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記》
《佛國記》,又稱《高僧法顯傳》、《法顯傳》、《高僧傳》、《曆遊天竺記傳》。一卷。東晉僧法顯記。
法顯大師,平陽武陽(山西)人,俗姓龔,因慨歎律藏殘缺,乃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于弘始二年(《梁高僧傳》作隆安叁年)離長安,度沙河,越□嶺,往天竺求法,時年六十頃。經長安、敦煌、于阗到中印度,于遍曆佛迹後,叁年學于華氏城,二年學于恒河下遊加爾各答附近,後至錫蘭二年,其間所學,有律、《長阿含》、《雜阿含》、《涅槃經》等。最後經由蘇門答臘,于義熙九年( 413)歸國,攜回大量梵本佛經。前後十余年,曆經幹歸、褥檀、炖煌、鄯鄯、烏夷、于阗、子合、竭叉、陀曆、烏長、宿呵多、揵陀衛、竺刹屍羅、弗樓沙、那竭、羅夷、跋那、毘荼、摩頭羅、僧迦施、沙只、抱薩羅、藍莫、毘舍離、摩竭提、迦屍、拘睒彌、達嚫、瞻波、摩梨帝、師子、耶婆提等叁十余國。
歸國後,于道場寺與佛馱跋陀羅合譯《摩诃僧只律》、《大般泥洹經》、《雜藏經》、《雜阿毘昙心論》,示寂于荊州辛寺。
本書是法顯大師自記經西域至印度諸國求法的經過曆程,爲我國僧侶西行印度求法記傳中,現存最古的典籍。與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同爲中古曆史、地理的重要史料。茲將法顯大師親曆西域印度諸國的見聞梗概,略舉如下:
一、于阗國
其國豐樂,人民殷盛,盡皆奉法,以法樂相娛。僧衆達數萬人,多是大乘學。人民散居,家家門前皆起小塔,最小的有二丈許高,並作四方僧房供給客僧,及余所須國主安頓。國中有一僧伽藍,名瞿摩帝,是大乘寺,有叁千僧共揵槌食。入食堂時,威儀齊肅,次第而坐,一切寂然,器□無聲,淨人益食,不得相喚,但以手教。
其國從四月一日起,城裏便掃灑道路,莊嚴巷陌,城門上張大帏幕,事事嚴飾,王及夫人、婇女皆住其中。瞿摩帝僧是大乘學,王所敬重,最先行像。離城叁四裏作四輪像車,高叁丈余,狀如行殿,七寶莊嚴,懸缯幡蓋,像立車中,二菩薩隨侍,諸天侍從皆以金銀雕瑩,懸于虛空。于像距離城門百步時,王脫卻天冠,易著新衣,赤足持花,出城迎像,頭面禮足,燒香散花。像入城時,門樓上夫人、婇女遙散衆花,紛紛而下。如是莊嚴供具,車車各異。一僧伽藍則一日行像,自四月一日起,至十四日行像乃訖。行像訖,王及夫人方才返回宮中。
二、竭叉國
其國當□嶺之中,自□嶺已前,草木果實皆異,唯竹及安石榴、甘蔗叁物與漢地同。山寒不生余谷,唯有熟麥。有千余僧徒,盡小乘學。
法顯行經此國,值其國王作般遮越師,即五年大會。會時,國王請四方沙門,皆來雲集,莊嚴衆僧坐處,懸缯幡蓋,作金銀蓮花著僧座後,鋪淨坐具,王及群臣如法供養或一月、二月或叁月,多在春時。王作會已,複勸群臣設供供養一日、二日、叁日、四日、五日,乃至七日,供養都畢,並施白□等種種珍寶、沙門所須之物。國中有佛唾壺,以石作之,色似佛□;一佛齒。
叁、烏長國
地處北天竺,說中天竺(中國)語。俗人衣服飲食同于中天竺。佛法甚盛,皆小乘學,有五百僧伽藍。若有客比丘到,悉供養叁日,叁日過已,即令自求所安。國中有佛足迹、曬衣石、度惡龍處。
四、宿呵多國
此國佛法興盛,昔天帝釋欲試菩薩,化作鷹、鴿,國人于割肉貿鴿處起塔,以金銀莊嚴。
五、竺刹屍羅國
竺刹屍羅,漢言截頭。佛行菩薩道時,曾于此處以頭施人,因以爲名。其東有投身餧餓虎處。此二處皆起大塔,衆寶嚴飾,諸國人民競興供養,散華然燈,相繼不絕。
六、弗樓沙國
此國有罽膩伽王所起塔,塔高四十余丈,衆寶莊嚴。凡所行見塔廟,壯麗威嚴,都無出其右。國中供有佛□。
七、醯羅城
位于那竭國界,城中有佛頂骨精舍,悉以金薄七寶莊飾。國王敬重頂骨,恐有人抄奪,于是取國中豪姓八人,人持一印,印封守護。清晨八人俱到,各視其印,然後開戶。開戶已,以香汁洗手,出佛頂骨,置精舍外高座上,以七寶圓碪,碪下琉璃锺覆上,皆珠玑莊飾。骨黃白色,方圓四寸,其上隆起。
每日出後,精舍人則登高樓擊大鼓,吹蠡,敲銅□。王聞已,則詣精舍,以華香供養。供養畢,次第頂戴而去。從東門入,西門出,王朝朝如是供養禮拜,然後聽國政,居士長者亦先供養,乃修家事。日日如是,初無懈倦,供養都訖,乃還頂骨于精舍中。
精舍中有七寶解脫塔,或開或閉,高五尺許,以盛頂骨。精舍門前朝朝恒有賣華香人,凡欲供養者,則可買之。諸國王亦恒派遣使者供養。精舍處方叁十步,雖複天震地裂,此處不動。
八、那竭國城
此城是菩薩以銀錢買五莖花,供養定光佛處。城中亦有佛齒塔,供養如頂骨法。城東北一由延,到一谷口有佛錫杖,杖以牛頭栴檀作,長丈六、七,以木筒盛之,亦起精舍供養。入谷口西行有佛僧伽梨,亦起精舍供養。城南半由延有石室博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距離十余步觀之,如佛真形,金色相好,光明炳著,轉近轉微,髣□如有。諸方國王派遣工畫師摹寫莫能及。影西四百步許,有佛發爪塔,高七八丈。塔邊有寺,寺中有七百余僧。此處諸羅漢、辟支佛塔有千數之多。
九、中國
西天竺以南,名爲中國。中國寒暑調和,無霜雪,人民殷樂,無戶籍官法,唯耕種王地者才須繳納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王治不用刑斬,有罪者但罰其錢,隨事輕重。雖複謀爲惡逆,不過截右手而已。
王之侍衛左右皆有供祿,舉國人民悉不殺生,不飲酒,不食□蒜,唯除旃荼羅。旃荼羅名爲惡人,與人別居,若入城市則擊木以自異,人則識而避之,不相搪□。
國中不養豬、雞,不賣生口,市無屠店及酤酒者,貨易則用貝齒。唯有旃荼羅漁獵師賣肉。
自佛般泥洹後,諸國王、長者、居士爲衆僧起精舍,供給田宅、園圃、民戶、牛犢、鐵券、書錄。衆僧住止房舍,床蓐、飲食、衣服都無缺乏。衆僧常以作功德爲業,及誦經坐禅。
客僧往到,舊僧迎逆,代擔衣□,供給洗足水、塗足油與非時漿。稍俟休息後,複問其臘數,次第得房舍、臥具。
衆僧住處作舍利弗塔、目連、阿難塔及阿毘昙律經塔。安居後一月,諸希福之家勸化供養,僧行非時漿,衆僧大會說法,說法畢,供養舍利弗塔,種種華香通夜然燈。諸比丘尼多供養阿難塔,以阿難請世尊聽女人出家故;諸沙彌多供養羅雲;阿毘昙師者供養阿毘昙;律師者供養律。年年一供養,各自有日。摩诃衍人則供養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觀世音等。衆僧受歲竟,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各將種種衣物、沙門所須布施僧衆。僧亦自各各布施。
十、僧迦施國
國中有佛陀上忉利天叁月爲母說法來下處、優□羅比丘尼初禮佛處、發爪塔、過去叁佛及釋迦文佛坐處、經行處、天帝釋梵天王從佛下處,盡有塔。此處僧、尼約有千人,皆同衆食,雜大、小乘學。住處有一白耳龍,與此衆僧作檀越,令國內豐熟,雨澤以時,無諸災害,使衆僧得安,衆僧感其惠,因此爲作龍舍,敷置坐處,又爲龍設福食供養。龍每年一出。其國豐饒,人民熾盛,最樂無比,諸國人來,無不經理,供給所須。
寺西北五十由延有一寺,名大墳。大墳,是惡鬼名。佛化此惡鬼,後人于此處起精舍。
十一、罽饒夷城
此城接恒水,有二僧伽藍,全是小乘學。離城六、七裏,恒水北岸,是佛陀爲諸弟子說法處,此處起塔猶在。度恒水南行叁由延至呵梨村,有佛說法、經行、坐處,盡起塔。
十二、拘薩羅國
此國舍衛城內人民稀曠,總共有二百余家,是波斯匿王所治之城。大愛道故精舍處、須達長者井壁及鴦掘魔得道、般泥洹燒身處,後人起塔,皆在此城中。出城南門千二百步道西,是須達長者所起只洹精舍,精舍東向開門,門戶兩邊有二石柱,左柱上作輪形,右柱上作牛形。精舍左右池流清淨,樹林茂密,衆華異色,蔚然可觀。精舍西北四裏有得眼林,東北六、七裏有毘舍佉母作精舍請佛及僧處、孫陀利殺身謗佛處、旃遮摩耶女謗佛處、調達毒爪欲害佛陀生入地獄處,該國有九十六種外道,皆知今世、後世,各有徒衆,亦皆乞食,但不持□,亦複求福于曠路側,立福德舍,屋宇、床臥、飲食供給行路人及出家人、來去客。
舍衛城東南四裏是琉璃王欲伐金夷國,佛陀當道側立,側立處建塔。城西都維邑,有迦葉佛本生處、父子相見處、般泥洹處等。
十叁、迦維羅衛國
城中都無人民,甚如丘荒,道路怖畏,只住有衆僧民戶數十家而已。有白淨王故宮處、太子出城見病人及回車還處、佛陀得道還見父王處、五百釋子出家向優波離作禮處、佛陀受大愛道布施僧伽梨處、太子坐樹下觀耕者處、太子降生處。
十四、藍莫國
從佛生處東行五由延有藍莫國,國王得佛一分舍利,還歸起塔,是爲藍莫塔。東行叁由延有太子遣車匿白馬還處等。
十五、拘夷那竭城
城北有佛陀般泥洹及須跋最後得道處、金剛力士放金杵處、八王分舍利處等,此諸處皆起塔。城中人民稀曠,住有衆僧民戶。
十六、毘舍離國
毘舍離城北有大林重閣精舍、佛陀住處、阿難半身塔、菴婆羅女以園施佛作佛住處,城西北叁裏有塔,名放弓仗,是佛昔時放弓仗處。
十七、摩竭提國
國中巴連弗邑是阿育王所治城,凡諸中國,唯此國城邑爲大,人民富盛,競行仁義。年年常以建卯月八日行像,作四輪車縛竹作五層,其狀如塔,以白□纏上,然後彩畫。作諸天形像,以金銀琉璃莊嚴其上,懸缯幡蓋,四邊作龛,皆有坐佛,菩薩立侍,約有二十車,車車莊嚴各異。當此日,境內道俗皆集,作倡伎樂,花香供養,婆羅門子來請佛,佛次第入城,入城內再宿,通夜然燈,伎樂供養,國國皆是如此。
其國長者、居士各于城內立福德醫藥舍,用以療治國中貧窮、孤獨、殘跛病人。國中存有阿育王大塔、阿育所作泥梨城、天帝釋將天樂般遮彈琴樂佛處、帝釋以四十二事問佛,一一以指畫石,畫迹故在。
那羅聚落是舍利弗本生村、王舍新城是阿闍世王所造,中有二僧伽藍,出城西門叁百步是阿闍世王得佛一分舍利起塔處,此塔高大嚴麗。出城南四裏,南向入谷,至五山裏,是瓶沙王舊城,有舍利弗、目連初見頞鞞處、尼犍子作火坑毒飯請佛處、阿闍世王酒飲黑象欲害佛處。城東北角曲中,有菴婆羅園精舍請佛及千二百五十弟子供養處。耆闍崛山有佛坐禅處,調達擲石傷佛足指處。此國中亦有迦蘭陀竹園、五百羅漢初次結集經典的車帝石室、大方黑石窟、菩薩苦行六年處、彌家女奉佛乳糜處、成道處、文鱗盲龍七日繞佛處、梵天請佛處、四天王奉□處、五百賈人授□蜜處、度迦葉兄弟師徒千人處等。
十八、迦屍國
波羅□城東有仙人鹿野苑精舍、佛度拘驎等五人處、佛爲彌勒授記處。
十九、摩梨帝國
國中有二十四僧伽藍,盡有僧住,佛法亦興,法顯大師住此二年寫經及畫像。
二十、師子國
其國本在洲上,東西五十由延,南北叁十由延,多出珍寶珠玑。其國寒暑和適,沒有冬夏差異,草木常茂,田種隨人,無有時節。城中建有佛齒精舍,皆七寶所作,王淨修梵行,城內人敬信之情亦笃。其國立治已來,無有饑喪荒亂,衆僧庫藏多有珍寶、無價摩尼。城中多居士長者、薩薄商人,屋宇嚴麗,巷陌平整,四衢道頭皆建說法堂,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鋪施高座,道俗四衆皆集聽法。法顯大師住此國二年,求得《彌沙塞律藏本》、《長阿含》、《雜阿含》、《雜藏》。
此外,揵陀衛國有菩薩以眼施人處。那毘伽城有拘樓秦佛所生處、父子相見處、般泥洹處,此處北行另有一邑,是拘那含牟尼佛所生處、父子相見處、般泥洹處等。達嚫國有迦葉佛僧伽藍。瞻波國有佛陀經行處及四佛坐處等。
上述所陳是法顯大師遊曆諸國見聞之佛迹、宗教、風俗、地理等的概略情況。法顯大師以六十高齡,猶西行求法,因其導利群生的高迹,遂感往後唐代玄奘大師追其清風,繼之求法西域的壯舉。
本書除收錄于《高麗藏》第叁十二冊、《碛砂藏》第叁十冊、《龍藏》第一○九冊、《卍正藏》第五十七冊、《大正藏》第五十一冊外,由于在十九世紀時即受到西歐學者的重視,因而有英譯本流行。另有日人足立喜六著作《考證法顯傳》。
□試述法顯大師西行求法對吾人的啓發。
□試舉印度諸聖地的由來。
□試繪出法顯西行的路線圖。
《《佛國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