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

  《圓覺經》

  

  《圓覺經》,全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又名《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了義經》、《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修多羅了義》、《秘密王叁昧》、《如來決定境界》、《如來藏自性差別》。一卷。唐代佛陀多羅(覺救)譯。師罽賓人,于洛陽白馬寺譯《圓覺了義經》一部,其後行□不詳。

  圓覺,是圓滿的覺性。謂如來所證的理性具足萬德,圓滿周備,靈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自無始已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體而言,稱一心;就因而言,稱如來藏;就果而言,則稱圓覺。與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畢竟同一。而本經即演說此法。如《圓覺經略疏序》載,統衆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稱爲圓覺,其實皆爲一心。背之則爲凡,順之則爲聖;迷之則有生死,悟之則息輪回。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引而爲智,然後爲正智,依而爲因,然後爲正因,其實皆爲一法。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爲凡夫,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爲菩薩,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爲如來。離圓覺無六道,舍圓覺無叁乘,非圓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真法,其實皆爲一道。

  本經是透過文殊師利、普賢、普眼、金剛藏、彌勒、清淨慧、威德自在、辯音、淨諸業障、普覺、圓覺、賢善首等十二位菩薩,與佛陀的問答,而宣說大圓覺的妙理,並爲不同根機衆生開示各種修行方法,使衆生能隨順悟入圓覺。全文分爲十二章,自文殊章起,至圓覺章,共十一大段,每段先長行,後重頌;最後賢善首菩薩章是屬流通分。內容結構嚴謹,譬喻精彩,南宋後流通甚廣。茲就各章略述如次:

  一、文殊師利菩薩章

  本經的根本在前叁章,而此章又是根本中的根本。因爲本經名頓教大乘,所以當機受益,非智者莫屬。而文殊師利菩薩,依華嚴,表根本智,爲本經的發起人,這是用來說明佛智境界。因此,本章主要在說明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是大乘菩薩發心的標准;及菩薩于大乘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皆自無上法王的大陀羅尼門──圓覺流出。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然此無明,非實有體,如衆空花,滅于虛空,以無生處故,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因此說名輪轉生死。

  □有無俱遣,名爲淨覺(即圓照清淨覺相)隨順。

  □觀淨覺相如虛空,體常不動,于如來藏中無起無滅,無知見,如法界性,究竟圓滿,普遍十方,是名因地法行。

  二、普賢菩薩章

  本經主要著重在行,前章說明如來因地的圓覺清淨境界,自此以下十章,則闡述欲知證此境界的方法。

  謂一切衆生種種幻化,都是從如來圓覺妙心建立。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知幻即離,不用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須別立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乃能永離諸幻,而證真覺。

  叁、普眼章

  前章佛陀所說菩薩修行如幻叁昧,即是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不作方便漸次,這對上根的人而言,固然是可以頓悟,但在初心,若無正方便及正思維,聞此叁昧,其心轉生迷悶,則不能悟入圓覺。因此,本章于無方便中,權宜爲說修行漸次,乃至種種方便。即:

  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止)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晏坐靜室。觀身心皆如幻化,如是漸次修行,一切悉皆清淨,平等不動,遍滿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花,叁世悉平等,畢竟無去來。

  四、金剛藏菩薩章

  本章主要在窮盡衆生本來是佛的疑念,因此藉金剛藏代設叁難,說明衆生本來成佛,真如淨覺,衆生本具,非待外求,使諸菩薩與末世初心依之修學,生決定信心,永斷疑悔。

  五、彌勒菩薩章

  主要在除斷衆生輪回根本,令心悟實相,具無生忍,因此敘說:

  □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由于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亦即愛是輪回根本。若能舍棄諸欲,斷除憎愛,便得成就佛道。

  □一切衆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淺深。此爲《圓覺經》五性說。

   □二種障──

  □理障:又名所知障,障礙正知見。這是法執。

  □事障:續諸生死。這是我執。

   □五性──

  □凡夫性:若此二障未得斷除,名未成佛。

  □二乘性:若諸衆生永舍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菩薩種性: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不定種性:一切衆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脩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脩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外道種性:若諸衆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爲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衆生咎。

  □菩薩利生的方便雖多,唯以大悲爲首,大願持之,同事攝之。

  六、清淨慧菩薩章

  謂圓覺自性本來平等,凡聖無二,菩薩、衆生亦無取證次第,今因衆生迷倒,幻化未能滅除,妄功用中,便顯差別。

  □四種差別隨順覺性

  □凡夫隨順覺性:若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爲自障礙,故于圓覺而不自在。此爲信位。

  □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一切菩薩見解爲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爲礙而不自在。此爲賢位。

  □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同如標月之指。此爲證位。

  □如來隨順覺性: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爲果位。

  □頓根無層次的隨順

  謂最上根人,根性猛利,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也就是遇境逢緣,隨處了當,不增生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此圓頓根機衆生能聞此法門而起信生解,受以自修,持以教人,不生驚畏,名爲隨順覺性。

  七、威德自在章

  說明叁種修行法門:

  □奢摩他: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爲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修此取靜爲行的方便,名奢摩他。

  □叁摩□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修此如幻觀行的方便,名叁摩□提。

  □禅那: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了知身心皆爲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爲浮想。修此定慧平均觀行的方便,名爲禅那。

  此叁種法門,可名爲叁止,或名爲叁觀,隨順修習皆可直證圓覺,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因此,菩薩所修種種方便,或同或異,也都不出此叁法門。

  八、辯音菩薩章

  別說二十五種清淨定輪,即依于前章叁種法門而示單複修習方式。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叁摩□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奢摩他,後修叁摩□提。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複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叁摩□提,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叁摩□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後度衆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叁摩□提及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叁摩□提,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境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叁摩□提。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提,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

《《圓覺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楞伽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