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大義 五、念佛與念菩薩

  五、念佛與念菩薩

  下面我們講菩薩是怎麼成的。菩薩明明知道一切衆生的痛苦,都是果報現前造成的,爲什麼他還去救苦救難呢?因爲他的心中只有原諒衆生一切過,所以他才有心去救渡。(掌聲)

  不過菩薩雖然有慈悲救苦救難的心,但是沒比佛的正覺高等。佛是要求規範人的行爲,給生命改良,防患于未然,讓災難不發生,這是佛高等的覺悟。(掌聲)

  我們衆生喜歡念菩薩名號,因爲我們有苦有難了,菩薩就來救嘛,卻沒有想到佛讓我們不爆發災難功德更加大。現在大家明了佛和菩薩的差別了嗎?你們念菩薩是等于願望自己災難發生了去麻煩菩薩;念佛是願望自己沒有災難爆發,不用去麻煩誰,自己也沒有受到痛苦的果報。如果把佛的慈悲和菩薩的慈悲都弄明白了,那麼大家就懂得念佛的功德更加大。

  我們念佛首先接受佛哪方面呢?接受佛做一個知足常樂每一天的人。(掌聲)我們得到這樣的法了,生命就有希望。如果我們等到災難爆發了再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肯定來幫忙,但是我們還是有受苦的經過啊!我不是反對大家念觀世音菩薩,我念觀世音菩薩也很靈感,我的意思是念佛能讓自己沒有什麼苦報的産生。(掌聲)

  大家明白以後,就對修道有良好的定位了。經常有人問我:“我念什麼經好?”因爲這個道理我說得太多了,所以有時候我不方便,我就說:“你認爲什麼好你就念什麼。”如果有時間的時候,我就說:“你念做人的經很好。”有些人問:“我修什麼法好啊?”我說:“修斷惡的法非常好。”有些人又問:“念什麼咒好啊?”我說:“念健康長壽非常好。”(掌聲)

  我們要念彌勒菩薩的名號,目的是要學彌勒菩薩的知足常樂精神。他的精神是教育我們用樂觀的精神去面對生活,用樂觀的精神去面對環境,用樂觀的精神去面對人我。彌勒菩薩還教育我們,娑婆世界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海河,那麼就應該做到:逢山過山,逢水過水;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彌勒菩薩的最高精神是什麼?——只有承受,沒有償還!(掌聲)

  爲報父母恩,就要學地藏王菩薩的精神。地藏王菩薩是孝順父母而得道,所以他有知恩、感恩、報恩的心,他的所作所爲連本師釋迦牟尼佛都感動。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宣揚他的精神,願望我們都要學地藏王菩薩的精神。

  如果我們不明白,就會問:“我也念很多的地藏王菩薩名號了,爲什麼沒有感應呢?”你要哪方面感應啊?我告訴大家,超渡父母最關鍵是能原諒父母的過,一原諒當下往生!(掌聲)因爲原諒不了父母的話,就是業障相互纏縛,所以解脫不了。

  如果要救渡十方,就要接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就是成就我們的大悲心,我們接受菩薩的大悲心了,就可以救渡一切苦難衆生。

  觀世音菩薩的精神是表達慈悲的,也是表達我們整個佛教的宗旨和精神。觀世音菩薩就是以慈悲的精神普利十方,只要你稱他的名號,有苦有難他都會救渡,無條件無成見。(掌聲)

  我們有些人也想幫助人,但是從來沒有考慮到對方的感受,用個人的條件叫對方怎麼樣怎麼樣,條件和成見太大了,所以我們渡不了衆生啊。什麼叫做“心空”呢?心空就是無條件、無成見;有條件、有成見永遠空不了。

  以前我修《大悲咒》很靈感。我曾經去救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他有五個兒子,但沒有一個養他老人家,他一個人住,八十多歲了還去種田。因爲農村的田埂很高,他不小心摔下來,兩只手都斷了。

  後來我到老人的家,我就在老菩薩前面發了願:這個地方很遠,我不能再來看他老人家,我接受菩薩的慈悲成全他老人家兩叁天之內就好了。因爲我們農村是叁天爲一街嘛,想不到第叁天他就來了。他原來兩手是我固定的,我見他來的時候並沒有固定,就這樣大搖大擺地來了。

  我就問他:“你這樣走,不感覺疼痛嗎?”他說:“你那天晚上回去後,有一個穿白衣的人幫我治療,當天晚上一直到現在我都沒有痛過,現在我端碗吃飯都沒有問題。”

  所以我懂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不可思議。我們要用菩薩的慈悲去普利十方,首先要有像菩薩一樣的心,就是先原諒十方的業障,原諒到位就慈悲到位。(掌聲)

  那麼,佛教的道理這麼深奧,如果我們沒有尊師重道,就很難理解到佛教的道理。普賢菩薩就是表法尊師重道的菩薩!爲什麼他的名字叫普賢呢?普賢就是恭敬一切。所以我們要想學東西,就應該學普賢菩薩的精神:謙虛學習、慚愧接受、尊師重道、奉事師長、依教奉行。(掌聲)

  老師是善知識,我們親近善知識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學問,讓自己明白到做人的道理。如果不尊師重道,你就不會明白到做人的道理,那麼生命自然就沒有定位,就叫做苦海無邊了。有了善知識的教導、啓蒙,就有緣份回頭是岸。(掌聲)

  所以我們學佛人,如果沒有尊師重道,雖然進到佛門來,也是可悲的人。願望真正的學佛人一定要做到尊師重道,與普賢菩薩一樣,做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這樣才有良好的學問,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掌聲)

  我們有了尊師重道的因緣,才能學到解脫的學問,才明白到解脫的道理。通過完善自己,用良好的形象來感化周圍。自己做好了,就會得到福德圓滿、福報圓滿,生命就成爲無量壽。然後用我們的良好形象去感化周圍的人,這是文殊菩薩的精神。文殊菩薩的精神就是重在完善自己,用良好的形象感化周圍。所以文殊菩薩是學爲人師、行爲世範。(掌聲)

  我們學好了,再去傳播給後代,讓後代也繼承這樣的家風,繼承這樣的道風,就令後代一代超一代,我們就成爲人間師表。學佛人應該從這個方面去努力。

  所以文殊菩薩是表達智慧的菩薩,普賢菩薩是表達慚愧的菩薩,觀世音菩薩是表達慈悲的菩薩,地藏王菩薩是表達報恩的菩薩,彌勒菩薩是表達知足常樂的菩薩。(掌聲)

  我見很多人進廟都不願拜彌勒菩薩,那你等于不接受知足常樂的法。人人都想去拜觀世音,想要接受菩薩的慈悲,但是自己不願做慈悲的人。我們應該接受菩薩的慈悲來完善自己才對啊!大家要懂得,慈悲是福報的,報恩是福德的。人有知恩了,就得到智慧了;人有報恩了,就叫做正覺圓滿了。

  大家肯定不知道這個微妙,如果知道了,我相信人人甘願去完善這些事情。很多人也想爲自己家庭好,但是開口閉口都埋怨家庭,那怎麼普利家庭呢?連自己的家庭都普利不了,那又怎麼原諒十方衆生呢?難做到啊!

  真正的佛法是在家庭建立的,所以就要學地藏王菩薩的精神。學到地藏王菩薩的精神了,叫做福德圓滿;福德圓滿以後,行慈悲心,就跟十方結緣;跟十方結緣了,就會有十方的緣份;有了十方的緣份就會緣份遍天下,那就是福報來了。(掌聲)

  佛法是這樣修起來的,如果人念咒,但沒有依教奉行,什麼也得不到,越念越煩惱,越念越痛苦。做報恩功德到位,人就有基礎的德行;普利十方功德圓滿,那就有圓滿的德行了。有德的人天地都聽他召喚,無德的人魔鬼當家!(掌聲)

  我反問大家,學佛的第一步從什麼入門?要從知足常樂入門。樂就是生命之光,煩惱是生命的黑暗。真正的解脫就是沒有煩惱!人有了快樂,生命就會得到安詳;人有了煩惱,生命就會有痛苦。道理是很簡單,可惜我們沒有做得到啊。做得到不難,就是不願做到才難啊!

  如果我們學佛以五大菩薩精神去完善生活的每一天,這是叫做“了生”;當我們有緣親近一件事就感恩一件事,那麼我們就成爲“了死”,不會帶有業障往生,當我們要走的時候,揮手拜拜就走了。(掌聲)

  大家在這個地方容易說:“法師啊,那我過去造那麼多的業障怎麼辦呢?”我知道佛有一個道理,就是剛才我們講的忏悔,忏是認錯,悔是改過。我們應該做到昨天的事情再不去管它,明天的事情也暫時不去管它,把握當天就行了,這樣就叫做解脫人了。(掌聲)

  用心去考慮昨天和過去的事情,用心去考慮明天和未來的事情,反過來沒有把握當天的事情,那你想那麼多的事情有什麼用呢?叫做空想,越想越煩惱,越想越痛苦。自己招鬼嘛,不痛苦才怪,肯定有痛苦。所以說學佛人一定要明白到:不管過去的事,也不管未來的事,把握每一天!(掌聲)這是生活在世間上應該做到的。

  講到修行,有一個方法很好。修行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定位。有良好的定位了,去用功找答案。找到答案了,又實踐。這樣叫做修行。(掌聲)

  我們念佛人怎麼念才叫做誠敬到位呢?怎麼做才算集中精力到位呢?就是前一句佛號不管,後一句佛號也不管,把握你現在念的這一句佛號分分明明!這樣你念一句就等于接受一句。你沒有把握這一句,等于念給別人聽,不是念給自己聽,這樣就是自己沒有照顧好自己。佛是願望我們首先自己照顧好自己!(掌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