二)
□遂古篇(江淹)(三)
□归心篇(颜之推)(三)
□七录序(阮孝绪)(三)
□舍事李老道法诏(梁武帝)(四)
□废李老道法诏(齐文宣帝)(四)
□通极论(彦琮)(四)
其中,梁武帝于《舍事李老道法诏》中谓:“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同共成佛。宁在正法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这是梁武帝以国主身分宣示佛教为正法,因此,不但自己“舍事道法,皈依佛教”,并劝公卿百官“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
二、辩惑篇:集录辨佛道优劣真伪及历代排佛废寺,沙汰僧尼等文章。
□辩道论(曹植)(五)
□圣贤同轨老聃非大贤论(孙盛)(五)
□老子疑问反讯(孙盛)(五)
□均圣论(沈约)(五)
□列代王臣滞惑解(六-七)
□击像焚经坑僧诏(魏太武帝)(八)
□大集道俗废立二教议(周武帝)(八)
□二教论(道安)(八)
□笑道论(甄鸾)(九)
□周祖废二教立通道观诏(周帝宇文邕)(一○)
□周祖平齐召僧叙废立抗拒事(惠远)(一○)
□周祖巡邺请开佛法事(道林)(一○)
□周祖天元立对□元嵩上事(王明广)(一○)
□唐上废省佛僧表(傅奕)(一一)
□唐废佛省僧箴(法琳)(一一)
□唐破邪论(法琳)(一一)
□决对傅弈废佛法僧事(明□)(一二)
□辩正论十喻九箴篇(法琳)(一三)
□内德论(李师政)(一四)
□《辩道论》:曹植作,批难神仙说的诈妄。
□《二教论》:北周道安撰,全篇采问答形式论述儒佛二教的要旨,并比较其优劣。后周天和五年( 569),甄鸾奉进《笑道论》三卷,评论佛、道二教群臣论之,以为伤损道教,而武帝亦崇信道教,对此大为不悦,即于殿庭焚毁;
道安慨然上本书以论究儒、释、道之优劣真伪,群臣莫敢非议,佛道二教之争于是为之中止五年。
□《笑道论》:北周甄鸾撰,三卷,共三十六条。各条皆引道书而论述其说浅薄,不足采信。
以上二书都是以强烈的论点,极力论难道教的低劣,是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争的重要论着。
□《均圣论》:南齐沈约撰,是与道士陶弘景论争之作。说明佛教五戒中特别重视不杀生戒。周公与孔子说仁义,佛教则说示不杀生的慈悲,因此,佛教的慈悲与周孔的教化是不相矛盾的,也就是所谓“内圣、外圣,义均理一”。
三、佛德篇:集录称颂佛菩萨之盛德、现□之祥瑞的赞、铭、颂、诏,及发愿文、忏悔文、舍利感应记、表等。
□佛释迦文菩萨等像赞(支道林)(一五)
□佛影铭(慧远)(一五)
□佛法铭赞(谢灵运)(一五)
□佛记序(沈约)(一五)
□佛像瑞集(道宣)(一五)
□出育王舍利诏(梁武帝)(一五)
□菩提树颂(萧纲)(一五)
□梁唱导文(萧纲)(一五)
□归佛发愿誓文(王僧孺)(一五)
□谢述佛法事书启(梁简文帝)(一六)
□寺刹像等铭(沈约等)(一六)
□隋国立舍利塔诏(隋高祖)(一七)
□舍利感应记(王邵)(一七)
□庆舍利感应表(一七)
四、法义篇:集录晋代至唐代年间,论述佛教善恶因果、神不灭、因缘、二谛、法身等义理的论、书,及诸皇帝、太子的讲疏、教序等。
□释疑论(戴安)(一八)
□与远法师书(戴安)(一八)
□难释疑论(道祖)(一八)
□重与远法师书(戴安)(一八)
□报应问(何承天)(一八)
□辩宗论(谢灵运)(一八)
□述佛法诸深义(姚兴)(一八)
□析疑论(慧净)(一八)
□内典序(沈约)(一九)
□齐皇太子解讲疏(沈约)(一九)
□齐竟陵王发讲疏(沈约)(一九)
□齐竟陵王解讲疏(沈约)(一九)
□与荆州隐士刘□书(竟陵王)(一九)
□请梁祖讲金字波若启(梁皇子纲)(一九)
□述御讲波若序(陆云)(一九)
□叙御讲波若义(萧子显)(一九)
□谢御讲波若竟启(梁皇太子)(一九)
□上大法颂(梁皇太子)(二○)
□上太子玄圃讲颂(晋安王纲)(二○)
□涅槃经疏序(梁武帝)(二○)
□法宝联璧序(湘东王绎)(二○)
□成实论疏序(梁皇太子纲)(二○)
□内典碑铭集林序(梁元帝)(二○)
□禅林妙记集序(玄则)(二○)
□法苑珠林序(李俨)(二○)
□梁昭明太子答云法师请讲书三首(二一)
□昭明谢敕□水犀如意启(二一)
□昭明太子解二谛义章(二一)
□南□寺释慧超论谘二谛义(二一)
□晋安王纲谘二谛义旨(二一)
□招提寺释慧琰谘二谛义(二一)
□栖玄寺释昙宗谘二谛义(二一)
□中郎王规谘二谛义旨(二一)
□灵根寺释僧迁谘二谛义(二一)
□罗平侯萧正立谘二谛义旨(二一)
□衡山侯萧恭谘二谛义旨(二一)
□中兴寺释僧怀谘二谛义(二一)
□始兴王第四男萧映谘二谛义旨(二一)
□吴平王世子萧励谘二谛义旨(二一)
□宋熙寺释慧令谘二谛义(二一)
□始兴王第五男萧晔谘二谛义旨(二一)
□兴皇寺释法宣谘二谛义(二一)
□程乡侯萧只谘二谛义旨(二一)
□光宅寺释法云谘二谛义(二一)
□灵根寺释慧令谘二谛义(二一)
□湘宫寺释慧兴谘二谛义(二一)
□庄严寺释僧旻谘二谛义(二一)
□宣武寺释法宠谘二谛义(二一)
□建业寺释僧愍谘二谛义(二一)
□光宅寺释敬脱谘二谛义(二一)
□昭明太子解法身义(二一)
□招提寺释慧琰谘法身义(二一)
□光宅寺释法云谘法身义(二一)
□庄严寺释僧旻谘法身义(二一)
□宣武寺释法宠谘法身义(二一)
□灵根寺释慧令谘法身义(二一)
□灵味寺释静安谘法身义(二一)
□谢敕遣主书看讲启(梁昭明太子)(二一)
□谢敕问解讲启(二一)
□谢敕赉制旨大涅槃经讲疏启(二一)
□谢敕赉制旨大集经讲疏启(二一)
□晋安王与广信侯书述听讲事(二一)
□晋安王与广信侯书重述内教(二一)
□广信侯萧映答王心要(二一)
□众生佛不相异义(沈约)(二二)
□六道相续作佛义(沈约)(二二)
□因缘义(沈约)(二二)
□形神义(沈约)(二二)
□神不灭义(沈约)(二二)
□难范缜神灭义(沈约)(二二)
□因缘无性论(真观)(二二)
□性法自然论(朱世卿)(二二)
□北齐三部一切经愿文(魏收)(二二)
□周经藏愿文(王褎)(二二)
□宝台经藏愿文(隋炀帝)(二二)
□三藏圣教序(唐太宗)(二二)
□述三藏圣教序(皇太子治)(二二)
□述注般若经序(褚亮)(二二)
□金刚般若经集注序(李俨)(二二)
□《释…
《《广弘明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