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又稱《觀音經普門品》、《觀世音經》、《觀音經》、《普門品經》、《普門品》。全一卷。爲《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別行。姚秦鸠摩羅什(344-413,一說350-409)譯。師東晉龜茲國(新疆疏勒)人。我國四大譯經家之一。自幼聰敏,七歲從母入道,遊學天竺,遍參名宿,博聞強記,譽滿五天竺。後歸故國,王奉爲師。前秦苻堅聞其德,派遣骁騎將軍呂光率兵迎師。途中,呂光聞苻堅敗殁,遂于河西自立爲王,羅什乃羁留涼州十六、七年。直至後秦姚興攻破呂氏,羅什始得東至長安,時爲東晉隆安五年(401)。姚興禮爲國師,居于逍遙園,與僧叡、僧肇等從事譯經工作。
自後秦弘始五年(403)四月始,羅什先後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般若經》、《法華經》、《大智度論》、《阿彌陀經》、《維摩經》、《十誦律》等經論,有系統地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自佛教傳入,漢譯佛經日多,但所譯多滯文格義,不與原本相應,羅什通達多種外國語言,所譯經論內容卓拔,文體簡潔曉暢,流通極廣。羅什一生致力弘通的法門,當爲般若系的大乘經典,與龍樹、提婆系之中觀部論書的翻譯。所譯的經典,對我國佛教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道生傳于南方,經僧朗、僧诠、法朗,至隋吉藏而集叁論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論》,而成四論學派。此外,所譯的《法華經》,肇啓天臺宗的端緒;《成實論》爲成實學派的根本要典;《阿彌陀經》及《十住毘婆沙論》爲淨土宗所依的經論;《彌勒成佛經》促成了彌勒信仰的發達;《坐禅叁昧經》的譯出,帶動了“菩薩禅”的流行;《梵網經》一出,中土依之而傳大乘戒;《十誦律》則提供了研究律學的重要資料。
“觀世音菩薩”,又作光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自在菩薩、觀世音自在菩薩、現音聲菩薩、窺音菩薩。略稱觀音菩薩,別稱救世菩薩、蓮華手菩薩、圓通大士,是以慈悲救濟衆生爲本願的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爲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脅侍,世稱西方叁聖。凡遇難衆生誦念其名號,菩薩實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故稱觀世音菩薩。又因菩薩于理事無礙的境界,觀達自在,故稱觀自在菩薩。“普”,是說觀音的衆德普具;“門”,是說受觀世音菩薩慈悲救濟的衆生有種種不同的類門。因此,所謂普門,是說衆生的機類雖有千差萬別,而觀世音菩薩則能普應群機,無不示現。
《普門品》是二十八品的《妙法蓮華經》中的第二十五品,內容詳說此菩薩于娑婆世界教化利益衆生的事,謂受苦衆生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實時觀其音聲,令得解脫;若有所求,亦皆令得;又能示現佛身、比丘身、優婆塞身、天身、夜叉身等,而攝化衆生。全文由長行與偈頌組成,宣說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的妙用,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此品的要旨,完全包含在長行中,重頌則是長行的覆述,今略述如次:
得名由來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實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此段文是佛陀的總答,是本品的大綱。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和誓願,衆生稱念的方法和得益,完全包含在這段經文中。而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來由,也就是從這段經文來的。
稱名利益
謂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身心得以遠離根本的苦惱、無明、惡業,免除一切的災難,獲得無邊的利益。此稱念的利益又可分爲冥益與顯益二種。
1一、冥益
2七難解脫
火難解脫: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水難解脫:若爲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火、水不限定就是有形可見的火、水,如瞋恚之火,愛欲之水,都是能使我們滅諸善根,沈淪苦海的厄難。
風難解脫:若有百千萬億衆生,爲求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此難又名羅剎難。大海,是指佛法的大海;金、銀等是有形的寶石,無形寶石是指七聖財,即:信財、進財、戒財、聞財、舍財、慧財、慚財。
黑風,就是無明煩惱的迷風,或是一切魔障的惡風。船舫,是比喻人的身體。
唐朝于問紫玉和尚:“如何是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
和尚說:“你這傭工,問這種事做什麼!”于公一聽,頓時勃然大怒。
和尚指著于公說:“這個就是漂墮羅剎鬼國。”
所以,當無明煩惱的迷風,在心中掀起貪瞋癡叁毒的波浪時,這就是惡鬼羅剎的心。假如在這時候能生起“南無觀世音菩薩”與“平等大慈”的心念,那無明煩惱的狂風,叁毒的波浪,就能停息、平靜,而得解脫這個苦難。
刀難解脫:若複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有人面臨傷害或殺害時,能夠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刀杖就會一段一段的折壞,既不能打,也不能殺。刀杖,不僅是指有形的刀杖,也是指害人的驕慢瞋恚之心。如果他人以這種心來壓迫我們,我們卻以慈悲心去對待他,那麼他的刀杖自然有如斷壞般,不能發生作用了。
鬼難解脫:若叁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複加害?
從害世毒人的意義上看,我們這世界上充滿了夜叉和羅剎。這夜叉和羅剎就是指一切的誘惑,如女色、金錢、權力、名位等。只要我們把一念安住在平等的慈悲上,一心稱念觀音名號,惡鬼不但不能以惡眼視之,那裏還能再加毒害呢?
囚難解脫:設複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不論有罪或無罪被縛,由于稱念觀音聖號的力量,杻械枷鎖自能斷壞。從理上來說,名譽的杻,利益的械,恩愛的枷,我執的鎖,都在束縛著我們。如果我們心中住有觀世音菩薩,以一視平等的心,就會知道名利等本來是因緣和合的假名,生死本來是變化的現象。如果我們爲這種智能之光所照,則系縛自然解脫,自然能夠得到自由自在,沒有人能系縛我們。
賊難解脫:若叁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赍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于衆生,汝等若稱名者,于此怨賊當得解脫。衆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空也禅師有一次出外弘法,經過一條山路,突然竄出很多土匪,拿著刀劍向他索取“買路錢”。空也禅師看了以後,不覺掉下眼淚,土匪一看空也禅師落淚,哈哈大笑說道:“這麼一個膽小的出家人。”
空也禅師說道:“你們不要以爲我流淚是怕你們,生死我早就置之度外了。我只是想到你們這些年輕力壯的人,有力氣而不爲社會工作,爲人服務,卻每天在此打家劫舍,我想到你們所犯的罪過,固然爲國家的法律、社會的道德所不容,將來還要墮入地獄去受叁塗之苦,因此爲你們著急而流淚的啊!”
強盜們聽了,終于拋棄貪欲瞋恨的心,而皈依在空也禅師的座下。
這是慈悲的感化,本段經文就是表示這種意思。
怨賊,比喻煩惱。商主,就是第八識的心王──阿賴耶識,也就是一切心的主體。前七識從阿賴耶生,隨從心王,爲心王所有的,叫做心所;諸商人,就是指這心所法的作用。
這個心,持有可成佛的寶,也持有墮于迷惑的賊。其中若有一人,任它環境是多麼險惡,一點也不駭怕,不管煩惱怨賊是如何的多,只要自己體得觀音平等大悲的心,以無我討伐我執,以慈悲擯棄貪欲,以勇猛降伏瞋恚,以智能照破愚癡,則煩惱的怨賊就會遠逃,險峻的山路也能安全的走過。
2叁毒難解脫
叁毒就是貪欲、瞋恚、愚癡,是從內部所生。
貪欲解脫:若有衆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叁毒都是毒害我們身心的煩惱,而貪欲中最甚的,莫過于淫欲。魏文帝《遏欲文》說:“首惡莫如色欲,易犯多是邪淫。”“拔山蓋世之雄,坐此而亡國喪身;繡口錦心之士,以之而敗節墮名。始爲一念之差,遂致畢生莫贖。”《四十二章經》說:“老者以爲母,長者以爲姊,少者爲妹幼者子,敬之以禮。”
所以“若有衆生多于淫欲”的心生起,常念觀世音菩薩,就不會忘記觀世音菩薩的智能、慈悲、勇猛的心,而對上不失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敬意;對下常存一切衆生是我子我女的觀念,則一切淫欲之念,必然能夠滅卻。
瞋恚解脫: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
《佛遺教經》說:“劫功德賊,無過瞋恚。”《法句經》說:“恚能自製,如止奔車,是爲善禦,棄冥入明。”瞋,是有對象的,是向人沖動生起的一種惡性情感。瞋恚的根本是由我執而起,因此,在發怒時如果能有自他平等的觀念,將心安住于慈忍,不起憎惡,瞋恚也就消失了。
愚癡解脫: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愚癡是沒有智能,它能把智能的光明蓋覆,變成無明。經中說愚癡能增長叁毒,也是一切凡夫的生死根本,是八萬四千煩惱的根源。如果能用觀世音菩薩的智能來觀照,去除迷惑,愚癡自然就會消除。
從外境而生的七難是小難,從內心生起的叁毒才是大難。把這個大難的淫欲轉爲慈悲,瞋恚轉爲勇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