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又稱《攝論》、《廣包大義論》。叁卷。無著菩薩造,唐代玄奘大師譯。無著菩薩爲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初于小乘薩婆多部出家,因思惟空義不能得入,欲自殺,時東毘提诃賓頭羅羅漢前來爲說小乘空觀。師初聞悟入,然猶不滿意,乃以神通往兜率天,從彌勒菩薩受大乘空觀,歸來如說思惟,終于通達大乘空觀。又數往兜率天學大乘經義,乃至請彌勒菩薩下閻浮提說法堂,集有緣衆,誦出《十七地經》,由是大乘瑜伽的法門傳至四方。重要著作有:《顯揚聖教論》、《順中論》、《金剛經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攝大乘論》、《六門教授習定論》。
“攝大乘”,是說本論能含藏一切大乘法,持令不失不沒。又以本論是闡釋古印度《大乘阿毘達磨經》的《攝大乘品》,內容赅攝大乘佛教的一切聖教法門要義,所以稱爲《攝大乘論》。
本論的組織分爲十一分,重點在說明唯識行證的實踐。也就是從實踐的立場而統攝大乘的一切,可以說是含攝大乘佛教思想的佛教概論之論書。是攝論宗的根本要典,瑜伽十支論之一,唯識宗十一論之一。茲略陳其各分梗概如下:
一、總標綱要分
此分是標明本論的總綱要,敘說大乘法體的十種殊勝,即:所知依殊勝、所知相殊勝、入所知相殊勝、彼入因果殊勝、彼因果修差別殊勝、增上戒殊勝、增上心殊勝、增上慧殊勝、彼果斷殊勝、彼果智殊勝等十種勝相,並由十處顯示大乘的殊勝,即:阿賴耶識說名所知依體、叁種自性(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圓成實自性)說名所知相體、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差別體、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叁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叁種佛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說名彼果智體。此十處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隨處無違、爲能證得一切智智,所以,由此所說十處顯示大乘異于聲聞乘,又顯最勝世尊但爲菩薩宣說。
又說此十處有前後次第,不可錯亂,如論中說:“謂諸菩薩于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緣起應得善巧。次後于緣所生諸法應善其相,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故。次後如是善修菩薩,應正通達善所取相,令從諸障心得解脫。次後通達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羅蜜多,由證得故,應更成滿,增上意樂得清淨故。次後清淨意樂所攝六波羅蜜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別應勤修習,謂要經叁無數大劫。次後于叁菩薩所學,應令圓滿。既圓滿已,彼果涅槃及與無上正等菩提,應現等證,故說十處如是次第。” 以下九分依次論述本分的十種殊勝。
二、所知依分
論述爲一切法所依止的阿賴耶識,謂其由攝藏諸法,是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並引諸經典建立本識的異名爲阿陀那識、心、根本識、窮生死蘊。
安立阿賴耶相,述說阿賴耶識的“自相”,謂依一切雜染品法,所有熏習爲彼生因,由能攝持種子相應;“因相”,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于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爲因;“果相”,謂即依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熏習,阿賴耶識相續而生。並闡述習氣熏習及種子的六義。
抉擇阿賴耶識爲染淨依,謂煩惱雜染非賴耶不成、業雜染非賴耶不成、生雜染非賴耶不成、世間清淨非賴耶不成、出世清淨非賴耶不成,由此顯出雜染清淨諸法安立在阿賴耶識中的必要,更確立了阿賴耶識的確實性。
成立賴耶差別,說明種子作用的差別。謂名言、我見、有支叁種熏習差別;引發、異熟、緣相、相貌四種差別。此中引發差別者,謂新起熏習;異熟差別者,謂行有爲緣,于諸趣中異熟差別;緣相差別者,謂即意中我執緣相;相貌差別者,謂即此識有共相、不共相、無受生種子相、有受生種子相、麤重相、輕安相、有受盡相、無受盡相、譬喻相、具足相、不具足相等。
辨異熟識決定是無覆無記。
叁、所知相分
主要說明依阿賴耶識所現起的諸法,分別其心境空有,也就是建立唯識。所以,本分在說明唯識義方面非常重要。
本分陳述阿賴耶識的叁種相,即:依他起相、遍計所執相、圓成實相。此叁相中,依他起相,其因緣,是阿賴耶識爲種子;其自性,是虛妄分別所攝;其別相,是由阿賴耶識功能所現起,以妄識爲自性的諸識。又諸識可分爲十一識,即:身識、身者識、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生死識,這十一種都是以識爲自性而明了顯現的。遍計所執相,謂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圓成實相,謂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由此可知依他起是虛妄分別的心,遍計執是似義顯現的境,圓成實是因空卻遍計所執性而顯現的諸法空相。
又本分爲成立一切法皆唯有識,無有其義,先後以夢等譬喻顯示,以教理比知,並討論有色非識、色相堅住、自性和合、善別影現的問題。其次由叁相,也就是叁種方法,安立諸識成唯識性,即:
由唯識,無有義故。這是唯識的根本義。
由二性,有相有見二識別故。
由種種,種種行相而生起故。
此外,論述由成就四法的正確認識,能隨之悟入一切唯識,了知其都無有義。此四法是:成就相違識相智、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成就叁種勝智隨轉妙智。自此以下則解釋叁性的名義,分辨此叁性的一異及叁性的品類等。
四、入所知相分
主要說明唯識現觀的證入。述說多聞熏習所生的如理作意,是能入的觀體。具有因力、善友力、作意力、任持力四種力的人,才能引發觀慧,悟入唯識相;而具備上述四力的人可從所觀境處及所經曆的位次中漸漸悟入唯識。其所經曆位次有四:
勝解行地:修習現觀,隨于所聞的一切有爲無爲、有漏無漏等教法,以及一切法唯識性的道理,思惟觀察,引生明確的勝解,隨解起觀。
見道位:修習現觀,能如理通達意言的非法非義,非能取非所取,現證一切法唯有識性。
修道位:修習對治一切障的勝道。
究竟道位:遠離一切障礙,證得無上佛果。
又悟入所知相,須由善根力所任持,因此以叁種相練磨心、斷四處等二種方便,使善根力精進不退。其叁種練磨心是:
無量諸世界,無量人有情,剎那剎那證覺無上正等菩提。
由此意樂,能行施等波羅蜜多;我已獲得如是意樂,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習施等波羅蜜,當得圓滿。
若有成就諸有障善,于命終時即便可愛一切自體圓滿而生;我有妙善無障礙善,雲何爾時不當獲得一切圓滿。
斷四處,謂斷作意、永斷異慧疑、斷法執、斷分別,也就是第一要離小乘心;其次要決擇諸法性相,獲得正見,斷除疑惑與錯亂的見解,進而修正行,離卻所聞所思法中所起的我我所執;更泯滅一切的分別,遠離一切戲論法執。
其次陳述由聞熏習種類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有見意言,可悟入唯識理;由四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便能悟入唯識性。而于此悟入唯識性中,所悟入的境界是前述所安立唯識的叁相:入唯識性無有實義、相見二性的差別、及種種的行相生起;並以繩蛇的譬喻說明此悟入的次第和境界。
由于悟入唯識性,也就是悟入所知相,因此就進入“極喜地”,善達法界,生如來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這就是所謂“菩薩道”。又本論提出爲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爲長能觸法身種子、爲轉所依、爲欲證得一切佛法、爲欲證得一切智智等五事,說明何以要悟入唯識性,並敘述悟入唯識時,有四種叁摩地,是四種順抉擇分依止。自此以下論及菩薩悟道後的修道,及聲聞現觀與菩薩現觀的十一種差別,即:所緣差別、資持差別、通達差別、涅槃差別、地差別、清淨差別、自他得平等心差別、生差別、受生差別、果差別等。
五、彼入因果分
論說由修行六波羅蜜多得入唯識,得證六種清淨增上意樂;敘述資糧、堪忍、所緣、作意、自體、瑞相、勝利等是清淨增上意樂的七相,並以十門分別六波羅蜜多。此十門是:
數:爲成立對治所治障,證諸佛法所依處,隨順成熟諸有情,將波羅蜜多定爲“六”數。
相:從所依最勝、事最勝、處最勝、方便善巧最勝、回向最勝、清淨最勝等六種最勝,顯示六波羅蜜多的體相。
次第:謂六度依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能的次第,是依前生後,由淺入深,從易入難。
訓釋名言:敘說波羅蜜多及六波羅蜜多的意義。
修習:論述修習六波羅蜜多有現起加行修、勝解修、作意修、方便善巧修、成所作事修等五種法門。
差別:陳說六波羅蜜多一一各有叁品的差別。
相攝:論說六波羅蜜多與一切善法相攝。
所治:即六度所治可以從相、因、果來統攝。
勝利:說明修習六度的功德。
抉擇:說明修習任何一種加行時,都有一切波羅蜜多互相助成。
六、彼修差別分
主要說明彼果修習的淺深差別。也就是菩薩所證入的十地。此十地是約離染方面而安立,是爲對治十種無明,所以建立菩薩在修行的過程。由于漸離十種無明所治障的隱覆,因此也就自然次第深入十相所知法界。又以法界相有十無明所治障住,所以在離障證真上建立十地。此中十地是: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得此諸地,有四種不同,即:得勝解、得正行、得通達、得成滿。十相所知法界是:初地所得的遍行法界、二地所得的最勝法界相、叁地所得的勝流法界相、四地所得的無攝受法界相、五地所得的相續無差別法界相、六地所得的無雜染清淨法界相、七地所得的種法無差別法界相、…
《《攝大乘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