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P2

  ..續本文上一頁八地所得的不增不減,相自在依止,土自在依止法界相、九地所得的智自在依止法界相、十地所得的業自在依止、陀羅尼門叁摩地自在依止。

  又凡是地上菩薩,都必須要修習奢摩他(止)與毗舍那(觀)二門。此二門由五相修,即:集總修、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無喜足修;由此五修的因,菩薩能成辦五種的果,謂念念中銷融一切麤重依止、離種種相得法苑樂、能正了知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爲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後後勝因。

  十地菩薩所修的波羅蜜多,由增勝故,說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到十地修智度,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種波羅蜜多,如前所述,後四地中所修四種波羅蜜多爲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願波羅蜜多、力波羅蜜多、智波羅蜜多。

  菩薩修行的時間,須經叁無數大劫,而此叁無數大劫中又分爲五個階段:

   ┌勝解行─────十住、十行、十回向──初無數大劫

   │

  五補特伽羅│   ┌有 相 行─初地至六地┐

   │   │   ├二無數大劫

   └清淨增上意樂行┤無 相 行─七   地┘

   │

   └無功用行─八地至十地─叁無數大劫

  又修行者須具足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等四力,才名爲菩薩初修無數叁大

  劫。

  七、增上戒學分

  本分由大乘戒的四種殊勝說明菩薩增上戒的殊勝,即:

  差別殊勝。

  共不共學處殊勝。

  廣大殊勝。

  甚深殊勝。

  八、增上心學

  由六種差別論述菩薩增上定學的殊勝。

  所緣差別:謂大乘教法爲菩薩定心的所緣境。

  種種差別:謂菩薩有種種無量的深定,如大乘光明定、集福定王、賢守、健行等一切定。

  對治差別:謂一切法總相緣智,如以楔出楔道理,能遣阿賴耶識中的一切粗重障。

  堪能差別:菩薩安住靜慮中,能自在受生,不受定力之拘限。

  引發差別:能引發一切世界無礙神通。

  作業差別:菩薩因通力能引發種種的神通業;又能引發總攝諸難行的十難行;又能引發修到彼岸、成熟有情、淨佛國土、修諸佛法等業。

  九、增上慧學分

  增上慧即無分別智,本分以“自性、所依”等十六相而成立之。此十六相爲自性、所依、因緣、所緣、行相、任持、助伴、異熟、等流、出離、至究竟、加行無分別後得勝利、差別、無分別後得譬喻、無功用作事、甚深等。此中加行無分別智有叁種,即:因緣、引發、數習等;根本無分別智亦有叁種,即:喜足、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等;又後得無分別智有五種,謂通達、隨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擇等。其次以無分別差別、非少分差別、無住差別、畢竟差別、無上差別等,簡別聲聞智與菩薩智的不同,以顯示大乘慧學的殊勝。

  十、果斷分

  本分說明唯識的證果。斷,謂菩薩無住涅槃,以舍雜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爲相。此中生死謂依他起性雜染分,涅槃謂依他起性清淨分,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

  起性,轉依謂即依他起性對治起時,轉舍雜染分,轉得清淨分。

  又此轉依略有六種:損力益能轉、通達轉、修習轉、果圓滿轉、下劣轉、廣大轉等。此六種轉依,顯示離染還淨的層次,說明大小二乘的差別。

  又下劣轉與廣大轉雖然都是解脫生死的轉依,但諸菩薩若住下劣轉則有“不顧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違越一切菩薩法、與下劣乘同解脫”的叁種過失;若住廣大轉中則有“生死法中以自轉依爲所依止得自在;于一切趣示現一切有情之身,于最勝生及二乘中種種調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諸有情”的二種功德。

  十一、彼果智分

  本分從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叁身闡說果智的殊勝。其次以五相、證得、五種自在、叁處依止、六種攝持、差別、功德、十二甚深、七念、五業等十義,說明諸佛法身。並釋一乘的目的及意趣、同時有多佛、佛陀畢竟不涅槃、受用身非自性身、變化身非自性身、二身常、化身非畢竟相、成佛應更作功用。

  本論漢譯本有叁:

  後魏佛陀扇多譯,二卷。

  陳代真谛譯,叁卷。又稱梁譯《攝大乘論》。以上二種譯本皆收于《高麗藏》、《碛砂藏》第十六冊、《大正藏》第叁十一冊。

  唐代玄奘譯,叁卷。題名《攝大乘論本》。今收錄于《高麗藏》、《碛砂藏》第十六冊、《龍藏》第八十六冊、《卍正藏》第四十一冊、《大正藏》第叁十一冊。

  此外,亦有西藏譯本,四卷。

  本論的注疏甚多,印度有世親、無性二論師所作的注釋。世親的《攝大乘論釋》有叁種漢譯本:

  真谛譯,十五卷。

  隋代達摩笈多與行矩等合譯,十卷。

  玄奘譯,十卷。

  無性的《攝大乘論釋》的漢譯本僅有玄奘所譯一種,十卷。

  在我國,其注疏本不勝枚舉,較重要者有:《攝大乘論義章》十卷(道基)、《攝大乘論疏》十卷(神泰)、《攝大乘論抄》十卷(窺基)。近代的著述則有太虛大師的《攝大乘論初分講義》、印順導師的《攝大乘論講記》。

  試述本論主旨。

  試述大乘的十種殊勝。

  說明阿賴耶識叁相。

  試述如何入所知相。

  試述菩薩所證入的十地。

  試述菩薩修行的時間。

  試列舉叁增上學的殊勝。

  

  

《《攝大乘論》》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天臺四教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