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提,齊修奢摩他、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于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叁摩□提、奢摩他,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于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叁摩□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于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叁摩□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于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叁摩□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于作用,清淨境界,歸于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叁摩□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于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叁摩□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叁摩□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叁摩□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于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爲圓修叁種自性清淨隨順。
上述所明二十五種定輪,皆是圓覺門的修習方式。此依輪修習的方法,名爲菩薩二十五輪。
九、淨諸業障菩薩章
謂衆生從無始來,因妄想執有四相,即我相、人相、衆生相及壽命相,所以雖有種種修行方便,仍是迷悶不能入于清淨覺。此章在闡明修行過程中的禅病,即自心病。
十、普覺菩薩章
明示修行當求之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如何發心。茲分述如下:
□當求之人:修大乘者,以發大心爲正因,以求善知識爲正緣,所以大心將發,必求善知識指導正確修行路。此等衆生所當求的善知識,是要一切正知見的人。也就是“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的善知識。
□依何等法:謂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下列四種病,方可依之。
□作病: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
□任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
□止病: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
□滅病: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
離此四病,則知此善知識所證妙法是爲清淨可依之法,作此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行何等行: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承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欲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
□除去何病:謂無始以來,自他憎愛一切的種子即是諸病。如果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也是同樣的。因此,如果以平等的心觀法,則生死、涅槃無殊。
□如何發心:欲求圓覺者,應當發如是心:盡于虛空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于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此發心以策修行,則不墮邪見。
十一、圓覺菩薩章
廣說入淨覺的種種方便。
□安居修圓覺行的方法
□若在伽藍中,因爲有安處徒衆等衆人緣上之事,不能專心修習,即可隨分思察,如《普眼章》所說;若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此是說明結戒壇、立期限修圓覺行。
□若佛現在,當正思維;若佛滅,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安住之日。懸諸旛華,經叁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常。過叁七日,一向攝念。此是說明入壇最初叁七日禮佛忏悔之事;過此以後,即可一直修習叁種法門。
□若經夏首,叁月安居,當爲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衆。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爲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叁月安居,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衆。
□修習叁種淨觀的初首方便
□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複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叁摩□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叁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禅那:先取數門(數息法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十二、賢善首菩薩章
此最末一章是本經的流通分,說明此經教功德名字。本經義無不盡,理無不融,若能深解此經,則大小乘十二部經教得以貫通,喻如清淨眼目,明見一切,也就是所謂“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本經以佛果的境界爲經義的根據;約教則爲頓教,約乘則爲大乘,是以正被之對象在頓根菩薩,旁亦攝漸修一切衆生,同入于如來圓覺性海;注重在行,不重知解。
本經主要說明大乘圓頓妙理及如何觀行實踐的方法,自古以來即深受修行者所重視。唐代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禅師因聞《圓覺》,感悟流涕,其後大弘圓頓之教,爲作經疏、道場修證儀等,流傳于世。今收錄于《高麗藏》第十叁冊、《碛砂藏》第十二冊、《龍藏》第四十叁冊、《卍正藏》第二十冊、《大正藏》第十七冊。
由于本經流傳頗廣,曆代均有注疏,舉其要者如下:
□圓覺經大疏 十二卷 唐.宗密述
□圓覺經大疏義鈔 二十六卷 唐.宗密撰
□圓覺經略疏 四卷 唐.宗密述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十八卷 唐.宗密述
□圓覺經禦注 二卷 宋.孝宗帝注
□圓覺經直解 二卷 明.德清解
□圓覺經略釋 民國.太虛
□試述本經主旨。
□何謂五性說?
□說明四種差別隨順覺性。
□說明修行大乘者應求何善知識、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及如何發心。
□試列舉譬喻二十則。
《《圓覺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