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集經》

  《法句集經》

  

  《法句經》,又稱《法句集經》、《法句集》、《法句錄》、《昙□經》、《昙□偈》。屬巴利語系。二卷。印度法救撰集,叁國時代吳維只難等譯。維只難,天竺人,生卒年不詳。深究叁藏,尤其精通《四阿含》。吳黃武叁年( 224)與竺炎律同來武昌,譯出《法句經》二卷、《阿差末菩薩經》四卷。

  “法句”,意指“真理的語言”。《法句經》是摘錄諸經中,佛陀隨緣應機,爲僧俗弟子所說的法語編集而成。因爲易于記誦流傳,長久以來,一直被南傳佛教國家視爲佛法的精髓,智慧的寶庫,是修學佛道的入門書。

  本經原本有一千頌、九百頌、七百頌、五百頌等數種,維只難所譯屬五百頌,共計二十六品,後又增加十叁品,合爲叁十九品七五二頌(現行本今計有七五八頌)。

  略述各品大意如下:

  □《無常品》:說明諸行無常,唯道是真。

  □《教學品》:了知自己愚闇,佛道爲明,所以應當多聞持戒,受持正法。

  □《多聞品》:說明修習佛法,貴在多聞薰習。

  □《笃信品》:說明佛法“唯信能入,唯智能度”,所以誠信是得道的根本。

  □《戒慎品》:說明持戒的功德利益。

  □《惟念品》:說明應當常修安般,常念佛、法、僧、戒、施等。

  □《慈仁品》:說明大人(菩薩)應以慈悲仁德利益衆生,並行慈仁的功德。

  □《言語品》:戒口發惡言,有所發言,當用道理。

  □《雙要品》:以善惡二法說明造作善惡二業的果報。

  □《放逸品》:說明當修戒、慧、念、定,離放逸。

  □《心意品》:說明心意常隨欲而行,應當以慧自護。

  □《華香品》:以華爲喻,使行者了知世間無常,當離貪著,持戒清淨。

  □《愚闇品》:廣示愚闇無知者的相狀、惡報及出離之要。

  □《明哲品》:說明有智行者修福進道諸相及其優點。

  □《羅漢品》:說明羅漢的特性。

  □《述千品》:述說學者誦經千句,不如能解了一句經義。

  □《惡行品》:說明惡業的果報。

  □《刀杖品》:教人行慈,勿以刀杖加害衆生。

  □《老耗品》:說明人生無常,必經老苦,當求智慧,遠離垢染。

  □《愛身品》:說明愛身者應當調身入慧,以道治身。

  □《世俗品》:述說世間如夢幻,當舍棄世間福樂,精勤學道。

  □《述佛品》:敘述佛陀的威德及利益衆生的慈悲。

  □《安甯品》:述說身是衆苦的根本,勿以小樂、小辯、小慧爲樂,應當去惡就善,求寂滅的安甯。

  □《好喜品》:說明舍棄愛喜貪欲,則無憂患。

  □《忿怒品》:說明忿怒瞋恚的禍害,應當以忍辱、寬宏、慈柔來守護。

  □《塵垢品》:說明行者應當去除愚癡等塵垢,行清淨行。

  □《奉持品》:說明佛法重在實踐,不在言說。

  □《道行品》:說明行四聖谛、八正道是解脫的妙方。

  □《廣衍品》:說明善惡都是積小致大,應當精進修道。

  □《地獄品》:說明入地獄的因緣。

  □《象喻品》:以象爲喻,教人正身行道。

  □《愛欲品》:說明愛欲的種種苦患。

  □《利養品》:說明貪圖利養的禍害。

  □《沙門品》:說明沙門應當攝身意而得泥洹。

  □《梵志品》:說明梵志的含義及條件。

  □《泥洹品》:敘述泥洹的利益。

  □《生死品》:說明生死輪回的原因。

  □《道利品》:說明行道而得福報等利益。

  □《吉祥品》:說明去惡從善,信樂正法,終獲吉祥。

  以上是《法句經》叁十九品的大意介紹。在簡潔的詩偈當中,既有出世的精神,也不偏廢現世的福樂,是四衆弟子修學佛法的指南。

  《法句經》對現實人生體驗深刻,充滿敏銳的洞察力,因此,各國的學者紛紛翻譯流傳。例如:西元一八五五年,丹麥學者悟貝爾(V Fausboll)出版巴利原文,並附拉丁譯本,是佛教弘傳西洋之始,其後更譯有英、法、德諸國語文流傳。又有洛克希羅(W Rockhill)英譯西藏文優陀那品,德國佛教學者貝克(Herman Beckh)刊行西藏原文,英國佛教學者比爾(S Beal)英譯《法句譬喻經》。日本則于大正四年(1915)由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印度哲學研究室刊行巴利文、漢文對照《法句經》。此外,近代尚有二種譯自南傳《法句經》的白話漢譯本,即:□了參法師所譯的《法句經》,□淨海法師所譯的《真理的語言》。

  《法句經》現存的異本有四:即巴利本法句經、梵本優陀那品、西藏譯本、宋代天息災譯之《法集要頌經》四卷。

  漢譯本今收錄于《碛砂藏》第二十八冊、《龍藏》第一0七冊、《卍正藏》第五十冊、《大正藏》第四冊。

  □試舉譬喻說明多聞的重要。

  □持戒有何功德利益?

  □試述生死輪回的原因。

  □如何獲得吉祥?

  □試舉例說明忿怒瞋恚的害處。

  □試舉例說明愛欲的苦患。

  □人生無常給予我們什麼啓示?

  □行道對我們有什麼利益?

  □試述佛陀的威德及利益衆生的慈悲。

  □說明惡業的果報爲何?

  

  

✿ 继续阅读 ▪ 《賢愚因緣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