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因幅长难以阅读,于是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为《教观纲宗》。一卷。明代智旭(1599-1655)大师述。师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净土宗第九祖。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吴县(江苏)木渎人,俗姓钟,名际明,字蕅益,号八不道人。少习儒学,以卫道为职事,曾撰《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因读莲池袾宏的《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悟己非,烧毁所着《辟佛论》。二十岁,诵《地藏本愿经》,发出世之志。二十三岁,发四十八愿,自名大朗优婆塞;因听讲《大佛顶首楞严经》,决意出家,体究大事。二十四岁,从憨山弟子雪岭剃度,名智旭。二十六岁,受菩萨戒,翌年遍阅律藏。偶罹病将危,乃专意求生净土。三十岁时,依道友雪航之请,于龙居寺讲律,后至金陵,深切体察宗门流弊,自此决意弘律。三十二岁,欲注《梵网经》,作四阄于佛前,拈得天台宗之阄,乃详究天台教理。翌年,入浙江孝丰灵峰寺,其后历住九华、温陵、石城、晟溪、新安等地,弘扬台教,注释经论。
师为人严峻精到,厌弃名利,固持戒品,弘扬律藏,生平以阅藏著述为业。综学法相、禅、律、华严、天台、净土诸宗教义,尤重天台,并主张佛、道、儒三教一致。除佛教诸宗外,亦研究儒家及基督教,著作范围甚为广泛。其禅法是承继延寿、梵琦、真可的文字禅,而会归于天台教观。于天台教义亦有独到的见解,在教判方面,安立贯通前后的五时说,于教理主张性具善恶与色心双具、理事两重三千,于观法则沿用山家派的妄心观。于律学方面,注重戒律实践。其禅、教、律学,终皆指归净土,主张禅净合一。又鉴于当时佛教各宗门户分歧的流弊,力求诸宗调和,主张禅、教、律三学统一。其思想的总结为三学摄归一念,以念佛总摄释迦如来一代时教。清代以后,台家讲教多以师之经论经疏为依据,形成“融合禅、教、律而归入净土”的灵峰派,延续至今。著作颇多,有《楞严经玄义》二卷、《楞严经文句》十卷、《阿弥陀经要解》一卷、《金刚经破空论》一卷、《梵网经合注》七卷、《毘尼事义集要》十七卷、《相宗八要直解》八卷、《阅藏知津》四十八卷、《周易禅解》十卷、《四书蕅益解》四卷等四十余部。
本书概说天台教义枢要的化仪、化法四教及十乘观。据卷首云:“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由是可知,本书是以教观兼备的天台教学立场,阐释教观二门的纲要。
教观是教相门与观心门的并称,为天台宗就教义理论与修行实践方法而分判的二门。教相门如五时八教,观心门如观一念三千、一境三谛之理的实践法。此二门如车之二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智旭鉴于《天台四教仪》的修行止观部门过于简略,因此作本书补充之。本书与《天台四教仪》是把握天台教义真髓的必读二书。
本书内容组织为:
一、五时八教权实总论
二、通别五时论
三、化仪四教说
四、化法四教说
其中以化法四教说为本书重点。依“四教”设“四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运行人至涅槃地。兹依次说明如下:
一、五时八教权实总论
智旭大师统论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
八教
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如世药方。
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如世药味。
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载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圆二种教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
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中,又有三类;顿、渐、不定。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权。这是由于众生根性不一,因此如来巧说不同。
五时
华严时:正说圆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
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
方等时:对三藏教半字生灭门,说通、别,圆教满字不生不灭门,约化仪名渐中。
般若时:带通别二权理,正说圆教实理,约化仪名渐后。
法华涅槃时:法华开三藏、通、别之权,唯显圆教之实,深明如来设教之始终,具发如来本之广远,约化仪名会渐归顿,亦名非顿非渐。涅槃重为未入实者,广谈常住,又为末世根钝,重抉三权,是以追说四教,追泯四教,约化仪亦名非顿非渐。而秘密、不定二种化仪,遍于前之四时,唯法华是显露,故非秘密,是决定,故非不定。
二、通别五时论
智旭大师认为“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的说法,是妄说讹传。一代圣教,随宜闻者,即为宣说,不应为时空所限。因此,先申通论,次申别论。
通五时:谓佛陀教化众生时,依众生的根机深浅不同,相应受教者的能力而说法,使其各得不同的法益,以显教法的融通无碍。例如:
有一类利根众生,于此土见华藏界卢舍那佛土常住不灭,佛即为说“华严圆教”。
有一类根机较钝者,从佛陀开始说法的鹿野苑到佛陀最终涅槃的鹤林,唯能了解《阿含》等经、律、论三藏教者,佛陀即为说“三藏教”。
有一类小机,宜闻弹偏斥小、褒圆叹大而生耻小慕大者,佛陀即为说“方等法门”。佛陀说方等法门,并不一定局限在讲完十二年的“阿含”后的八年间讲“方等”。
有三乘者,须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会归摩诃衍道者,佛即为说“般若” 。
有根熟众生,佛陀即为其开权显实,无须留待四十年后方说“一乘实教”之理。复有众生,应见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而为说法。
别五时:将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依次分为五个时期,以显说法的次第。这是约一类最钝声闻,具经五番陶铸,方得入诸法实相,此五番就是所谓的“别五时”。例如:
初于《华严》,如聋如哑,不见不闻,犹如生乳。
次于《阿含》,闻因缘生灭法,转凡成圣,如转乳成酪。
次闻“方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于是生耻小慕大,自悲败种,虽复具闻四教,然但密得通益,如转酪成生酥。
次闻“般若”,会一切法皆大乘法,转教菩萨,领知一切佛法宝藏,虽带通别,正明圆教,然但密得别益,如转生酥成熟酥。
次闻《法华》开权显实的教理,始得究竟圆融教法的实益,如转熟酥而成醍醐。
然此别五时之法,亦不拘限年、月、日、时,但随所应闻,即便为说。又有根机稍利者,不必具历“五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或但经四番、三番、二番陶铸,便得入实。
若于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随一悟入者,即是“秘密”、“不定”二种化仪所摄。
若有众生,未堪闻《法华》者,或自甘退席,或移置他方,此则更待涅槃捃拾,或待灭后余佛,事非一概而论。
三、化仪四教说
顿:有顿教部、顿教相二义。
顿教部:谓佛陀初成道时,为大根人顿说华严。
顿教相: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及性修不二、生佛体同等义。如方等、般若诸经所说。
渐:有渐教部、渐教相二义。
渐教部:阿含为渐初,方等为渐中,般若为渐后。
渐教相:谓历劫修行断惑证位次第,如华严亦复有之。法华会渐归顿,不同于华严初说,故非顿;不同阿含、方等、般若隔历未融,故非渐;然仍双照顿渐两相。
秘密:有秘密教、秘密咒二义。
秘密教:谓于前四时中,或为彼人说顿,为此人说渐等,彼此互不相知,各自得益。
秘密咒:谓一切陀罗尼章句,即五时教中,皆悉有之。
不定:有不定教、不定益二义。
不定教:谓于前四时中,或为彼人说顿,为此人说渐,彼此互知,各别得益。也就是宜闻顿者闻顿,宜闻渐者闻渐。
不定益:谓前四时中,或闻顿教得渐益,或闻渐教得顿益,也就是以顿助渐,以渐助顿。
又约化仪教立三观,此三观名与教同,旨乃大异。
顿教:指《华严经》,义则兼别。
顿观:约圆人,初心便观诸法实相,如《摩诃止观》所明。
渐教:指阿含、方等、般若,义兼四教,又未开显。
渐观:约圆人,解虽已圆,行须次第,如《释禅波罗蜜法门》所明。
不定教:指前四时,亦兼四教,仍未会合。
不定观:约圆人,解已先圆,随于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如《六妙门》所明。
四、化法四教说
化法四教是如来利他妙智,因众生病而设药。见思病重,为说三藏教;见思病轻,为说通教;无明病重,为说别教;无明病轻,为说圆教。
三藏教:以《四阿含经》为经藏,毗尼为律藏,阿毘昙为论藏。此教诠生灭四谛、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事六度行、实有二谛。开示三界内钝根众生,令修析空观,出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正化二乘,傍化菩萨。
以“六即”为判,其修证位次如下:
理即:偏真。
名字即:学名字。知一切法从因缘生,知因缘所生法皆无常、无我。
观行即: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为外凡资粮位。
相似即:内凡加行位。即暖、顶、忍、世第一,得色界有漏善根。
分证即:前三果有学位。
究竟即:三乘无学位。…
《《教观纲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