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教觀綱宗》▪P2

  ..續本文上一頁

  此教具叁乘法:

   聲聞觀四谛,以苦谛爲初門,最利者叁生,最鈍者六十劫,得證四果。

   辟支觀十二因緣,以集谛爲初門,最利者四生,最鈍者百劫,不立分果。出有佛世,名緣覺;出無佛世,名獨覺。

   菩薩誓弘六度,以道谛爲初門,伏惑利生,必經叁大阿僧祇劫,頓悟成佛。然此叁人,修行證果雖則不同,而同斷見思,同出叁界,同證偏真。

  以“十乘觀法”爲修證法門,其觀法如下:

   觀正因緣境,破邪因緣、無因緣二種顛倒。

   真正發心,不要名利,惟求涅槃。

   遵修止觀,以“五停心”修“止”,“四念住”修“觀”。

   遍破見、愛煩惱。

   識道滅、還滅、六度,能通向道果;苦集、流轉、六蔽,爲障道之因。

   調適叁十七道品,入叁解脫門。

   若根鈍不入,應修對治事禅等。

   正助合行,或有薄益,須識次位,凡聖不濫。

   安忍內外諸障。

   不于相似道果(色界有漏善法)而生法愛。

  通教:因鈍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後別圓,故名爲通。又謂叁人同以無言說道,體法入空,故名爲通。方等、般若中,有明叁乘共行者,即屬此教。此教诠無生四谛、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六度行、兩種含中二谛、別入通叁谛、圓入通叁谛。開示叁界內利根衆生,令修體空觀,出分段生死,證真谛涅槃。正化菩薩,傍化二乘。

  以“六即”爲判,其修證位次如下:

   理即:無生。

   名字即:幻化。知一切法當體全空,非滅故空,生死涅槃同于夢境。

   觀行即:幹慧地。即叁乘外凡位。

   相似即:二性地。即叁乘內凡位。

   分證即:從八人地至菩薩地,有七位。

   究竟即:佛地。

  此教具叁乘根性,同以滅谛爲初門,然鈍根二乘但見于空,不見不空,仍與叁藏同歸灰斷,故名通前。利根叁乘不但見空,兼見不空,不空即是中道,則被別圓來接,故名通後。

  以“十乘觀法”爲修證法門,其觀法如下:

   明觀境:“六道”、“陰”、“入”,能觀所觀,皆如幻化。

   明發心:二乘緣真自行,菩薩體幻兼人,與樂拔苦,譬于鏡像。

   安心如空之止觀。

   以幻化慧破幻化見思惑。

   雖知苦、集、流轉、六蔽等,皆如幻化,亦以幻化道滅,還滅六度等通之。

   以不可得心修叁十七道品。

   體叁藏法無常、苦、空,如幻而治。

   識幹慧等如幻次位,而不謬濫。

   安忍幹慧位內外諸障,而入“性地”。

   不著性地相似法愛,而入八人見地證真。

   別教:謂教理、智斷、行位、因果,別前“藏通二教”,別後“圓教”,故名別教。此教诠無量四谛、不思議十二因緣、不思議六度、十度,顯中二谛、圓入別二谛、別叁谛、圓入別叁谛,開示界外鈍根菩薩,全修次第叁觀,出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證中道無住涅槃。

  以“六即”爲判,其修證位次如下:

   理即:但中。

   名字即:解義。

   觀行即:外凡十信位。

   相似即:內凡叁十心,叁賢位。

   分證即佛:十地聖種性及等覺性。

   究竟即佛:妙覺性。

  此教名爲獨菩薩法,以界外道谛爲初門,無複二乘而能接通。

  以“十乘觀法”爲修證法門,其觀法如下:

   緣于登地中道之境,而爲所觀,回出空有之表。

   真正發心,普爲法界。

   安心止觀,定愛慧策。

   次第遍破叁惑。

   識次第叁觀爲通,見思、塵沙、無明爲塞。

   調適叁十七道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入叁解脫門。

   用前藏、通法門,助開實相。

   善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七位差別。

   離違順、強軟二賊,策十信位,入于十住。

   離相似法愛,策叁十心,令入十地。

  圓教:謂圓融、圓足、圓頓,故名圓教。所謂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衆生。此教诠無作四谛、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稱性六度十度、不思議二谛、圓妙叁谛。開示界外利根菩薩,令修一心叁觀,圓超二種生死,圓證叁德涅槃。

  以“六即”爲判,其修證位次如下:

   理即佛:不思議理性。

   名字即佛:聞解。

   觀行即佛:五品外凡位。

   相似即佛:十信內凡位。

   分證即佛: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聖位。

   究竟即佛:妙覺極果。

  此教名最上佛法,亦名無分別法,以界外滅谛爲初門,當體即佛,而能接別、接通。

  以“十乘觀法”爲修證法門,其觀法如下:

   觀不思議境。

   真正發菩提心。

   善巧安心止觀。

   以圓叁觀破叁惑遍。

   善識通塞。

   調適無作叁十七道品

   以藏、通、別等事相法門,助開圓理。

   知次位,令不生增上慢。

   能安忍,策進五品而入十信。

   離法愛,策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覺、妙覺位。

  本書是依據正統派,也就是山家派教學的本義而記述教觀。高麗谛觀法師的《四教儀》先闡明教義,再述說觀心,是分離教觀二門的敘說形式,智旭大師則認爲教觀二者的關系是互不相離的,因而基于此獨特的見解來論述本書,此與章安尊者的《八教大意》或谛觀法師《四教儀》的教觀分離說相異。此外,智旭大師的論述尚有下列叁個特點:

  不分離五時的通別。智旭大師認爲施設通別五時,是在闡述佛陀的教化是以活潑巧妙的方式引導根機千差萬別的衆生。因此,若分離通別五時,將五時依時間拘定年月日時,將混亂佛陀的巧妙教化。

  于化儀四教,闡述頓、漸、不定叁觀。

  于化法四教,則各立六即,于藏通別圓四教的各教中,分別說明四谛、十二因緣、六度。

  本書今收錄于《嘉興藏》第二十八冊、《卍續藏》第一0一冊、《大正藏》第四十六冊。注疏有智旭大師所撰的《教觀綱宗釋義》一卷、谛閑法師的《教觀綱宗講錄》一卷。

  試述十乘觀法。

  試述化法四教中的修證位次。

  試述本書的獨特處。

  

  

《《教觀綱宗》》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大乘起信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