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叁十論頌》
《唯識叁十論頌》,又稱《唯識叁十頌》、《唯識叁十論》、《叁十唯識論》、《高建法幢論》。一卷。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
世親,又作天親,梵語婆薮盤豆。北印度犍陀羅國人。初從一切有部出家,盛弘小乘,造五百部小乘論,往往毀謗大乘。兄無著菩薩憂之,于是以方便誘令回心。從此更研大乘經教,著述甚多,號爲千部論師。晚年廣攝大乘妙義,作此《唯識叁十頌》,與《唯識二十論》同爲有名之作。護法、安慧等諸論師各爲《叁十頌》作注,並加序分、流通二頌。
玄奘大師,唐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袆。我國四大翻譯家之一,法相宗的創始人。十叁歲入洛陽淨土寺出家,後因諸師所講經論各有不同,經典中之義理亦有隱晦之處,乃于貞觀叁年(629)孤身涉險,備嘗艱辛,西行求法。貞觀七年到印度,入那爛陀寺,以戒賢爲師,學《瑜伽論》等。貞觀十九年歸至長安,請回梵文原典六五七部,奉敕于弘福寺翻譯,主持譯事二十年,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叁叁五卷,《唯識二十論》、《叁十唯識》即是其中之一。
《唯識叁十論》所探討的義理,是屬于佛學,所以依叁藏義,稱之爲論。又本論所有的意義、精華,全包括在頌中,也就是以造頌的方式來造論,所以頌即是論,而稱爲《唯識叁十頌》。構成唯識中心思想的《成唯識論》,就是以這叁十頌作爲其骨幹。
本論是瑜伽十支論之一。其內容是以叁十偈頌诠釋唯識教義,可分爲叁個大綱,即:唯識相、唯識性、唯識位。前二十四頌明唯識相,次一頌明唯識性,後五頌明唯識的行位。以識變的思想而構成唯識學說,則是本論書的特色。
《唯識二十論》和《唯識叁十頌》都是世親菩薩所造,《唯識二十論》是糾正外道及小乘心外有境的見解,並且解釋唯識上的許多困難問題。《唯識叁十頌》則是將各種有關唯識的道理作有秩序的敘述,有系統地建立起唯識的思想。其內文雖然只是一百二十句的短文,不過,由于含義豐富,根據相、性、位,牽引至境、行、果,而將唯識的系統嚴密的組織起來。因此當時及後代學者、研究唯識者,都將本論作爲探討的對象。本論內容組織表列如左:
┌略辨唯識相
│
│ ┌異熟能變
│ │
┌明唯識相─┤ ┌明能變相─┼思量能變
│ │ │ │
│ │ │ └了境能變
│ │ │
│ └廣辨唯識相─┼正辨唯識
│ │ ┌明心法生起
│ │ ┌釋違理難─┤
│ │ │ └明有情相續
唯識叁十論┤ └通釋妨難─┤
│ │ ┌明叁性
│ └釋違教難─┤
│ └明叁無性
├明唯識性
│
│ ┌明資糧位
│ ├明加行位
└明唯識位─┼明通達位
├明修習位
└明究竟位
一、明唯識相
前一頌半略標叁能變,次二十二半頌廣明叁能變相。識雖有八種,但可分作叁類,萬物都是由這叁類識所變現。此叁類即叁能變識,也就是第八異熟識、第七思量識和前六了別境識。當變境時,並非任何單獨一識所能變,而是要叁類合作才能變現。
叁能變識
初能變的阿賴耶識,又名異熟識和一切種識。異熟是第八阿賴耶識的別名,具有叁義:
變異而熟:謂因成爲果時,果異于因,從因至果,在時間、空間上皆經曆了許多變異,因此,果不似因,因不似果。
異類而熟:異類是指因果不同類,因有善惡,果則無記,由因成熟而爲果,名爲異熟。
異時而熟:謂造因在前,得果在後,因果不同時。
阿賴耶識是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所以稱爲藏識。有能藏、所藏和我愛執藏叁義。
能藏:此識能藏一切諸法種子。
所藏:第八識所變起的根身器界,以及所現行的前七轉識和一切諸法,皆以第八識爲所藏處。
我愛執藏:第七末那識常執第八識見分,認爲這就是常住不滅的我,深起貪愛,由是我執、我見、我慢等,皆依之而生。
總之,從自相言,名阿賴耶識;從果相言,名異熟識;從因相言,名一切種識。
第八識是無覆無記性,也就是說第八識的性質,是無有染汙,未起煩惱,就因而言,不能斷定其爲善惡,就果而言,不能預計其爲苦樂。而與其相應的觸、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心所,也都是無覆無記性。
第八識自異生直到成佛位止,是恒常相續,常住不滅,如同暴流之水,前後不斷,一類相續。所以,生死只是軀殼變換,不是賴耶滅失。須到阿羅漢位,已證我空真如,七識永遠不執第八阿賴耶識爲自我,才能舍除阿賴耶之名。
第二能變爲第七末那識。末那的特質是恒審思量,第八識是恒而不審,第六識是審而不恒,前五識是不恒不審,惟有第七識是亦恒亦審。在性質上,思量、執我均是它的特長。
末那識與賴耶識就依仗義而言,末那爲能依,賴耶爲所依。與第七識相應的心所有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大煩惱,及五遍行心所、八大隨煩惱,別境中的慧等十八心所。末那識是屬于有覆無記性,所以唯識家稱之爲染汙識,或染汙意。隨著有情生處而系屬于該趣,也就是說有情在叁界內,隨第八識中的異熟果生在何趣,這末那識也就存在何趣,如生在天道,便系于天道;生在畜道,便系屬于畜道。因此這染汙的末那識,不但在人類是如此,就是在其它各道中,也都在那裏思量、執我。必須修到阿羅漢位,或入滅盡定,或修到出世道現起的時候才能永斷。
第叁能變的前六種識,都是以了別境界爲性相,其性質是通于善、惡、無記叁性。與第六識相應的心所有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根本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等五十一心所。並與喜、樂、舍叁受相應。
前五識皆依止于第八阿賴耶識,而隨根境之緣現起,或數識俱現,或一識獨現,如同波濤(前五識)依著海水(第八識),隨風勢(境界)之緣而起。
前五識是待緣而生,第六識則是恒常現起,只有在無想天、無想定、滅盡定、睡眠、悶絕等五位時不起。
上述是叁能變識的大要介紹。
叁性叁無性
叁性:謂叁種自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叁無性:依遍計所執性,立相無性;依依他起性,立生無性;依圓成實性,立勝義無自性性。
叁性是依世俗谛施設,若依勝義,則無所有。因此,佛說有此叁自性後,猶恐有人執著諸法實有自性,所以又立叁無性。一切法不離此叁性,然此叁性皆是無性,這才顯出諸法皆空。
叁性叁無性的關系:
遍計所執性──情有理無──相 無 性──妄──如蛇的幻相
依 他 起性──非有似有──生 無 性──假──如繩屬緣生
圓 成 實性──真空妙有──勝義無性──實──如麻的自性
二、唯識性
前二十四頌明唯識相,第二十五頌明唯識性。性爲相所依,性即是本體;相爲性所顯,就是作用,如水與波,非一非異。勝義、真如、唯識實性,是一體異名。一切法唯識的相是有生滅,有去來的。而遍于一切法的唯識性是沒有生滅,沒有去來的。不離識的各種不同諸法,時時刻刻在變化的稱爲唯識相,不變的稱爲唯識性。真如是一切法的實性,而一切法的實性恒常如是,即《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叁、唯識位
佛法在理論之外,尤重修證,唯識學派盡管分析精密,但是最後仍必須有個修行階位,引導成佛,才不違背信解行證的修學原則。所以本論書在前二十五頌明唯識相及唯識性,是明所觀境,尚未親證,而後五頌專說行位,也就是談實踐性,使行者依照佛菩薩的實證經驗,發心去實行體證,將行者導向修持位上,如此可行可證,才符合“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宗旨,而不流于空談。唯識修道共分五位
資糧位:凡夫修成佛果,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持工夫。譬如有人遠行,必須預先籌備足夠的資財糧食,才不致中途匮乏,而能平安到達目的地。修行成佛也必須聚集許多福德智能的資糧,才能到達究竟涅槃果地,所以名資糧位。此一階位須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共叁十位,曆時一大阿僧祇劫。
加行位:指加功力進修之位。行者修滿上述叁十位,將入初地,必須預作登地的准備,而加緊用功,修習四尋思、四如實智所産生的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
通達位:又名見道位。這是在初地的入心,通達二空無我的道理,所以名通達位。也就是說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于理,得見中道,已經沒有我法之相,普遍圓滿,一味平等。
修習位:又名修道位,略稱修位,即初地住出心以後,至第十地金剛無間道(佛果)間,修習無分別智,斷盡一切障的階位。其過程曆時二大阿僧祇劫。
究竟位:即佛位。至此叁惑斷盡,大覺已圓,達到最徹底的境界,所以名爲究竟位。
本論書的梵文原典、藏譯本、漢譯本均流傳于世。漢譯的玄奘譯本今收錄于《高麗藏》第十七冊、《碛砂藏》第十七冊、《龍藏》第八十五冊、《卍正藏》第四十一冊、《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另一譯本,即梁代真谛所譯的《轉識論》。
此外,尚有奚魯宛 累韋的法文譯本,亞扣比及弗勞瓦魯那的德文譯本。
注釋書有:
《成唯識論》 十卷 唐 玄奘譯
《唯識叁十論直解》 一卷 明 智旭解
《唯識叁十論約意》 一卷 明 明昱著
《唯識叁十論講要》 民國 太虛
《唯識叁頌講記》 民國 方倫
試述本論主旨。
本論有何重要?
試述唯識的修行階位。
何謂叁能變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