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又稱《智度論》、《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大智度經論》、《摩诃般若釋論》、《大智釋論》、《大論》、《智論》、《釋論》等。一百卷。龍樹菩薩造,姚秦鸠摩羅什譯。

  龍樹又稱龍猛、龍勝,西元二、叁世紀頃,南印度人。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八宗祖師。自幼穎悟,學四圍陀典、天文地理、圖緯秘谶,及諸道術等。出家後,廣習叁藏。曾至雪山,遇一老比丘,授以大乘經典,雖知實義,然未能通達。後遇大龍菩薩引入龍宮,授以無量大乘經典,遂體得教理。後于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廣造大乘經論,樹立大乘教學體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學說廣爲傳布。師著作極豐,如《中論頌》、《十二門論》、《空七十論》、《回诤論》、《十住毘婆沙論》、《大智度論》等,造論之多,世所罕見,因此有千部論主的美稱。

  本論是诠釋《大品般若經》的論著。“大智度”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的意譯。相傳本論的原文有十萬頌,據推測,今本百卷是鸠摩羅什縮譯而成者。羅什譯本中,最初的叁十四卷爲全譯本,是《大品般若》初品的注釋,其後各卷所譯,則經羅什加以節略,取其足以開釋文意的部分而已。本論若全部譯出,或將十倍于此。全書所援引經典、論書極多,包含原始佛教聖典、部派佛教諸論書,以及初期大乘諸經典。茲列舉如次:

  經  名   卷  數

  阿含本末經   1

  密□經   1

  摩诃衍義偈   1

  時經    1

  佛二夜經   1

  破群那經   1

  釋提桓因得道經   2

  舍利弗阿毘昙   2

  解脫戒經   2

  刪陀迦迦旋延經   2

  增一阿含   2

  放牛譬喻經   2

  佛答頻婆娑羅王偈   3

  栴檀譬喻經   3

  降難陀婆難陀龍王兄弟經 3

  富樓那彌帝隸耶尼子經   3

  須跋陀梵志經   3

  信品中偈   3

  難陀迦經   3

  □盧提迦經   3

  贊摩诃衍偈   4

  天會經   5

  德女經   6

  頻婆娑羅王迎經   18

  瓶沙王迎經   1、18

  天問經   1、26

  □喻經   1、31、85

  法句經   1、 5、35、57

  中論    1、19、25、38

  密□金剛經   10、26、57

  阿含    3、49

  贊佛偈   2、5

  八十部律   2、68、100

  中阿含   2、33

  長阿含   2、4、9、33

  迦旃延經   2、7、13、27、31

  阿毘昙鞞婆沙   4、29、38、39、74

  六足阿毘昙   2、68、100

  □勒    2、18

  阿波陀那經   4、33、100

  不可思議解脫經   33、35、100

  梵網經   5、18

  般舟叁昧   7、33

  多持經   9

  阿彌陀經   9、92

  諸佛要集經   9

  華手經   10、46、100

  毒蛇喻經  12

  四天王經  13

  天地本起經   13

  優□羅華比丘尼本生經  13

  蘇陀蘇摩王經  14

  贊精進偈  15

  菩薩本生經   16、33

  除欲蓋偈  17

  佛教瞋弟子偈  17

  禅經   17、22、24、28

  贊般若波羅蜜偈   18

  馬星比丘爲舍利弗說偈  18

  千難   19

  網明菩薩經   22

  阿那律佛滅度時說  22

  諸阿羅漢得道時說偈   23

  多性經   24

  分別業經  24

  淨經   24

  孫陀利經  25

  一切漏障經   25

  一切不行經   26

  長爪梵志經   26

  持心經   27、29、32、81

  寶頂經   28

  本生經   28

  賢劫經   29

  十地經   49

  漸備經   29

  餓鬼經   30

  羅陀經   31

  叁十叁天品經  32

  二百五十戒經  33、100

  菩薩阿波陀那  33

  六波羅蜜經   33、46

  大雲經   33、46、100

  摩诃迦栴延所解修多羅  33

  尼陀阿波陀那  34

  叁法經   34

  菩薩本起經   38

  本起經   46

  斷一切衆生疑經   46

  雲經   46

  法雲經   46、100

  彌勒問經  46

  龍王經   51

  阿差末經  53

  地獄品   66

  光贊   67、79

  放光   67、79

  道行   67

  小品   79

  城譬喻經  80

  辟支佛經  81

  轉*輪經  86

  婆差經   93

  譬喻經   97

  智印經   98

  四阿含優波提舍   99

  諸佛本起經   100

  罽賓國毘尼   100

  阿毘昙   6、8、16│21、23

  、26│28、31│33、

  49、55、68、75、81

  、83、98

  毘摩羅鞊經   9、15、17、28、30

   、85、92、95、98

  寶雲經   100

  大悲經   100

  方便經   100

  龍王問經  100

  阿修羅王問經  100

  摩偷羅國毘尼  100

  八十部毗娑沙解釋  100

  雜阿含   2、9、10、31、32、

   54

  首楞嚴叁昧經   4、10、26、29、34、

  40、75

  法華經   7、9、10、26、30、

   32、33、38 46、50、

  57、79、84、93、100

  本論是龍樹晚年的著作,對學說、思想、用例、傳說、曆史、地理、實踐方法、僧伽的解說甚爲詳細,並言及勝論派與印度一般思想,是當時的佛教百科全書。在般若思想的弘揚上,龍樹的《中論》是站在“般若皆空”的否定立場而言,然本論則是以“諸法實相”的積極肯定立場,極力闡明大乘菩薩思想及六波羅蜜的宗教實踐,如卷四的屍毘王割肉喂鷹、須陀須摩王不犯禁戒,卷十一的大國王遍割身肉爲燈炷供養婆羅門以佛法、鴿以身投火施舍饑人,卷十二的薩婆達王以身布施婆羅門、月光太子布施血髓濟度癞人、六牙白象舉牙授與獵者、迦頻闍羅鳥教化禽獸,卷十四的羼提仙人、鹿王代鹿母受死、愛法梵志破皮析骨求法、雉滅林火等,處處揭示菩薩行者之修持,而與佛陀的本生譚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由本論即可了解龍樹以前佛教學說的大要。

  又龍樹菩薩以後的大乘佛教等諸說,幾乎都是以本論爲中心而開展。因此,本論是大乘佛教的重要論書,對印度及中國佛教影響相當深遠,尤其是自本論譯出以來,成爲曆來各宗所依用援引的重要論典。

  □是印度唯識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據。

  □與淨土宗的關系密切。龍樹的《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是淨土法門的重要典籍,同爲其著作的本論,亦隨處贊歎阿彌陀佛的國土莊嚴清淨。南北朝時代淨土教念佛法門高僧昙鸾的《略論安樂淨土義》中,引用本論以辨衆生對佛智的疑惑,如“佛智離此四句,緣之者心行滅,損之者言語斷,以是義故,《釋論》雲:“若人見般若,是則爲被縛;若不見般若,是亦爲被縛。若人見般若,是則爲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爲解脫。””唐朝我國淨土宗第二祖道綽的《安樂集》也多引用本論。淨土宗叁祖善導的《往生禮贊偈》的“中夜偈”,就是引自本論卷十七“除睡眠蓋偈”中的前四句。羅什大師譯成《大智度論》後,姚興曾致書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請其代寫序文;慧遠大師雖以難當重任及體弱多病爲由而婉拒,但仍深感研究本論的重要,而抄其要文,撰爲二十卷。由此可見,本書與淨土宗關系的密切。

  □本論卷九的佛陀二身說中,“法身常放光明常說法”的主張,是密教思想的先驅。卷四十八《四念處品》中一一解說四十二字觀,闡述諸法實相,是真言陀羅尼的根源。

  □龍樹菩薩的著作,對我國佛教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如《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道生傳于南方,至隋吉藏而集叁論宗的大成;再加上本論的譯出,使得北地講說四論風氣盛行,形成四論學派,因此從南北朝至隋唐年間,不乏以精通《智度論》而講授四論的碩學。

  □據《佛祖統紀》卷六載,天臺宗的二祖慧文禅師因閱《大智度論》,至卷二十七,恍然大悟,證得“一心叁智”的妙旨。智者大師在《四教義》中也常引用本論以說理。

  □華嚴宗法藏賢首國師在《華嚴五教章》卷一主張《華嚴》是不共般若,就是引用本論卷七十二及卷百所載,般若有二種,一者唯與大菩薩說,二者叁乘共說等,以茲證明。

  □本論卷二十九“叁界所有,皆心所作”等主張,是瑜伽唯識思想的先驅。

  □本論六度中的禅波羅蜜、戒波羅蜜的闡揚,對禅宗和律宗具有重大貢獻。

  □《大乘起信論》所說的真如思想、空與中道思想的相即,均深受本論的影響。

  本書今收錄于《高麗藏》第十四冊、《碛砂藏》第十四冊、《龍藏》第七十六─七十八冊、《卍正藏》第叁十六、叁十七冊,《大正藏》第二十五冊,此外坊間亦有數種單行本流行。敦煌及新疆等地所發掘的古寫本,題名爲《摩诃般若波羅蜜優婆提舍》。以現行本與古寫本互相校合,則知現行本中有不少脫誤之處。本書注疏有《大智度論抄》二十卷(慧遠)、《大智度論疏》(昙影)、《大智度論疏》十四卷(僧侃)、《釋論玄門》一卷(慧思)、《大智度論釋》十卷(行賀)、《大智度論疏》二十四卷(慧影)等。

  □試述本論內容主旨。

  □試述本論對佛教的影響。

  □龍樹被譽爲“八宗祖師”與本論有何關系?

  

  

✿ 继续阅读 ▪ 《中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