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
《中論》,又稱《中觀論》、《正觀論》。四卷。龍樹菩薩造,青目釋,姚秦鸠摩羅什譯。
龍樹又稱龍猛、龍勝,西元二、叁世紀頃,南印度人。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八宗祖師。自幼穎悟,學四圍陀典、天文地理、圖緯秘谶,及諸道術等。出家後,廣習叁藏。曾至雪山,遇一老比丘,授以大乘經典,雖知實義,然未能通達。後遇大龍菩薩引入龍宮,授以無量大乘經典,遂體得教理。後于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廣造大乘經論,樹立大乘教學體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學說廣爲傳布。師著作極豐,如《中論頌》、《十二門論》、《空七十論》、《回诤論》、《十住毘婆沙論》、《大智度論》等,造論之多,世所罕見,因此有千部論主的美稱。其中《中論頌》是對部派小乘以及其他學派進行破斥,從而顯示自宗的所謂立破之作,書中對部派的偏見做了徹底的破斥,也是龍樹基本理論之所在。
青目,是四世紀頃的印度人。爲注釋龍樹《中論》的論師,《大乘玄論》卷二載,師出世于佛陀入滅後一千年。僧叡《中論序》說:“其染翰申釋者,甚亦不少。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賓伽羅,秦言青目之所釋也。其人雖信解深法,而辭不雅中,其中乖阙煩重者,法師皆裁而裨之。”
本論即根本中論,透過空、緣起與二谛等問題顯示中道,是龍樹的代表性著作,古來叁論之一。爲叁論宗所依據的要典之一。中是實義,又是中道義。唯此一理,名之爲實;非有非空,則是中道。本論破一切虛妄偏邪,顯中道實相,故名中論。如吉藏《中論序疏》說:“斯文論中實之理,從所诠理實得名,故雲《中論》。”僧叡《中論序》說:“以中爲名者,照其實也;以論爲稱者,盡其言也。”
本論屬于僅爲偈頌之論,共分二十七品,主要爲破衆生斷常之病,申二谛中道,令因此中道而發生正觀。隋代吉藏《中觀論疏》將此二十七品內容分爲叁段:初《觀因緣品》以下二十五品,破大乘迷失,明大乘觀行;次《觀十二因緣品》、《觀邪見品》二品破小乘迷執,辨小乘觀行;第叁《觀邪見品》末二偈重明大乘觀行,推功歸佛。
又于“破大乘迷失,明大乘觀行”中,初《觀因緣品》以下二十一品,破世間人法,明大乘觀行;後《觀如來品》以下四品,破出世人法,明大乘觀行。此前破世間,後破出世間,二法俱破,說明世間、出世間畢竟不可得,是申無二之道,也就是非世、非出世,乃名中道。
又于“破世間人法,明大乘觀行”中,就二十一品,又開爲叁:初《觀因緣品》以下十七品,以邪教覆正經,其義不明照,所以破禀教邪迷,顯中道實相;次《觀法品》一品,以中道實相既顯,叁乘賢聖由之而成,所以明得益;後《觀時品》以下叁品,因略說未周全,兼頓根難悟,所以重破邪迷,重明中道實相。
又于“破禀邪教,顯中道實相”中,就初十七品又開二:初《觀因緣品》以下七品,略破人法,明大乘觀行;次《觀作作者品》以下十品,廣破人法,辨大乘觀行。
本論具有破邪、顯正、言教等叁義,是最徹底的中道,既破空、破假,進而並破執中之見,主張八不中道──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即無所得的中道,以明二谛,此種獨特的般若思想不僅是印度中觀學派的根本立場,也是叁論宗所據的主要論點。
又本論對“中觀”下了一個定義,即《觀四谛品》第二十四的“叁是偈”所說:“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頌爲依據本論立宗的各派,如叁論宗、天臺宗所重視。天臺將“空、假、中”視爲是實在的真理,所以又稱此頌爲“叁谛偈”。
本論除青目釋、羅什譯的譯本收錄于《高麗藏》第十六冊、《碛砂藏》第十六冊、《龍藏》第八十二冊、《卍正藏》第叁十九冊、《大正藏》第叁十冊外,其主要的注釋及譯本有:
□龍樹的《無畏論》,今有藏譯本、日譯本及德譯本。然此注釋本是否爲龍樹所親撰,當今學界猶持有異見。
□佛護的《根本中論注》,只有藏文譯本存在,其第一品有日文譯本。
□清辨的《般若燈論》,今有漢譯本和藏譯本存世。
□安慧的《大乘中觀釋論》,此注釋僅有宋代惟淨等所譯的漢譯本。
□月稱的《中論注》,今存梵文原本、藏譯本,另有部分節譯的歐譯本及日譯本。
□無著的《順中論》,今僅存漢譯本。
此外我國有道融、昙影等作疏弘講,然今皆亡逸不傳,現存者有吉藏的《中論疏》十卷。近代的著作則有印順導師的《中觀今論》、《中觀論頌講記》等。
由以上注釋本與譯本數量之多及曆來受各代學者的珍視,可見本論對我國、日本、西藏等各地佛教的影響。
□試論八不緣起的意旨。
□試述本論對佛教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