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略稱《瑜伽論》,一百卷。彌勒菩薩講述,無著菩薩記,唐代玄奘大師譯。
無著菩薩是公元四、五世紀頃,北印犍陀羅國人。爲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初于小乘薩婆多部出家,因思惟空義不能得入,欲自殺,時東毘提诃賓頭羅羅漢前來爲說小乘空觀。初聞悟入,然猶不滿意,乃以神通往兜率天,從彌勒菩薩受大乘空觀,歸來如說思惟,終于通達大乘空觀。又數往兜率天學大乘經義,乃至請彌勒菩薩下閻浮提說法堂,集有緣衆,誦出《十七地經》,由是大乘瑜伽法門傳至四方。重要著作有:《顯揚聖教論》,是對《瑜伽師地論》從學說上重新組織的綱要性著作。《順中論》,是配合《中論》而寫的大般若初品法門的書。《金剛經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攝大乘論》,二書均是總括大乘義理的著作。《六門教授習定論》,是修瑜伽方法的著作。
玄奘大師,唐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袆。我國四大翻譯家之一,法相宗的創始人。十叁歲入洛陽淨土寺出家,貞觀叁年( 629),孤身涉險,備嘗艱辛,西行求法。貞觀七年達印度,入那爛陀寺,以戒賢爲師,學《瑜伽論》等。貞觀十九年,歸至長安,請回梵文原典六五七部,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叁叁五卷。許敬宗撰《瑜伽師地論後序》載,師從貞觀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起,召諸學通內外諸名僧二十一人,共譯《瑜伽師地論》,至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止,共成百卷。
梵語瑜伽,意譯作相應,有一致、和合、相稱等義。《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本說,相應有五義:與境相應,謂不違一切法的自性。與行相應,謂與定慧等行相應。與理相應,謂安立、非安立等二谛之理。與果相應,謂能得無上的菩提果。與機相應,謂既得圓果,利生救物,赴機應感,藥病相應。叁乘行者由聞思等次第修習瑜伽,隨分滿足,展轉調化諸有情,所以名瑜伽師。瑜伽師修行觀行時,所依所行的境界名爲瑜伽師地。問決擇諸法性相,故名爲論。此論明瑜伽師所行十七地,故名《瑜伽師地論》。
本論是集阿賴耶識說、叁性叁無性說、唯識說、阿毘達磨學說、菩薩教義等種種問題的一部龐大論書;是構成瑜伽行派學說發展基礎的最初期論書;法相宗的主要論典;我國佛教史上的重要論書。內容豐富,全書分爲五個部分,茲略述各分大意如下:
一、本地分
廣說瑜伽禅觀境界十七地之義,以叁相攝十七地,爲百卷中的前五十卷,是本論的主體。
十七地
五識身相應地:依五識身建立此地。明眼、耳、鼻、舌、身識的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等義。
意地:說心意識的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等義。
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廣解叁界五趣定散之相。尋是尋求推度,即粗雜的精神作用;伺是伺察思惟,即精細的精神作用。
叁摩呬多地:明四靜慮等諸種等至。叁摩呬多,意譯爲等引、勝定。謂勝定地,遠離沈、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發,故名等引地。指由定力所引生的身心安和平等。等引地,即四靜慮、八解脫、叁等持、五現見等至四種。
非叁摩呬多地:述自性不定、阙輕安、不發趣、極散亂、太略聚、未證得、未圓滿、雜染汙、不自在、不清淨、有起、有退等十二相爲非定地。
有心地、無心地:說此有心、無心二地是由五門建立。五門:地施設建立門、心亂不亂建立門、心生不生建立門、分位建立門、第一義建立門。並明諸地有心無心的區別及其分位等。
聞所成地:謂從聞所生解文義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于五明中,特別細說內明、因明。
思所成地:謂從思所生解法相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思所成地的叁種相爲自性清淨、思擇所知、思擇諸法等義。
修所成地:謂從修所生解理事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
聲聞地:佛陀聖教,以聲爲上首,從師友聞此教聲,展轉修證,永出世間,小行小果,故名聲聞。此地共分四瑜伽處,初瑜伽處,立種姓地、趣入地、出離地,明種姓有無等義、性種姓人的發心趣入、世出世的出離行等。第二瑜伽處,細說前出離地及說能修的補特伽羅之差別等義。第叁瑜伽處,述不淨觀、慈愍觀、緣起觀等法。第四瑜伽處,分別世、出世間的修瑜伽。
獨覺地:略說獨覺種姓、道、習、住、行。謂常樂寂靜,不欲雜居,修加行滿,無師友教,自然獨悟,永出世間,中行中果,故名獨覺。
菩薩地:謂希求大覺,悲愍有情,或求菩提,志願堅猛,長時修證,永出世間,大行大果,故名菩薩。菩薩地亦分四瑜伽處,于初瑜伽處,立菩薩種姓、發心、自他利、真實義、威力、成熟、菩提、力種姓、施、戒、忍、精進、靜慮、慧、攝事、供養親近無量、菩提分、菩薩功德等十八品,廣說菩薩所學的因果。于第二持隨法瑜伽處,立菩薩相、分、增上意樂、住等四品,明菩薩方便起修的相及住位等,于第叁持究竟瑜伽處,立生、攝受、地、行、建立等五品,明菩薩的究竟方便神通行及行位等。于第四持次第瑜伽處,立發正等菩提心品,約說菩薩地的起修次第。
有余依地:謂有余依涅槃。
無余依地:謂無余依涅槃。此二地明前述諸地修果的相。
叁相:境、行、果
境攝九地,五識及意是境體,一切都是以識爲體故。尋伺叁地是境相,下上粗細不同故。叁摩呬多地及非叁摩呬多地、有心地、無心地是境用,定散隱顯別故。
行攝六地,聞、思、修叁地是通行,叁乘皆修叁慧行故。聲聞、緣覺、菩薩叁地是別行,隨機修法成自乘故。又前叁是方便行,後叁是根本行。前叁是所學行,後叁是所成行。
果攝二地,即有余依地、無余依地二通果。
二、攝決擇分
略攝決擇十七地中深隱要義。即決擇《本地分》中不盡要義,發揮唯識道理,于境談八識,于行詳菩薩,于果講無住涅槃。又決擇《深密》、《寶積》二經,此二經是唯識的開基。爲卷五十一──卷八十。
叁、攝釋分
解釋契經的體、釋、文、師、說、衆、聽、贊佛等諸義。爲卷八十一、八十二。
四、攝異門分
略攝諸經所有諸法名義差別。分爲白品、黑品二門,白品門釋師,乃至施戒等義。黑品門則釋生、老、病、死乃至貪、瞋、癡叁毒等名義。爲卷八十叁、八十四。
五、攝事分
略攝叁藏衆要事義。分爲契經事、調伏事、本母事叁事。契經事分爲行擇攝、處擇攝、緣起食谛界擇攝、菩提分法擇攝四門;調伏事分爲總擇攝、擇攝二門;本母事立序辯攝一分;各明其義旨。爲最後的十六卷。
本論總有五分,其主要部分是“本地分”,而“本地分”的中心是“菩薩地”,今分別介紹此地中的二十八品如下:
種姓品:菩薩略有本性住種姓及習所成種姓二種。又菩薩有施、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種姓相等。
發心品:菩薩由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于無上正等菩提深生愛樂,發菩提心,是爲初發心四力等。
自他利品:菩薩有十種自利利他處,即純自利利他,共自利利他、利益種類自利利他、安樂種類自利利他、因攝自利利他、果攝自利利他、此世自利利他、他世自利利他、畢竟自利利他、不畢竟自利利他等。
真實義品:本論五分中的根本爲《本地分》,在《本地分》的十七地中,又以菩薩地爲最殊勝;而本品又是說明菩薩無漏智上所觀的真實境界,其價值由是可知。
本品旨在了知諸法的真實性。首先诠表二種真實,並依真理深淺次第分爲世間極成真實、道理極成真實、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四個等第,闡明法界的全體大用;次以五義分別空慧,使人獲得由凡入聖的樞紐;次廣明離言自性,說無二中道,作爲修行的憑依。然而欲徹底證此離言自性,必須先修四尋思,即對假說自性作名、事、自性假立、差別假立四個方面的分析,而後修四如實智,才能漸漸圓滿。
威力品:說諸佛菩薩有聖威力、法威力、俱生威力叁種威力等。
成熟品:說六種成熟,即成熟自性、所成熟補特伽羅、成熟差別、成熟方便、能成熟補特伽羅、已成熟補特伽羅相等。
菩提品:說二斷二智,是名菩提。又說菩提七種最勝,即所依最勝、正行、圓滿、智、威力、斷、住最勝等。
力種姓品:說菩薩于所應學處精勤修學,須具多勝解,求正法、說正法、正修行、正教授、正教誡,方便所攝身語意業等。
施品:說具足自性施、一切施、難行施、一切門施、善士施、一切種施、遂求施、此世他世樂施、清淨施等九種施相,是爲菩薩施波羅蜜多。
戒品:說具足九相戒,是爲菩薩戒波羅蜜多。
忍品:說具足九相忍,是爲菩薩忍波羅蜜多。
精進品:說具足九相精進,是爲菩薩精進波羅蜜多。
靜慮品:說具足九相靜慮,是爲菩薩靜慮波羅蜜多。
慧品:說具足九相慧,是爲菩薩慧波羅蜜多。
攝事品:說愛語、利行、同事、布施等。
供養親近無量品:說菩薩供養叁寶、親近善友、修四無量等。
菩提分品:說慚愧、善知世間、正四依、方便善巧、正願、空叁摩地等。
菩薩功德品:說菩薩五希奇法、五加行、五種真實功德等。
菩薩相品:說菩薩五真實菩薩相,即哀愍、愛語、勇猛、舒手惠施、能解甚深義理密意等。
分品:說菩薩或在家分或出家分,差別轉時,以四法正勤修學,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四法即善修事業、方便善巧、饒益于他、無倒回向等。
增上意樂品:說菩薩于諸有情,深心發起七相憐愍,又說菩薩十五妙善增上意樂,以此十五增上意樂,能作十事。
住品:說菩薩衆略有十二種住,由此菩薩十二種住,普攝一切諸菩薩行;複有如來第十叁住,爲如來無上住等。
生品:說菩薩以除災生、隨類生、大勢生、增上生、最後生等五種生,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攝受品:說菩薩以頓普攝受、增上攝受、攝取攝受、長時攝受、短時攝受、最終攝受等六種攝受,無倒攝受諸有情,並明十二種艱難。
地品:說種性地、勝解行地、淨勝意樂地、行正行地、決定地、決定行地、到究竟地等七種菩薩地。
行品:說菩薩四行,即波羅蜜多行、菩提分法行、神通行、成熟有情行,及菩薩四種應作事。
建立品:說佛陀百四十不共法爲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叁念住、叁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及一切種妙智。
發正等菩提心品:說菩薩安住菩薩種性、發菩提心、修行,乃至正行圓滿的次第。
此二十八品分屬于本論的第叁十五卷至第五十卷,因內容收有大乘戒,故古來即倍受重視。
本論的重點在于遣空去有,不落二邊,以顯出中道妙義。以其特色而言,共有叁點:
論中詳明一切世、出世法。
叁根普被:論中詳明各類根機相應法,如人天善法、二乘解脫法、大乘殊勝法及佛智圓滿究竟法等,莫不敘述分明。
論中明示修學大乘者循序漸進,按部就班,踏實從凡夫漸進至佛果的修行法門,是具足大乘思想與精神的一部論書,是修學佛法者的圭臬,超越生死海的指南。
本論的漢譯本,有玄奘叁藏所譯百卷本的全論,今收錄于《高麗藏》第十五冊、《碛砂藏》第十五冊、《龍藏》第七十八──八十冊、《卍正藏》第叁十七、叁十八冊、《大正藏》第叁十冊。另有部分譯品,如北涼昙無谶的《菩薩地持經》十卷、劉宋求那跋摩的《菩薩善戒經》九卷,相當于《菩薩地》、陳代真谛的《決定藏論》叁卷相當于《決擇分》。此外,另有藏譯本。
本論的注疏極多,漢譯部分較重要的有:
《瑜伽師地論釋》 一卷 最勝子等造、唐‧玄奘譯
《瑜伽師地論略纂》 十六卷 唐‧窺基撰
《瑜伽論記》 四十八卷 唐‧遁倫集撰
藏譯注釋有:
《菩薩地注》 德光(Gunaprabha)
《菩薩戒品疏》 德光(Gunaprabha)
《菩薩戒品廣疏》 最勝子
《瑜伽行地中菩薩地解說》 海雲(Sagaramegha)
試述“真實義品”的殊勝。
菩薩地有何重要性?
試述本論重點及其特色。
《《瑜伽師地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