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八地所得的不增不减,相自在依止,土自在依止法界相、九地所得的智自在依止法界相、十地所得的业自在依止、陀罗尼门三摩地自在依止。
又凡是地上菩萨,都必须要修习奢摩他(止)与毗舍那(观)二门。此二门由五相修,即: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由此五修的因,菩萨能成办五种的果,谓念念中销融一切麤重依止、离种种相得法苑乐、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
十地菩萨所修的波罗蜜多,由增胜故,说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到十地修智度,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前所述,后四地中所修四种波罗蜜多为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愿波罗蜜多、力波罗蜜多、智波罗蜜多。
菩萨修行的时间,须经三无数大劫,而此三无数大劫中又分为五个阶段:
┌胜解行─────十住、十行、十回向──初无数大劫
│
五补特伽罗│ ┌有 相 行─初地至六地┐
│ │ ├二无数大劫
└清净增上意乐行┤无 相 行─七 地┘
│
└无功用行─八地至十地─三无数大劫
又修行者须具足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等四力,才名为菩萨初修无数三大
劫。
七、增上戒学分
本分由大乘戒的四种殊胜说明菩萨增上戒的殊胜,即:
差别殊胜。
共不共学处殊胜。
广大殊胜。
甚深殊胜。
八、增上心学
由六种差别论述菩萨增上定学的殊胜。
所缘差别:谓大乘教法为菩萨定心的所缘境。
种种差别:谓菩萨有种种无量的深定,如大乘光明定、集福定王、贤守、健行等一切定。
对治差别:谓一切法总相缘智,如以楔出楔道理,能遣阿赖耶识中的一切粗重障。
堪能差别:菩萨安住静虑中,能自在受生,不受定力之拘限。
引发差别: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
作业差别:菩萨因通力能引发种种的神通业;又能引发总摄诸难行的十难行;又能引发修到彼岸、成熟有情、净佛国土、修诸佛法等业。
九、增上慧学分
增上慧即无分别智,本分以“自性、所依”等十六相而成立之。此十六相为自性、所依、因缘、所缘、行相、任持、助伴、异熟、等流、出离、至究竟、加行无分别后得胜利、差别、无分别后得譬喻、无功用作事、甚深等。此中加行无分别智有三种,即:因缘、引发、数习等;根本无分别智亦有三种,即:喜足、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等;又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谓通达、随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择等。其次以无分别差别、非少分差别、无住差别、毕竟差别、无上差别等,简别声闻智与菩萨智的不同,以显示大乘慧学的殊胜。
十、果断分
本分说明唯识的证果。断,谓菩萨无住涅槃,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涅槃谓依他起性清净分,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
起性,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
又此转依略有六种:损力益能转、通达转、修习转、果圆满转、下劣转、广大转等。此六种转依,显示离染还净的层次,说明大小二乘的差别。
又下劣转与广大转虽然都是解脱生死的转依,但诸菩萨若住下劣转则有“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违越一切菩萨法、与下劣乘同解脱”的三种过失;若住广大转中则有“生死法中以自转依为所依止得自在;于一切趣示现一切有情之身,于最胜生及二乘中种种调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诸有情”的二种功德。
十一、彼果智分
本分从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三身阐说果智的殊胜。其次以五相、证得、五种自在、三处依止、六种摄持、差别、功德、十二甚深、七念、五业等十义,说明诸佛法身。并释一乘的目的及意趣、同时有多佛、佛陀毕竟不涅槃、受用身非自性身、变化身非自性身、二身常、化身非毕竟相、成佛应更作功用。
本论汉译本有三:
后魏佛陀扇多译,二卷。
陈代真谛译,三卷。又称梁译《摄大乘论》。以上二种译本皆收于《高丽藏》、《碛砂藏》第十六册、《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唐代玄奘译,三卷。题名《摄大乘论本》。今收录于《高丽藏》、《碛砂藏》第十六册、《龙藏》第八十六册、《卍正藏》第四十一册、《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此外,亦有西藏译本,四卷。
本论的注疏甚多,印度有世亲、无性二论师所作的注释。世亲的《摄大乘论释》有三种汉译本:
真谛译,十五卷。
隋代达摩笈多与行矩等合译,十卷。
玄奘译,十卷。
无性的《摄大乘论释》的汉译本仅有玄奘所译一种,十卷。
在我国,其注疏本不胜枚举,较重要者有:《摄大乘论义章》十卷(道基)、《摄大乘论疏》十卷(神泰)、《摄大乘论抄》十卷(窥基)。近代的著述则有太虚大师的《摄大乘论初分讲义》、印顺导师的《摄大乘论讲记》。
试述本论主旨。
试述大乘的十种殊胜。
说明阿赖耶识三相。
试述如何入所知相。
试述菩萨所证入的十地。
试述菩萨修行的时间。
试列举三增上学的殊胜。
《《摄大乘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