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是一切衆生統統都有的。一個大災難來臨,西方有很多預言說,第叁次大戰是核子戰爭。核子戰爭,我們怕什麼?我們不怕。如果想怎麼樣躲避、逃避,能夠避過這個災難;給諸位說,縱然避過之後,生不如死,你生的時候,造罪。所以我們先要有心理建設,絕不貪生,絕不怕死。
不學佛的人,對于事實真相不了解,學佛深入大乘,我們對于佛所說的有信心,佛所講的決定沒有一句話是妄語,句句真實。佛給我們講事實真相,一切衆生沒有生死,那裏有生死?生死是一回什麼事情呢?是境界時空的轉換,這個是真正的真相。這個肉體不是我,大家把肉體當作我,這是一樁大錯誤。見思煩惱裏面,把它列入第一個“身見”,錯誤的見解,身那裏是我?如果身是我,身死了,那我不就死了?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跟衣服一樣,這個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衣服髒了、破了,你很歡喜把它脫掉、丟掉,不要了,再換一件新的。同樣的道理,身不是我,這個身用舊了,有損壞了,身不要了,再換一個身,這才是事實真相。現代人所謂是“精神不滅”。佛告我們,我是永存的,我是不生不滅的,那是真我。世間人迷惑顛倒,把身當作我,第一個錯誤的見解。所以這個身有什麼好貪的,貪生怕死都是把這個身當作我。十法界都是我們生活的空間,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我們就不會貪生怕死,而且我們會有所選擇。我這個身丟掉了,我希望換個身,比這個身更好。
在十法界,你要生天,天人的身體比我們殊勝的太多。經上講天人不老、不病,他有生、有死,但是他不老、不病,這就太殊勝。天人是化生,我們人間是胎生;胎生有胎獄之苦,化生沒有。我們能生天,我們就換一個更美好的身體了。怎麼樣才能取得天身?生天?你要積功累德,你要斷惡修善才行。如果繼續造惡,繼續搞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你將來換一個身,就換一個比現在更差。現在是人身,換一個畜生身,那就差勁了。換一個餓鬼身,就更差了。所以你要曉得,世間人所謂生死,實在講就是換一個身體,就好像換一件衣服一樣。你明白這個事情,你對于生死這個事情,沒有恐怖,也沒有憂慮,你心境上遠離一切恐怖、妄想,真的就離開。我們的生活多自在,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一定要明了,沒有生死。佛經上講:“了生死”,了是對于生死事實真相,你真正明了了,這叫了生死,徹底明了。
世間人因爲不明了,他有恐怖,凡是有恐怖死的,死了以後,身體僵硬;僵硬是恐怖、緊張。走的時候緊張、恐怖,所以身體僵硬。走的時候,如果很自在,不緊張、不恐怖,他的身體是柔軟的,至于他將來到那一道,這不一定。但是我們可以肯定,他走的時候,沒有緊張、沒有恐怖。凡是走的時候,沒有緊張、沒有恐怖,不會墮叁惡道。爲什麼?他很清楚,至少他來生又到人道來,這是至少。到人道,他的福報一定比這一生大,這個我們也可以肯定。他這一生當中,一定做了一些好事。這些事實真相,都擺在我們眼前,稍稍留意,冷靜一下,你就會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好事,什麼是好事?弘法利生是世間第一等好事。我們過去在臺中求學的時候,跟李老師經常在一起,也可以說李老師的常隨弟子,他到那裏去,我們都會跟著一道去,真的是一天都不會舍離,一次機會都不會空過。無論他到那裏,我們這一幫人一定跟著去,常隨衆大概有四、五十人。四、五十個人當中,也有福很薄的人,壽命很短的人。短命的相也能看得出來,這個相很薄,學生當中有!我當時在那個時候,也是屬于沒有福報這一類的。所以李老師對這樣的學生就特別關懷,勸我們發心講經。出家,他不勸人。他老人家一生不勸人出家,他勸人發心出來講經,講經的功德最大。如果不能往生,講經的福德最大,可以轉變你的業力,也就是說,你修這種功德,或者是福德,可以積福、可以延壽,這是真實不虛。所以老師對我們這一些福薄的人,就特別的勉勵,我們對他老人家深深的感激。
確實有效果,我記得經國先生就任第六任總統的前幾天,中國佛教會在善導寺舉行一個仁王護國法會,我也參加了。在法會裏面遇到甘珠活佛,甘珠跟我也算是老朋友,他大我十幾歲,他是章嘉的學生,我也是跟章嘉大師學的。我們很熟,見面的時候,甘珠活佛就對我笑笑,他說:“你啊!難得!你的相貌身體都轉變了,你這些年弘法利生有大功德。過去,我們背後都說你。”我說:“說我什麼?”“說你人很聰明,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我說:“說這些,這些我知道,不必背後說,當面說都可以,我能接受,我很清楚,是事實。”我家裏面好幾代,我的祖父、父親、伯父,都沒有超過四十五歲。所以人家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想正常,我家好幾代都是這樣子。甘珠活佛告訴我:“你不但有福報,你還很長壽”。說這個話,正好祥雲法師也在,祥雲也就問活佛,你看看我怎麼樣?甘珠活佛笑笑,沒說話。
這就是說明了真誠心、清淨心,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功德。如果你沒有忘記自己,在這裏面還有名聞利養,還有是非人我,你做這個功德,是世間第一等的福報。你要是真誠心、清淨心來修來做,那就是功德,第一等的功德。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將這功德回向往生淨土,決定得生。我們修積的功德,回向菩提,回向衆生,回向淨土。我們這一生過得快樂,信心充足,決定往生。爲什麼?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剛才說不貪戀、不怕死,隨時歡喜往生,隨處歡喜往生,有什麼災難,還要躲避、還要逃避,沒有這個必要。如果還有這一念心,我要想找一個安全地方去避避難,你要懂得在劫難逃,你能逃得了嗎?不但逃不了,而且還要繼續搞叁途六道,這叫真錯了。這個人沒有覺悟,還是迷惑顛倒。
真正覺悟的人,一定是不貪生、不怕死,一定是像諺語所說:“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明天劫難就來了,明天就遭大罪要死了,今天還快快樂樂的把今天的事情做好,決不憂慮我明天有什麼災難,心裏沒有這個東西,這才叫有定有慧。有定有慧不但往生,往生的品位還高。我們說老實話,爭什麼?我們要爭的就是爭往生西方淨土上上品往生。你既然要想上上品往生,你必須要知道,這世間一絲一毫都帶不去,你又何必爲這個操心!徹底放下!生活,我這一天吃飽了、穿暖了,沒事了。縱然是餓一天,凍一晚上,也沒事,也不要把這個放在心上。餓一天、凍一夜,消業障。你看!還是歡歡喜喜。不會怨天尤人,不會“我做這麼多好事,我爲什麼還挨餓、還挨凍”,沒有這個念頭,消業障。快快樂樂的消業障。所以一切境緣當中,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無不是法喜充滿,這是真正覺悟的樣子,真正覺悟的相狀。想想我們自己能不能做到?能做到,覺悟了。沒有做到,還是迷惑顛倒。
我們今天要做的是什麼事情?我們是出家人的身分,出家人的本分事情,就是弘法利生。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弘法利生裏最切要的,幫助人了生死、出叁界,幫助人破迷開悟,這最關緊要,弘法利生事業裏面最殊勝的。大家都曉得要想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叁界,最殊勝、最妥當的方法,就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所以讀誦淨土經論,弘揚淨土經論,在弘法利生裏面,第一等功德。你搞其他的經論,是第二等的功德、第叁等的功德。第一等的功德,是淨土五經一論。爲一切衆生講解清楚,幫助他們認識淨土、信仰淨土、願生淨土,這個功德就圓滿。
所以我們對于沒有接觸佛法的人,我們把佛法介紹給他,讓他認識佛教。已經認識佛教的人,我們進一步幫助他認識淨土。已經認識淨土了,我們幫助他信仰淨土、願生淨土。這一步一步的來,才能成就究竟圓滿的功德。這是我們的事業,這個作法,利他就是自利。我們勸人,自己的信心更堅固。我們勸人發願,我們的願心更懇切。我們勸人念佛,自己那有不念佛的道理?所以這就說明,利他就是真正的自利。不要把自利跟利他,分做兩截。《華嚴經》上特別強調這個理念,自他不二,教我們入不二法門。自行化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自利,我剛才講了,我們要穿衣,我們要吃飯,我們要養身體,這是自利。爲什麼要吃飯?爲什麼要穿衣?爲什麼要養身體?要利用這個身體去幫助一切衆生。由此可知,我自利還是爲利他。絕不是爲自利享受,是需要這個身體做工具,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換句話說,我們活著就是爲利益一切衆生,活著就是爲弘揚佛法。這是就我們的身分,我們本分事業上來講。
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可以以此類推,無論你在這一生當中,你在社會上,你是什麼樣的身分,你做的是從事于那一種行業,都一樣,都可以循著這個原理、原則,行菩薩道,修菩薩行。在過去我在休士頓講演,有一段我舉一個例子“家庭主婦”。你是家庭主婦的身分,你每天忙著你的家務,家務是你的事業。如何就你的身分、你的事業上,修菩薩道、學菩薩行,這也是舉一個例子。你懂得這個原理、原則,任何一個行業、任何生活方式,都不需要改變,無須改變身分、無須改變生活方式、無須改變生活環境,就在本位上圓滿菩薩行、圓滿菩薩道,就成菩薩、成佛了。這才是佛法平等、佛法廣大,佛法值得人贊歎,道理在此地。
所以有很多人不了解,“學佛一定要出家”,錯了!你在家不會修,出家還是不會修。爲什麼我們選擇出家呢?選擇出家就等于世間人選擇行業。我喜歡這個行業,喜歡做這個事情,你就會做得有興趣,做得很快樂,這不是勉強的。我願意從事這個行業,我在這個行業裏完成菩薩道。所以大家一定要記清楚,自行化他是一樁事情。但是這裏頭有重點,我們不是菩薩、不是佛、不是再來人,重心一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一定要成佛。成了佛之後,還是爲衆生。我爲什麼成佛?爲度化衆生而成佛。因爲你的成佛,你度衆生才圓滿。
我們今天度衆生,說老實話,這個衆生過去生幹些什麼?不知道!過去再過去,也不曉得,更不知道。所以說法不契機。如果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作菩薩、作佛了,我們的能力就有了,有如來果地上十種特殊的能力。我們觀察一個衆生,知道他過去生生世世的狀況,他幹那一個行業,他學的是些什麼東西,他阿賴耶識裏儲藏的是些什麼東西?我們都知道,那麼說法就契機。幾句話一點,他就覺悟,跟他阿賴耶識過去生中習氣相應。這樣度化衆生就方便,就沒有過失,而且度化衆生也快速。
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幹什麼?學法門,成佛道,都是爲了度衆生,不是爲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去享樂去了,那就大錯特錯。今天我們世間人來說,養老,這不能說是錯誤,這是應當的。我們學佛的人有沒有養老?沒有!釋迦牟尼佛八十歲入涅槃是老人,他有沒有養老?沒有!修學佛法的人,活一天幹一天,養老是世間人的觀念,學佛沒有養老這個念頭。我們今天也發心做安老院,安老院是照顧老人,不是照顧自己,是度化老人。一般人年輕的時候,拼命在事業上,把學佛忘掉了,也沒興趣。現在退休了,沒事幹,讓他聽聽佛法,勸他念念佛。所以把這批老人集合,我們養老是度化老人,幫助老人往生西方淨土,幫助老人來生比這一生更要殊勝,這就叫行菩薩道。
所以諸位要記住,永遠像《華嚴經》上所說:“不爲自己求安樂”,一切都是爲了利益社會、利益衆生,決定不可以爲自己求安樂,就對了。活到一百歲,也不爲自己求安樂。爲自己求安樂,這個念頭就錯了,爲什麼?裏頭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後果不好。道師問得也很好,我們把這個簡單意思說明,希望同修們細心去體會。今天就講到此地,謝謝大家。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九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