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喻經》

  《百喻經》

  

  《百喻經》,又稱《百句譬喻經》、《百句譬喻集經》、《百譬經》、《百喻集》。四卷。僧伽斯那撰,求那毘地譯。

  僧伽斯那,又稱僧伽斯、僧伽先。是五世紀印度的大乘法師,爲求那毘地的老師。

  求那毘地(

  -502),中天竺人。南齊譯經僧。幼年出家,師事僧伽斯那。聰慧強記,勤于諷習,所誦大小乘經二十余萬言,兼學外典。齊建元初(479-482)到京師,居止于毘耶離寺,執錫從徒,威儀端肅,王公貴勝疊相供請。初,僧伽斯那于天竺國抄集修多羅藏十二部經中切要的譬喻,撰爲一部,凡有百事,以教授新學。毘地悉皆通誦,兼明義旨,以永明十年(492)秋譯爲齊文,凡有十卷(今爲四卷),稱爲《百句譬喻經》,或《百喻經》。

  本經集錄近百則(九十八則)有關善惡罪福報應的譬喻故事,說明佛教的基本教義,所以稱爲《百喻經》。

  本經所集錄的九十八則譬喻故事,每則末後都載有一段精辟的論述來說明佛教的教義。其中大部分故事是以一般民衆爲教化對象,也有對外道、出家衆、國王等而說者。茲略述各卷內容如下:

  卷一:以愚人食鹽喻、愚人集牛乳喻、以梨打破頭喻、婦詐語稱死喻、渴見水喻、子死欲停置家中喻、認人爲兄喻、山羌偷官庫喻、歎父德行喻、叁重樓喻、婆羅門殺子喻、煮黑石蜜漿喻、說人喜瞋喻、殺商主祀天喻、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灌甘蔗喻、債半錢喻、就樓磨刀喻、乘船失釪喻、人說王卒暴喻、婦女欲更求子喻等二十一則譬喻,說明布施、持戒、因果報應、生天等道理。

  □愚人食鹽喻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爲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複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爲其患。

  譬彼外道聞節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食,或經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餓,無益于道。如彼愚人,以鹽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複爾。

  □叁重樓喻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癡無所知,到余富家,見叁重樓高廣嚴麗,軒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財錢,不減于彼,雲何頃來而不造作如是之樓?”即喚木匠而問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

  木匠答言:“是我所作。”

  即便語言:“今可爲我造樓如彼。”

  是時木匠即便經地壘墼作樓。愚人見其壘墼作舍,猶懷疑惑,不能了知,而問之言:“欲作何等?”

  木匠答言::“作叁重屋。”

  愚人複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爲我作最上屋。”

  木匠答言:“無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雲何得造第叁重屋?”

  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爲我作最上者。”

  時人聞已,便生怪笑,鹹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譬如世尊四輩弟子不能精勤修敬叁寶,懶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叁果,唯求得彼阿羅漢果。”亦爲時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無有異。

  □煮黑石蜜漿喻

  昔有愚人煮黑石蜜,有一富人來至其家,時此愚人便作是念:“我今當取黑石蜜漿與此富人。”即著少水用置火中,即于火上以扇扇之,望得使冷。

  傍人語言:“下不止火,扇之不已,雲何得冷?”爾時衆人悉皆嗤笑。

  其猶外道不滅煩惱熾然之火,少作苦行,臥棘刺上,五熱炙身而望清涼寂靜之道,終無是處,徒爲智者之所怪笑,受苦現在,殃流來劫。

  □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昔有國王,産生一女,喚醫語言:“爲我與藥,立使長大。”

  醫師答言:“我與良藥,能使即大,但今卒無,方須求索,比得藥頃,王要莫看,待與藥已,然後示王。”

  于是即便遠方取藥,經十二年,得藥來還,與女令服,將示于王,王見歡喜,即自念言:“實是良醫,與我女藥,能令卒長。”便□左右賜以珍寶。

  時諸人等笑王無智,不曉籌量生來年月,見其長大,謂是藥力。世人亦爾,詣善知識而啓之言:“我欲求道,願見教授,使我立得善知識。”

  師以方便故,教令坐禅,觀十二緣起,漸積衆德,獲阿羅漢位,踴躍歡喜,而作是言:“快哉大師!速能令我證最妙法。”

  卷二:以入海取沈水喻、賊盜錦繡用裹氀褐喻、種熬胡麻子喻、水火喻、人效王眼□喻、治鞭瘡喻、爲婦貿鼻喻、貧人燒麤褐衣喻、牧羊人喻、雇借瓦師喻、估客偷金喻、斫樹取果喻、送美水喻、寶箧鏡喻、破五通仙眼喻、殺群牛喻、飲木筩水喻、見他人塗舍喻、治禿喻、毘舍闍鬼喻等二十則譬喻,說明修行善法諸功德、出家求道、流轉生死、苦、持戒等道理。

  □斫樹取果喻

  昔有國王,有一好樹,高廣極大,當生勝果,香而甜美。時有一人,來至王所,王語之言:“此之樹上將生美果,汝能食不?”

  即答王言:“此樹高廣,雖欲食之,何由能得?”

  即便斷樹,望得其果。既無所獲,徒自勞苦。後還欲豎,樹已枯死,都無生理。

  世間之人亦複如是,如來法王有持戒樹,能生勝果,心生願樂,欲得果食,應當持戒,修諸功德。不解方便,返毀其禁,如彼伐樹,複欲還活,都不可得,破戒之人亦複如是。

  □送美水喻

  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遠此村去。

  時彼村主語諸人言:“汝等莫去,我當爲汝白王,改五由旬作叁由旬,使汝得近,往來不疲。”即往白王,王爲改之,作叁由旬。衆人聞已,便大歡喜。

  有人語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無有異。”雖聞此言,信王語故,終不肯舍。

  世間之人亦複如是,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心生厭惓,便欲舍離,頓駕生死,不能複進。如來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別說叁,小乘之人聞之歡喜,以爲易行,修善進德,求度生死。後聞人說,無有叁乘,故是一道,以信佛語,終不肯舍,如彼村人亦複如是。

  □殺群牛喻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頭牛,常驅逐水草,隨時餧食。時有一虎,噉食一牛。爾時,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爲?”即便驅至深坑高岸,排著坑底,盡皆殺之。

  凡夫愚人亦複如是,受持如來具足之戒,若犯一戒,不生慚愧,清淨忏悔,便作念言:“我已破一戒,既不具足,何用持爲?”一切都破,無一在者。如彼愚人盡殺群牛,無一在者。

  卷叁:以估客駝死喻、磨大石喻、欲食半餅喻、奴守門喻、偷犛牛喻,貧人能作鴛鴦鳴喻、野幹爲折樹枝所打喻、小兒爭分別毛喻、醫治脊偻喻、五人買婢共使作喻、伎兒作樂喻、師患腳付二弟子喻、蛇頭尾共爭在前喻、願爲王剃須喻、索無物喻、蹋長者口喻、二子分財喻、觀作瓶喻、見水底金影喻、梵天弟子造物因喻、病人食雉肉喻、伎兒著戲羅刹服共相驚怖喻、人謂故屋中有惡鬼喻、五百歡喜丸喻等二十四則譬喻,說明不殺戒、無明、八正道、五蘊皆空等道理。

  □欲食半餅喻

  譬如有人,因其饑故,食七枚煎餅,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飽足,由此半餅,然前六餅唐自捐棄,設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

  世間之人亦複如是,從本以來常無有樂,然其癡倒,橫生樂想。如彼癡人,于半番餅生于飽想。世人無知,以富貴爲樂,夫富貴者,求時甚苦,既獲得已,守護亦苦,後還失之,憂念複苦。于叁時中,都無有樂。猶如衣食,遮故名樂,于辛苦中橫生樂想,諸佛說言:“叁界無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橫生樂想。

  □師患腳付二弟子喻

  譬如一師,有二弟子,其師患腳,遣二弟子,人當一腳,隨時按摩。其二弟子常相憎嫉,一弟子行,其一弟子捉其所當按摩之腳,以石打折。彼既來已,忿其如是,複捉其人所按之腳,尋複打折。

  佛法學徒亦複如是,方等學者非斥小乘,小乘學者複非方等,故使大聖法典二途兼亡。

  □蛇頭尾共爭在前喻

  譬如有蛇尾語頭言:“我應在前。”

  頭語尾言:“我恒在前,何以卒爾?”

  頭果在前,其尾纏樹,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墮火坑,燒爛而死。

  師徒弟子亦複如是,言師耆老,每恒在前,我諸年少應爲導首。如是年少,不閑戒律,多有所犯,因即相牽入于地獄。

  □伎兒著戲羅刹服共相驚怖喻

  昔幹陀衛國有諸伎兒,因時饑儉,逐食他土,經婆羅新山,而此山中素饒惡鬼、食人羅刹。時諸伎兒會宿山中,山中風寒,然火而臥。伎人之中有患寒者,著彼戲衣羅刹之服,向火而坐。

  時行伴中,從睡寤者,卒見火邊有一羅刹,竟不谛觀,舍之而走,遂相驚動,一切伴侶悉皆逃奔。時彼伴中著羅刹衣者亦複尋逐奔馳絕走,諸同行者見其在後,謂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赴溝壑,身體傷破,疲極委頓。乃至天明,方知非鬼。

  一切凡夫亦複如是,處于煩惱,饑儉善法,而欲遠求常、樂、我、淨無上法食,便于五陰之中橫計于我,以我見故,流馳生死,煩惱所逐,不得自在,墜墮叁塗惡趣溝壑。至天明者,喻生死夜盡,智慧明曉,方知五陰無有真我。

  卷四:以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夫婦食餅共爲要喻、共相怨害喻、□其祖先急速食喻、嘗菴婆羅果喻、爲二婦故喪其兩目喻、唵米決口喻、詐言馬死喻、出家凡夫貪利養喻、駝□俱失喻、田夫思王女喻、搆驢乳喻、與兒期早行喻、爲王負機喻、倒灌喻、爲熊所囓喻、比種田喻、猕猴喻、月蝕打狗喻、婦女患眼痛喻、父取兒耳璫喻、劫盜分財喻、猕猴把豆喻、得金鼠狼喻、地得金錢喻、貧兒欲與富等財物喻、小兒得歡喜丸喻、老母捉熊喻、摩尼水窦喻、二鴿喻、詐稱眼盲喻、爲惡賊所劫失疊喻、小兒得大龜喻等叁十叁則譬喻,說明善法果報、淨戒、布施、解脫因緣等道理。

  □夫婦食餅共爲要喻

  昔有…

《《百喻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法句集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