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又稱《六度無極經》、《六度無極集》、《六度集》、《度無極經》、《雜無極經》。叁國時代康居國沙門康僧會(

  -280)譯。師爲精通經律論叁藏之譯經僧。原是康居國(今新疆北部)人,世居印度,以其父經商而移居交趾(越南北部)。十余歲喪親、出家。叁國吳赤烏十年( 247)至建業,後吳主孫權感其威神,皈依于師,並爲之建立建初寺,傳道譯經,其地稱佛陀裏,建業地方佛教因此得興,這是佛教傳入我國南方的開始。師于晉太康元年示寂,世壽不詳。號爲超化禅師。所翻譯經有《吳品經》五卷、《雜譬喻經》二卷、《六度集經》九卷(今存八卷),並注釋《安般守意》、《法鏡》、《道樹》等經。

  本經內容主要是以佛陀、彌勒菩薩過去世行菩薩道時的本生譚事迹,配合大乘佛教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而成,故稱爲六度集經。又本經的特色是在闡揚大乘佛教的菩薩行。

  全文共分八卷六章:

  第一、布施度無極章(卷一-卷叁)

  □記載佛陀于王舍國鹞山中,爲五百羅漢和一千菩薩講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爲“難逮高行,疾得成佛”的無上法門。

  □說明:

  □菩薩布施的動機在于“哀念衆生處世憂苦”、“欲求佛擢濟衆生,令得泥洹,不複生死”,所以菩薩一心爲拯濟衆生,慈惠度無極行布施。

   □布施的對象是無限的,一切含識有情無不是行施的對象,如:貧病孤苦無依者、孑然一身的雲遊沙門,以及地上空中的飛禽走獸等。也就是行菩薩道者須“跨天踰地,潤弘河海,布施衆生”。

   □布施的內容不離日常生活的物質資具,如:衣、被、醫藥、財寶等等,皆令“饑者食之,渴者飲之,寒衣熱涼,疾濟以藥”。同時施舍時,不惜身命,至無數劫無有悔恨。

   □布施的態度是“無求不與,索即惠之”,也就是布施濟衆須常懷“布施貧乏,若親育子”,愍而不怨,乃至殺身舍命,肝腦塗地亦在所不惜的精神。大家熟知的佛陀本生事迹,如割肉喂鷹、舍身飼虎、投海喂魚等,都是菩薩危己濟衆的利他精神。

   □布施的功德有來世生天之樂,也有現世五福,即:長壽、顔華日更好色、德勳八方上下、無病氣力日增、四境安隱,心常歡喜。此外,“累劫仁惠,拯濟衆生”的菩薩行,更是成佛所必須實踐的。

  □列舉菩薩、薩波達王、貧人、幹夷王、國王、仙歎理家、普施商王、長壽王及《波耶王經》、《波羅□國王經》、《薩和檀王經》、《須大拏經》、和默王本生、《四姓經》、維藍梵志、鹿王、鹄鳥、孔雀王、兔子、理家、沙門等二十六則本生因緣,說明布施波羅蜜。

  □本章的主旨在說明布施波羅蜜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實踐。即“慈心向彼,悲心追愍,喜彼成度,護濟衆生:::不懼乏無也。”如果違反此四無量心而行布施,縱使“後得其福”,也是“福中之薄”;“官位七寶”,也“得不足榮”。

  第二、戒度無極章(卷四)

  □說明:

  □戒波羅蜜的意義,即:敬信叁寶,奉持五戒十善,過合理自律的生活,修無欲清淨的梵行;不做“狂愚凶虐,好殘生命,貪余盜竊,婬□穢濁,兩舌惡罵,妄言绮語,嫉恚癡心;違親戮聖,謗佛亂賢,取宗廟物,懷凶逆,毀叁寶”的惡行。

   □持戒應有的態度,是盡形壽奉行佛戒,無有毀犯。面臨清淨戒行與性命存活攸關之際,菩薩的智慧抉擇是“甯脫眼而死,不犯淫而生”,“甯殒軀命,不去仁道”,以舍生來保全戒法的清淨。

   □奉行五戒十善的功德,是得生人天,不墮惡趣。

  □列舉清信士、象王、鹦鹉王、法施太子、國王、凡夫、貧商人、貧道士、童子、兄猕猴、長者,及《太子墓魄經》、《彌蘭經》、《頂生聖王經》、《普明王經》等十五則本生因緣,說明持戒波羅蜜。

  第叁、忍辱度無極章(卷五)

  □說明:

  □菩薩忍辱的動機,是不忍見衆生“以癡自壅,貢高自大”、“貪嫉處內,瞋恚處外”、“長處盲冥”,積苦無量,于是發願世世懷忍行慈,濟護群冥,助其免咎,獲得身心俱淨的喜悅。

   □忍辱的態度,衆生愚昧,時時叁毒焚身,常常不知不覺作出害人害己的事情。面對這般難調難伏的無明衆生,菩薩依然不違悲心願力,不輕言棄舍任何一位衆生,“甯就湯火之酷,葅醢之患,終不恚毒加于衆生”,乃至“衆生加己罵詈捶杖,奪其財寶、妻子、國土,危身害命,菩薩辄以諸佛忍力之福,迮滅毒恚,慈悲愍之,追而濟護,若其免咎,爲之歡喜。”

   □忍辱的功德,“夫忍不可忍者,萬福之原”,是菩薩以“若無有愛育衆生猶護身瘡”及“截手足仍無以汙心,猶慈母哀其赤子”的悲心弘願,造就而成的忍辱功德。凡人在世,所以“有亡國破家危身滅族”的遭遇,死後“有展轉五道,太山燒煮,餓鬼畜生,積苦無量”的苦患,這都是由于不能懷忍行慈。因此能行忍懷慈的人,生時則可免受刀山劍樹之難,死後可脫離叁惡道之苦,乃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如第四十八則說:“忍不可忍者,是乃爲佛正真之大戒。”又說:“貪欲爲狂夫,靡有仁義心,嫉妒欲害聖,唯默忍爲安。非法不軌者,內無恻隱心,悭惡害布施,唯默忍爲安。放逸無戒人,酷害懷賊心,不承順道德,唯默忍爲安。背恩無反複,虛飾行谄僞,是爲愚癡極,唯默忍爲安。”這是日常生活中,人際關系和諧的不二法門。

  □列舉菩薩、睒道士、羼提和梵志、童子、國王、獺猴、龍、難王、盤達龍王及《雀王經》、《之裸國經》、《六年守饑畢罪經》、《釋家畢罪經》等十叁則本生因緣,說明忍辱波羅蜜。

  第四、精進度無極章(卷六)

  □說明:

  □精進的意義,是指努力收攝身口意叁業,使其向善不犯過。也就是著力于六根的收攝,使“其目髣□,恒□諸佛靈像變化立己前矣;厥耳聽聲,恒聞正真垂誨德音;鼻爲道香;口爲道言;手供道事;足蹈道堂,不替斯志呼吸之間矣”。

   □精進的動機,菩薩累劫精進不休,行住坐臥之際無不以道爲念,志恒存無常、苦、空、無我之想,坐則思惟,遊則教化,一意崇尚無欲之行,旨在“憂愍衆生,長夜沸海,洄流輪轉,毒加無救”,于是發願療治衆生億載病苦,化其愚冥,令其能真正奉行六度,不再受囿于無涯的沈淪苦痛。

  □列舉凡人、猕猴王、鹿王、修凡鹿王、驅耶馬王、魚王、龜王、鹦鹉王、鴿王及《蜜蜂王經》、《佛以叁事笑經》、《小兒聞法即解經》、《殺身濟賈經》、童子本生、《調達教人爲惡經》、《殺龍濟一國經》、《彌勒爲女人身經》、《女人求願經》、《然燈授決經》等十九則本生因緣,說明精進波羅蜜。

  第五、禅度無極章(卷七)

  □說明:

  □禅定的意義是“端其心,壹其意,合會衆善,內著心中,意諸穢惡,以善消之”。簡單的說,就是專一心境,使冥退明存,道志強盛,令明善之心得以昭然。

  □禅定的內容,如第七十五則所載:

  □初禅:十惡退,五善進。

  □二禅:不計不念,製心內觀,善行在內,不複由耳目鼻口出入,善惡二行不複相幹,心處在內,唯有歡喜。

  □叁禅:除去歡喜,心尚清淨,怕然寂寞。

  □四禅:喜心去,得寂定。

  又“一禅,耳爲聲亂;二禅,心爲念亂;叁禅,心歡喜亂;四禅,心爲喘息亂。一禅耳聲止,進至二禅;二禅念滅,進至叁禅;叁禅歡喜滅,進至四禅;四禅喘息滅,得空定。”

   □習禅的方法,于初禅進二禅,二禅進叁禅,叁禅進四禅之際,須有叁行,即:勤仂、數念、思惟。此外,在第七十六則中,也記載有能令行者內淨,一心得禅的種種方法。如:或見老病死相,或觀屍腫脹爛臭,或聞地獄湯火之毒及餓鬼饑馑積年之勞,或睹畜生屠剝割截之苦,或思十六事,或觀身不淨等法等。

   □舉比丘、菩薩、太子、佛之得禅、常悲菩薩、那賴梵志等八則本生因緣,說明禅波羅蜜。

  第六、明度無極章(卷八)

  敘述須羅太子本生、《遮羅國王經》、《菩薩以明離鬼妻經》、《儒童授決經》、《阿離念彌經》、《鏡面王經》、《梵摩皇經》等九緣。由于六度相攝,因此本卷可說是善巧運用前五度,明示菩薩行者累載憂念衆生,以四等弘慈,明施六度無極以拯濟群倫。

  《六度集經》記載的本生故事,篇篇生動感人,足以作爲學佛修道者的軌範,同時也是人間佛教的最佳诠釋。

  《六度集經》中的故事富有教育意義,今摘錄數則,略述如下:

   !一.薩波達王本生

  過去有一位國王,名薩波達,以仁心治國,慈愍衆生,發願以內外財布施。帝釋天見國王慈惠,德被十方,天神鬼龍都說:“國王戒具行高,慈惠福隆,命盡之後,將生爲天帝。”帝釋害怕自己的帝位被奪,于是計劃前往試探。

  于是,帝釋教邊王化作鴿子,自己化身作鷹,一路追逐鴿子。鴿子疾飛至國王腳下,佯裝恐怖,哀求救命。不久,老鷹也飛到國王身前,請國王把鴿子還給它。國王心存慈仁,爲救助一切衆生,于是自割身肉,以代鴿肉。帝釋深受感動,回複本形,命天醫以神藥爲王敷身,很快地,身肉愈合,帝釋也歡喜地繞佛叁匝而去。(卷一.布施度無極章)

  故事中的薩波達王,即是佛陀的本生。

   !二.清信士本生

  有一清信士, 所處國境,國王以仁心教化臣民,勸導臣民認知叁寶,凡是持戒奉齋的人,可以免除稅賦勞役,百姓們見國王崇尚賢人,大多僞善而暗中行邪。 一天,國王以佛戒觀察臣民節操, 發現有人外善內穢,違反佛陀清化,于是以權巧方便下令:凡是信奉佛道的人,一律腰斬于街市。 于是僞善的臣民紛紛放棄信仰,只有此清信士不懼王令,甯可舍身也不願改變對叁寶的信仰。

  國王從使者處知道清信士確實是一個奉佛的佛弟子, 于是迎接他到朝廷,拜爲國相。(卷四.戒度無極章)

  故事中的清信士是佛陀的本生,而當時的國王即是彌勒。

  有人爲了愛情改變信仰, 有人在槍炮威脅下改變信仰,而菩薩在生命與信仰抉擇時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信仰,真不愧爲正信佛子的典範。

   !叁.之裸國經

  過去,有兄弟二人到裸人國經商,弟弟說:“福報豐厚的人,衣食自然;福報淺薄的人,衣匮糧缺。我們來到裸人國,可以說是蠻夷之邦,宜應入境隨俗,慈悲柔和,才能不虛此行,達到經商的目的。”

  哥哥聽了,不以爲然的說:“禮教不可缺,我怎麼可以裸形,放棄我的禮教呢!”

  弟弟勸哥哥:“佛法教化講究俯順時宜,善巧方便,猶如黃金爲本,卻可做成種種耳環、戒指等,仍不失黃金的本性。”哥哥聽了,只好請弟弟先到裸人國了解情況,再作打算。

  弟弟到了裸人國,一切依該國的民情風俗行事,每到節慶,就與當地人同歡,以白土繪身,獸骨環頸,男女攜手,逍遙歌舞,上自國王,下至百姓,莫不歡迎禮敬。國王更以高價購買他所販賣的商品。

  哥哥聽到弟弟獲利豐厚,因此,滿載著貨物,浩浩蕩蕩地來到裸人國。由于哥哥堅持禮儀,作法嚴苛,指責裸人國這裏不對,那裏不好,與民心相違背,不但國王生氣,連百姓都討厭他,當地土人甚至打傷他,還趕他出國,落得財空人傷。後來,經弟弟求情,才免于一場災難。二人辭別裸人國,萬頭鑽動夾道歡送弟弟,而辱罵哥哥的聲音也不絕于耳。因此,哥哥發願生生世世與弟弟誓不兩立。(卷五.忍辱度無極章)

  故事中的弟弟就是佛陀的本生,而不知變通的哥哥就是調達。

  這則故事說明佛法的弘揚需要因地製宜,觀機逗教,才不至于泥古不化,反而失去了傳播佛法的先機。

   !四.九色鹿王本生

  從前,有一鹿王,名叫修凡,身上皮毛有九種顔色,世上罕見。一天,正在江邊嬉戲的九色鹿,聽江裏有人溺水求救,立刻泅水到江裏,把那人救上岸來。那人禮謝了九色鹿的救命之恩,更說願意終身作奴仆,爲九色鹿供給水草。九色鹿堅決辭謝,只要求他不要說出自己的住處,以免生命危險。那人聽了,誓願不敢忘恩負義,于是告辭九色鹿而去。

  當時,國王名摩因光。一天,皇後夢見鹿王,身毛九色,頭角勝過犀牛,請求國王以九色鹿的皮角做成大衣及耳飾,並以死要脅國王一定要替她找到這頭鹿。國王于是在全國張貼布告:凡是能找到皇後夢中所見到的九色鹿的人,就賞賜黃金千兩。那人爲了貪圖財寶,竟然忘了當初在九色鹿面前立下的誓約,將向國王報告九色鹿的行蹤。

  于是,國王親自帶領大隊兵馬,教那人在前引導,浩浩蕩蕩往江邊圍捕九色鹿。此時,鹿王睡得正熟,渾然不知國王已來,好友烏鴉疾呼:“王來殺你!”鹿王驚醒過來,一看,國王已經彎弓射向自己,就在千鈞一發之際,九色鹿疾奔至國王面前,道出日前在江裏救渡那人的始末。國王聽了,驚歎:“這是何等慈悲的畜生啊!即使喪命濟物也不以爲艱難!”于是下令全國百姓,從此以後不准殺害九色鹿。王後聞而心碎,死入太山(地獄)。(卷六.精進度無極章)

  故事中的九色鹿,是佛陀的本生,掉在水裏被救的人是提婆達多,報信的烏鴉是阿難,國王是舍利弗,而皇後正是提婆達多的妻子。

  《六度集經》不但爲我國保留了大批優美的本生事迹與佛傳故事,同時也成爲文學藝術的創作題材。自古即有各種雕刻繪畫之變相,如敦煌石窟中存有的本生故事變相圖,多采自本經。本經也是研究佛教初傳中國的宗教與社會思想之重要資料。

  本經收錄于《高麗藏》第十一冊、《碛砂藏》第十一冊、《龍藏》第叁十二冊、《卍正藏》第十五冊、《大正藏》第叁冊。其同本異譯的單經有:

  長壽王經    一卷   失譯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  六卷   宋.施護等譯

  佛說太子慕魄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

  佛說太子墓魄經  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

  太子須大拏經    一卷   西秦.聖堅譯

  佛說菩薩睒子經  一卷   安公錄中阙譯,今附西晉錄

  佛說睒子經  一卷   西晉.聖堅譯

  佛說大意經  一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佛說九色鹿經    一卷   吳.支謙譯

  佛說九色鹿經    一卷.別本  吳.支謙譯

  □試舉佛陀本生修行六度的實例各一則。

  □九色鹿王本生對吾人有何啓示?

  □長壽童子的本生對吾人有何啓示?

  

  

《《六度集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百喻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