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教具三乘法:
声闻观四谛,以苦谛为初门,最利者三生,最钝者六十劫,得证四果。
辟支观十二因缘,以集谛为初门,最利者四生,最钝者百劫,不立分果。出有佛世,名缘觉;出无佛世,名独觉。
菩萨誓弘六度,以道谛为初门,伏惑利生,必经三大阿僧祇劫,顿悟成佛。然此三人,修行证果虽则不同,而同断见思,同出三界,同证偏真。
以“十乘观法”为修证法门,其观法如下:
观正因缘境,破邪因缘、无因缘二种颠倒。
真正发心,不要名利,惟求涅槃。
遵修止观,以“五停心”修“止”,“四念住”修“观”。
遍破见、爱烦恼。
识道灭、还灭、六度,能通向道果;苦集、流转、六蔽,为障道之因。
调适三十七道品,入三解脱门。
若根钝不入,应修对治事禅等。
正助合行,或有薄益,须识次位,凡圣不滥。
安忍内外诸障。
不于相似道果(色界有漏善法)而生法爱。
通教:因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故名为通。又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法入空,故名为通。方等、般若中,有明三乘共行者,即属此教。此教诠无生四谛、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六度行、两种含中二谛、别入通三谛、圆入通三谛。开示三界内利根众生,令修体空观,出分段生死,证真谛涅槃。正化菩萨,傍化二乘。
以“六即”为判,其修证位次如下:
理即:无生。
名字即:幻化。知一切法当体全空,非灭故空,生死涅槃同于梦境。
观行即:干慧地。即三乘外凡位。
相似即:二性地。即三乘内凡位。
分证即:从八人地至菩萨地,有七位。
究竟即:佛地。
此教具三乘根性,同以灭谛为初门,然钝根二乘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仍与三藏同归灰断,故名通前。利根三乘不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是中道,则被别圆来接,故名通后。
以“十乘观法”为修证法门,其观法如下:
明观境:“六道”、“阴”、“入”,能观所观,皆如幻化。
明发心:二乘缘真自行,菩萨体幻兼人,与乐拔苦,譬于镜像。
安心如空之止观。
以幻化慧破幻化见思惑。
虽知苦、集、流转、六蔽等,皆如幻化,亦以幻化道灭,还灭六度等通之。
以不可得心修三十七道品。
体三藏法无常、苦、空,如幻而治。
识干慧等如幻次位,而不谬滥。
安忍干慧位内外诸障,而入“性地”。
不着性地相似法爱,而入八人见地证真。
别教:谓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前“藏通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教。此教诠无量四谛、不思议十二因缘、不思议六度、十度,显中二谛、圆入别二谛、别三谛、圆入别三谛,开示界外钝根菩萨,全修次第三观,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中道无住涅槃。
以“六即”为判,其修证位次如下:
理即:但中。
名字即:解义。
观行即:外凡十信位。
相似即:内凡三十心,三贤位。
分证即佛:十地圣种性及等觉性。
究竟即佛:妙觉性。
此教名为独菩萨法,以界外道谛为初门,无复二乘而能接通。
以“十乘观法”为修证法门,其观法如下:
缘于登地中道之境,而为所观,回出空有之表。
真正发心,普为法界。
安心止观,定爱慧策。
次第遍破三惑。
识次第三观为通,见思、尘沙、无明为塞。
调适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入三解脱门。
用前藏、通法门,助开实相。
善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七位差别。
离违顺、强软二贼,策十信位,入于十住。
离相似法爱,策三十心,令入十地。
圆教:谓圆融、圆足、圆顿,故名圆教。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此教诠无作四谛、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称性六度十度、不思议二谛、圆妙三谛。开示界外利根菩萨,令修一心三观,圆超二种生死,圆证三德涅槃。
以“六即”为判,其修证位次如下:
理即佛:不思议理性。
名字即佛:闻解。
观行即佛:五品外凡位。
相似即佛:十信内凡位。
分证即佛: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圣位。
究竟即佛:妙觉极果。
此教名最上佛法,亦名无分别法,以界外灭谛为初门,当体即佛,而能接别、接通。
以“十乘观法”为修证法门,其观法如下:
观不思议境。
真正发菩提心。
善巧安心止观。
以圆三观破三惑遍。
善识通塞。
调适无作三十七道品
以藏、通、别等事相法门,助开圆理。
知次位,令不生增上慢。
能安忍,策进五品而入十信。
离法爱,策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觉、妙觉位。
本书是依据正统派,也就是山家派教学的本义而记述教观。高丽谛观法师的《四教仪》先阐明教义,再述说观心,是分离教观二门的叙说形式,智旭大师则认为教观二者的关系是互不相离的,因而基于此独特的见解来论述本书,此与章安尊者的《八教大意》或谛观法师《四教仪》的教观分离说相异。此外,智旭大师的论述尚有下列三个特点:
不分离五时的通别。智旭大师认为施设通别五时,是在阐述佛陀的教化是以活泼巧妙的方式引导根机千差万别的众生。因此,若分离通别五时,将五时依时间拘定年月日时,将混乱佛陀的巧妙教化。
于化仪四教,阐述顿、渐、不定三观。
于化法四教,则各立六即,于藏通别圆四教的各教中,分别说明四谛、十二因缘、六度。
本书今收录于《嘉兴藏》第二十八册、《卍续藏》第一0一册、《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注疏有智旭大师所撰的《教观纲宗释义》一卷、谛闲法师的《教观纲宗讲录》一卷。
试述十乘观法。
试述化法四教中的修证位次。
试述本书的独特处。
《《教观纲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