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四教儀》

  《天臺四教儀》

  

  《天臺四教儀》,又稱《四教儀》、《谛觀錄》。一卷。高麗僧谛觀錄。

  據《佛祖統紀》卷十載,吳越忠懿王錢弘俶因覽《永嘉集》“同除四住”之語,問天臺韶國師,國師說:“此是教義,可問天臺義寂。”義寂答複忠懿王說:“此是智者妙玄位妙中文,唐末教籍流散海外,今不複存。”

  于是吳越王遣使致書,以五十種寶求書于高麗,其國令谛觀來奉教乘,並戒觀師,于中國求師問難,若不能答,則奪教文以回。

  觀師既至,聞螺溪善講授,即往參谒,一見心服,遂禮爲師。嘗以所製《四教儀》藏于箧中,無人知。師留螺溪十年,一日坐亡,後人見故箧放光,開箧,唯見此書,由是盛傳諸方,是研究天臺教義大綱與觀心(實踐修行)要略的入門書。

  本書原爲上、下二卷,上卷說明一家判教之義,下卷說明南北諸師宗途異計。至孤山圓法師校勘刊板時,只刊行上卷,因此,下卷今不傳于世。上卷言約義該,是臺教的關鑰。

  本書大意主要是以《法華經‧信解品》的窮子喻、《涅槃經‧聖行品》的五味喻、《華嚴經》的叁照等譬喻爲中心,判別“天臺五時”及頓、漸、秘密、不定等“化儀四教”,並說明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的名義、教說、行人、行位、證果等。複略述《摩诃止觀》的二十五方便與“十乘觀法”。其內容概述如下:

  天臺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是爲五時,亦名五味;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別、圓,是名八教。其中頓等四教是化儀,如世藥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辨藥味。

  一、五時、五味

  智者大師依華嚴叁照喻、《法華經‧信解品》的長者窮子喻、《涅槃經‧聖行品》的五味喻,判釋如來一代教法爲五時,定如來一代說法的次第。

  第一時:華嚴時。譬如《華嚴經》雲:“日出先照高山。”《涅槃》雲:“譬如從牛出乳。”此從佛出十二部經(乳味)。《法華‧信解品》雲“即遣旁人急追將還,窮子驚愕,稱怨大喚”等。此時說《華嚴經》,聲聞在座,如聾若啞。

  第二時:鹿苑時。日照幽谷,約味則從乳出酪。此從十二部經出九部修多羅(酪味)。《信解品》雲:“而以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雇汝除糞。”此時說叁藏教。

  第叁時:方等時。說《淨名》等經,彈偏折小,歎大褒圓,約時則食時,約味則從酪出生酥。此從九部出方等(生酥味)。《信解品》雲:“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第四時:般若時。說《般若》、轉教、付財、融通、淘汰。此時中不說藏教,帶通、別二,正說圓教。約時則禺中時,約味則從生酥出熟酥。此從方等之後出《摩诃般若》(熟酥味)。《信解品》雲:“是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

  第五時:法華涅槃時。約時則日輪當午,罄無側影;約味則從熟酥出醍醐。此從《摩诃般若》出《法華》(醍醐味)。《信解品》雲:“聚會親族,即自宣言:“此實我子,我實其父,吾今所有,皆是子有,付與家業。”窮子歡喜,得未曾有。”說《法華》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授記作佛。次說大涅槃,爲未熟者更說四教,具談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拾教;爲末代鈍根于佛法中,起斷滅見,夭傷慧命,亡失法身,設叁種權,抉一圓實,故名扶律談常教。

  今此五時五味圖標如左:

  二、化儀四教

  頓教:即《華嚴經》。從部、時、味等,得名爲頓。謂如來初成正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根熟天龍八部一時圍繞,如來現盧舍那身,說圓滿修多羅。

  漸教:初在鹿苑,說四谛、十二因緣、事六度等教;次明方等部《淨名》等經;次說般若。此是由淺而漸深的教法。

  秘密教:如前四時中,如來叁輪不思議故,或爲此人說頓,或爲彼人說漸,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故言秘密教。

  不定教:由前四味中,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這是如來不思議力,能令衆生于漸說中得頓益,于頓說中得漸益,如是得益不同,故言不定教。

  叁、化法四教

  叁藏教:謂修多羅藏(即《四阿含》等經)、阿毘昙藏(《俱舍》、《婆沙》等論)、毘尼藏(五部律)。

  通教:通前藏教,通後別、圓,故名通教。又從當教得名,謂叁人同以無言說道,體色入空,故名通教。

  別教:此教明界外獨菩薩法,教理、智斷、行位、因果,別前二教,別後圓教,故名別。

  圓教:謂圓名、圓妙、圓滿、圓足、圓頓,故名圓教。所謂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衆生,諸大乘經論說佛境界,不共叁乘位次,總屬此教。

  四、四教修行的階位

  叁藏教:此教有叁乘根性,即聲聞、緣覺、菩薩。

   聲聞位有二:凡、聖二位

   緣覺位:值佛出世,禀十二因緣教。先觀集谛。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谛理,稱爲緣覺。若出無佛世,獨宿孤峰,觀物變易,自覺無生,名爲獨覺。此二者,名 雖不同,行位無別。此人斷叁界見思,與聲聞同。

   菩薩位:從初發心,緣四谛境,發四弘願,修六度行。此緣滅谛境。既發心,須行行填願,于叁阿僧祇劫修六度行,百劫種相好,而成就佛果。

  上述所釋叁人修行證果,雖則不同,然同斷見思,同出叁界,同證偏真。

  通教:此教位次依《大品經》,分幹慧等十地。

   幹慧地:未有理水,故得其名。即外凡位,與藏教五停心、總別等叁位齊。

   性地:相似得法性水,伏見思惑。即內凡位。與藏教四善根齊。八人地。

   見地:此位與八人地入無間叁昧,斷叁界八十八使見盡,發真無漏,見真谛理。與藏教初果齊。

   薄地:斷欲界九品思前六品。與藏教二果齊。

   離欲地:斷欲界九品思盡。與藏教叁果齊。

   已辦地:斷叁界見思惑盡,但斷正使,不能侵習,如燒木成炭。與藏教四果齊。聲聞位齊此。

   辟支佛地:更侵習氣,如燒炭成灰。

   菩薩地:正使斷盡,與二乘同,扶習潤生,道觀雙流,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佛地:機緣若熟,以一念相應慧,頓斷殘習,坐七寶菩提樹下,以天衣爲座,現帶劣勝應身成佛,爲叁乘根性轉無生四谛*輪,緣盡入滅,正習俱除,如炭灰俱盡。

  此教叁乘因同果異,證果雖異,同斷見思,同出分段,同證偏真。

  別教:依《璎珞經》略明菩薩曆位,斷證之相。共五十二位,分爲七科。

   十信:信、念、精進、慧、定、不退、回向、護法、戒、願。此十位伏叁界見思煩惱,名伏忍位。

   十住:發心住、治地、修行、生貴、具足方便、正心、不退、童真、法王子 、灌頂。亦名習種性,用從假入空觀,見真谛理,開慧眼,成一切智。

   十行:歡喜、饒益、無違逆、無屈撓、無癡亂、善現、無著、難得、善法、真實。亦名性種性,用從空入假觀,見俗谛,開法眼,成道種智。

   十回向:救護衆生離衆生相、不壞、等一切諸佛、至一切處、無盡功德藏、入一切平等善根、等隨順一切衆生、真如相、無縛無著解脫、入法界無量。亦名道種性。

   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一生補處、有上士。

   妙覺位:即佛位。

  圓教:依《法華》、《璎珞》略明位次。即:五品弟子位(隨喜品、讀誦品、說法品、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圓伏五住煩惱,外凡位)、十信位(內凡位)、十住位、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八位。

  五、六即判位

  此六即,是天臺宗所立圓教菩薩六行位。從修行位次而言,由淺至深,故名爲六;從所顯理體而言,位位不二,故名爲即。因此,深識“六”字,不生上慢,委明“即”字,不生自屈。

  理即:謂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等。

  名字即:從善知識及從經卷聞見此言。

  觀行即:依教修行。五品位。

  相似即:相似解發。十信。

  分證即:分破分見。從初住至等覺。

  究竟即:智斷圓滿。妙覺位。

  六、二十五方便

  修行時的二十五方便,分爲五科,即:具五緣、诃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

  具五緣: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即息生活、息人事、息工巧技術等)、近善知識(外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教授善知識)。

  诃五欲:诃色、诃聲、诃香、诃味、诃觸。

  棄五蓋:五蓋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調五事:調心不沈不浮、調身不緩不急、調息不澀不滑、調眠不節不恣、調食不饑不飽。

  行五法:欲、精進、念、巧慧、一心。

  此二十五法是四教前方便,故應須具足。若無此方便,世間禅定、出世妙理無由可得。

  七、正修十乘觀法

  此觀法,四教名同義異,今以圓教爲例,余教例此。

  觀不思議境:謂觀一念心中,具足無減叁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之境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後,廣大圓滿,橫豎自在。如《法華經》雲:“其車高廣。”

  真正發菩提心:謂依妙境發無作四弘誓願,憫己憫他,上求下化。如經雲:“又于其上張設幰蓋。”

  善巧安心止觀:謂體前妙理,常恒寂然名爲定,寂而常照名爲慧。如經雲:“安置丹枕(車內枕)。”

  破法遍:謂以叁觀破叁惑,叁觀一心,無惑不破。如經雲:“其疾如風。”

  識通塞:謂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爲塞;道滅、滅因緣智、六度、一心叁觀爲通。若通須護,有塞須破,于通起塞,能破如所破,節節撿校,名識通塞。經雲:“安置丹枕(車外枕)。”

  道品調適:謂無作道品一一調停,隨宜而入。經雲:“有大白車等。”

  對治助開:謂若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助,如五停心及六度等。經雲:“又多仆從。”

  知位次:謂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

  能安忍:謂于逆順安然不動,策進五品而入六根。

  離法愛:謂莫著十信相似之道,須入初住真實之理。經雲:“乘是寶乘,遊于四方(遊四十位),直至道場(妙覺位)。”

  本書是谛觀法師自臺教廣本抄錄五時八教而成,今收錄于《嘉興藏》第叁冊、《龍藏》第一一五冊、《卍正藏》第六十叁冊、《大正藏》第四十六冊。若要更深入確實明了,可參考《法華玄義》十卷及《淨名玄義》中四卷。其它批注書有:

  四教儀集解  叁卷   宋‧從義撰

  四教儀備釋  二卷   元‧元粹述

  四教儀集注科   一卷   元‧蒙潤排定

  四教儀集注節義  一卷   清‧靈耀節

  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  二十卷  清‧性權記

  何謂五時八教?

  試述化法四教的修行階位。

  試述二十五方便。

  試述圓教十乘觀法。

  

  

《《天臺四教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教觀綱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