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因幅長難以閱讀,于是添四教各十乘觀,改作書冊,題名爲《教觀綱宗》。一卷。明代智旭(1599-1655)大師述。師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淨土宗第九祖。世稱靈峰蕅益大師。吳縣(江蘇)木渎人,俗姓鍾,名際明,字蕅益,號八不道人。少習儒學,以衛道爲職事,曾撰《辟佛論》數十篇。十七歲,因讀蓮池袾宏的《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始悟己非,燒毀所著《辟佛論》。二十歲,誦《地藏本願經》,發出世之志。二十叁歲,發四十八願,自名大朗優婆塞;因聽講《大佛頂首楞嚴經》,決意出家,體究大事。二十四歲,從憨山弟子雪嶺剃度,名智旭。二十六歲,受菩薩戒,翌年遍閱律藏。偶罹病將危,乃專意求生淨土。叁十歲時,依道友雪航之請,于龍居寺講律,後至金陵,深切體察宗門流弊,自此決意弘律。叁十二歲,欲注《梵網經》,作四阄于佛前,拈得天臺宗之阄,乃詳究天臺教理。翌年,入浙江孝豐靈峰寺,其後曆住九華、溫陵、石城、晟溪、新安等地,弘揚臺教,注釋經論。
師爲人嚴峻精到,厭棄名利,固持戒品,弘揚律藏,生平以閱藏著述爲業。綜學法相、禅、律、華嚴、天臺、淨土諸宗教義,尤重天臺,並主張佛、道、儒叁教一致。除佛教諸宗外,亦研究儒家及基督教,著作範圍甚爲廣泛。其禅法是承繼延壽、梵琦、真可的文字禅,而會歸于天臺教觀。于天臺教義亦有獨到的見解,在教判方面,安立貫通前後的五時說,于教理主張性具善惡與色心雙具、理事兩重叁千,于觀法則沿用山家派的妄心觀。于律學方面,注重戒律實踐。其禅、教、律學,終皆指歸淨土,主張禅淨合一。又鑒于當時佛教各宗門戶分歧的流弊,力求諸宗調和,主張禅、教、律叁學統一。其思想的總結爲叁學攝歸一念,以念佛總攝釋迦如來一代時教。清代以後,臺家講教多以師之經論經疏爲依據,形成“融合禅、教、律而歸入淨土”的靈峰派,延續至今。著作頗多,有《楞嚴經玄義》二卷、《楞嚴經文句》十卷、《阿彌陀經要解》一卷、《金剛經破空論》一卷、《梵網經合注》七卷、《毘尼事義集要》十七卷、《相宗八要直解》八卷、《閱藏知津》四十八卷、《周易禅解》十卷、《四書蕅益解》四卷等四十余部。
本書概說天臺教義樞要的化儀、化法四教及十乘觀。據卷首雲:“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由是可知,本書是以教觀兼備的天臺教學立場,闡釋教觀二門的綱要。
教觀是教相門與觀心門的並稱,爲天臺宗就教義理論與修行實踐方法而分判的二門。教相門如五時八教,觀心門如觀一念叁千、一境叁谛之理的實踐法。此二門如車之二輪,鳥之雙翼,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智旭鑒于《天臺四教儀》的修行止觀部門過于簡略,因此作本書補充之。本書與《天臺四教儀》是把握天臺教義真髓的必讀二書。
本書內容組織爲:
一、五時八教權實總論
二、通別五時論
叁、化儀四教說
四、化法四教說
其中以化法四教說爲本書重點。依“四教”設“四觀”,“四觀”各用“十法”成乘,運行人至涅槃地。茲依次說明如下:
一、五時八教權實總論
智旭大師統論一代時教爲五時八教。
八教
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如世藥方。
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如世藥味。
藏以析空爲觀,通以體空爲觀,別以次第爲觀,圓以一心爲觀,四觀各用十法成乘,能運載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種教觀,運至真谛涅槃;別、圓二種教觀,運至中谛大般涅槃。
藏、通、別叁,皆名爲權,唯圓教觀乃名真實。就圓觀中,又有叁類;頓、漸、不定。爲實施權,則權含于實;開權顯實,則實融于權。這是由于衆生根性不一,因此如來巧說不同。
五時
華嚴時:正說圓教,兼說別教,約化儀名頓。
阿含時:但說叁藏教,約化儀名漸初。
方等時:對叁藏教半字生滅門,說通、別,圓教滿字不生不滅門,約化儀名漸中。
般若時:帶通別二權理,正說圓教實理,約化儀名漸後。
法華涅槃時:法華開叁藏、通、別之權,唯顯圓教之實,深明如來設教之始終,具發如來本之廣遠,約化儀名會漸歸頓,亦名非頓非漸。涅槃重爲未入實者,廣談常住,又爲末世根鈍,重抉叁權,是以追說四教,追泯四教,約化儀亦名非頓非漸。而秘密、不定二種化儀,遍于前之四時,唯法華是顯露,故非秘密,是決定,故非不定。
二、通別五時論
智旭大師認爲“華嚴最初叁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的說法,是妄說訛傳。一代聖教,隨宜聞者,即爲宣說,不應爲時空所限。因此,先申通論,次申別論。
通五時:謂佛陀教化衆生時,依衆生的根機深淺不同,相應受教者的能力而說法,使其各得不同的法益,以顯教法的融通無礙。例如:
有一類利根衆生,于此土見華藏界盧舍那佛土常住不滅,佛即爲說“華嚴圓教”。
有一類根機較鈍者,從佛陀開始說法的鹿野苑到佛陀最終涅槃的鶴林,唯能了解《阿含》等經、律、論叁藏教者,佛陀即爲說“叁藏教”。
有一類小機,宜聞彈偏斥小、褒圓歎大而生恥小慕大者,佛陀即爲說“方等法門”。佛陀說方等法門,並不一定局限在講完十二年的“阿含”後的八年間講“方等”。
有叁乘者,須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會歸摩诃衍道者,佛即爲說“般若” 。
有根熟衆生,佛陀即爲其開權顯實,無須留待四十年後方說“一乘實教”之理。複有衆生,應見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而爲說法。
別五時:將佛陀教化衆生的方法,依次分爲五個時期,以顯說法的次第。這是約一類最鈍聲聞,具經五番陶鑄,方得入諸法實相,此五番就是所謂的“別五時”。例如:
初于《華嚴》,如聾如啞,不見不聞,猶如生乳。
次于《阿含》,聞因緣生滅法,轉凡成聖,如轉乳成酪。
次聞“方等”,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于是生恥小慕大,自悲敗種,雖複具聞四教,然但密得通益,如轉酪成生酥。
次聞“般若”,會一切法皆大乘法,轉教菩薩,領知一切佛法寶藏,雖帶通別,正明圓教,然但密得別益,如轉生酥成熟酥。
次聞《法華》開權顯實的教理,始得究竟圓融教法的實益,如轉熟酥而成醍醐。
然此別五時之法,亦不拘限年、月、日、時,但隨所應聞,即便爲說。又有根機稍利者,不必具曆“五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或但經四番、叁番、二番陶鑄,便得入實。
若于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隨一悟入者,即是“秘密”、“不定”二種化儀所攝。
若有衆生,未堪聞《法華》者,或自甘退席,或移置他方,此則更待涅槃捃拾,或待滅後余佛,事非一概而論。
叁、化儀四教說
頓:有頓教部、頓教相二義。
頓教部:謂佛陀初成道時,爲大根人頓說華嚴。
頓教相: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及性修不二、生佛體同等義。如方等、般若諸經所說。
漸:有漸教部、漸教相二義。
漸教部:阿含爲漸初,方等爲漸中,般若爲漸後。
漸教相:謂曆劫修行斷惑證位次第,如華嚴亦複有之。法華會漸歸頓,不同于華嚴初說,故非頓;不同阿含、方等、般若隔曆未融,故非漸;然仍雙照頓漸兩相。
秘密:有秘密教、秘密咒二義。
秘密教:謂于前四時中,或爲彼人說頓,爲此人說漸等,彼此互不相知,各自得益。
秘密咒:謂一切陀羅尼章句,即五時教中,皆悉有之。
不定:有不定教、不定益二義。
不定教:謂于前四時中,或爲彼人說頓,爲此人說漸,彼此互知,各別得益。也就是宜聞頓者聞頓,宜聞漸者聞漸。
不定益:謂前四時中,或聞頓教得漸益,或聞漸教得頓益,也就是以頓助漸,以漸助頓。
又約化儀教立叁觀,此叁觀名與教同,旨乃大異。
頓教:指《華嚴經》,義則兼別。
頓觀:約圓人,初心便觀諸法實相,如《摩诃止觀》所明。
漸教:指阿含、方等、般若,義兼四教,又未開顯。
漸觀:約圓人,解雖已圓,行須次第,如《釋禅波羅蜜法門》所明。
不定教:指前四時,亦兼四教,仍未會合。
不定觀:約圓人,解已先圓,隨于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如《六妙門》所明。
四、化法四教說
化法四教是如來利他妙智,因衆生病而設藥。見思病重,爲說叁藏教;見思病輕,爲說通教;無明病重,爲說別教;無明病輕,爲說圓教。
叁藏教:以《四阿含經》爲經藏,毗尼爲律藏,阿毘昙爲論藏。此教诠生滅四谛、思議生滅十二因緣、事六度行、實有二谛。開示叁界內鈍根衆生,令修析空觀,出分段生死,證偏真涅槃。正化二乘,傍化菩薩。
以“六即”爲判,其修證位次如下:
理即:偏真。
名字即:學名字。知一切法從因緣生,知因緣所生法皆無常、無我。
觀行即:五停心觀、別相念、總相念,爲外凡資糧位。
相似即:內凡加行位。即暖、頂、忍、世第一,得色界有漏善根。
分證即:前叁果有學位。
究竟即:叁乘無學位。…
《《教觀綱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