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種善因得善果 (第五講)▪P2

  ..續本文上一頁福的人,修福決定不能讓人知道,這個叫陰德,你後面的果報就殊勝。

  正因爲這麼一個道理,所以我們有過失,造作罪業,希望人知道的越多越好,爲什麼呢?這個人罵你一句,那個人瞪你一眼,報掉了,你的業障就消掉了。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自己業障在佛菩薩面前偷偷的忏悔,沒有用處,消不了。多少人造作罪業,不敢讓人知道,在家裏拜《梁皇忏》、拜《水忏》、拜《大悲忏》,拜什麼樣的忏,也忏不了。所以佛教給我們發露忏悔,露是顯露在外面,沒有隱藏,社會大衆都知道。這樣你的業障消除的才快。你不要看世間造作罪惡的人,報紙天天登他,每一個人看他都罵他,他報掉了。如果這種人能夠回頭,能夠有機會聞到佛法,改過自新,他的成就很快,我們不能瞧不起他,往往他的成就超過我們,爲什麼呢?我們造作的罪業還藏在那裏,沒有人知道,沒有消掉。我們修的那一點福,早就報光了。他的罪業都報掉了,他也有做了好事,沒有人知道。

  所以諸位細細的去觀察,你才了解事實真相。這樣才不至于冤枉人,才不至于高估了自己。所以我們如果要想家庭美滿,子孫賢慧,一定要積功累德,特別著重在陰德,這是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的。他也舉了例子,他說如果我們要想轉回天心,這意思就是改造命運。改造命運,一定要從真實改過遷善,就像明朝時代袁了凡先生,踏踏實實的去做。人要真正這樣做,沒有不得感應的。諸佛菩薩、天地鬼神都保佑他,都護念他,這是必然的道理。一個人不怕過失,改過自新,這個人就是聖賢。什麼人不相信因果呢?印光大師說,愚人,愚癡到了極處,他不相信因果,他不相信罪福報應。這個是愚癡,煩惱、習氣深重。能不能叫他回頭呢?必須得有耐心,要有善巧方便,要有長時間去幫助他。不但要勸導他,而且要做出好樣子給他看,使他見了、聽了,慢慢的感動,慢慢的回頭。“佛氏門中,不舍一人”,這叫大慈大悲。

  我們在大經,最近所講的《華嚴經》,幾乎每一位善友,對善財的開示,都講到這些。所以學佛,學佛能得受用,學佛能夠有好的效果,一定是從因果開始。佛法到中國,爲什麼在中國有這麼好的發展?諸位要明了,在過去兩千年前,印度的佛法是向四面八方去弘揚,並不是對中國獨厚,沒有這個道理,佛法是平等法。四面八方弘揚,結果都失敗了。縱然有短時期,往後都沒落了。唯獨在中國,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開花結果。成就遠遠的超過了印度,這個原因在那裏?從形式上看,固然是得力于過去帝王,社會的知識份子,我們現在叫知識份子,古時候叫士大夫階級。他們的大力護持,這個有關系。而實實在在講,中國自古以來,特別是儒家,就講因果報應。中國的學術,大家都推崇《易經》是中國學術的大根大本。《易經》講的什麼?《易經》講的就是因果報應。所以因果報應之說,在中國是普遍的深植在每一個人觀念當中。以這個基礎來接受佛法,就太容易了。

  今天佛法宣揚困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現在人不相信因果報應,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所以印光大師出現在民國初年,他是我們淨土宗一代的祖師。但是他宣揚淨宗,遠不如宣揚因果用的功夫深。全心全力在宣揚《了凡四訓》、《感應篇》、《陰骘文》、《安士全書》,幾乎用了全部的力量來做這個工作。我記得,在他老人家文字裏面看到的,清朝末年,他那個時候住在普陀,定海知縣對他很尊敬、很仰慕,邀請他到定海去講經說法。他沒有去,他派個人去。他本身沒有去,在我們想像是有原因的,他是山西人,家鄉口音很重,定海是浙江,恐怕他講的話,人家聽不懂,那效果就達不到了。所以他派個代表。去講什麼呢?講《文昌帝君陰骘文》,不是講佛經,講這一篇東西。我讀了這一篇文字,我很驚訝。所以以後想一想,老法師弘法利生著重在契機。這個地方人沒有聞過佛法,弘法必須先要培養佛法的氣氛,先要做好佛法的基礎。佛法基礎是什麼?這四樣東西是佛法的基礎。所以沒有弘法之前,先講這個東西,很有道理,他不是不講經說法,他有道理在。他給佛法定基礎,好像蓋房子一樣。他爲什麼沒有蓋大樓?他在做地基。他沒有錯。地基深厚了,大廈才能蓋的出來。所以我們現代這一些人,就沒有老和尚這一種智慧,沒有老和尚這種見地,那裏請我們講經,我們就搬一部大經去講。講來講去,講了幾十年了,還是效果不彰,不知道毛病出在那裏。反而一句話塘塞過去,“這個地方衆生沒有善根。”不曉得過失在自己,還怪別人沒有善根,你說糟不糟糕?自己沒有智慧,沒有善巧方便,總是怪別人,這是很大的過失。

  我們弘法利生的人,不能不知道。特別是對印祖一生專修專弘,我們要留意,要細心的觀察,要細心去體會,這裏面有大學問,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自己要想把自行化他的工作做好,印祖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所以對于初學佛法的人,一定要跟他講因果報應。先在這個上面定基礎,告訴他怎樣求福,你就得到福報;怎樣求慧,你就得到智慧;怎樣求好兒女,你就真正能得到好兒女。乃至于像了凡居士,真是有求必應,求長壽得長壽,求什麼都能得到,沒有得不到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當年學佛,章嘉大師就是這樣告訴我的。囑咐我認真努力去做,一生都是佛菩薩安排,自己不要操一點心,你說多自在!世間人苦,苦在樣樣得自己操心,沒有人照顧他,比不上學佛。學佛在家、出家四衆弟子,你只要如法去修學,都得佛菩薩的照顧。

  昨天晚上講經的時候,跟大家介紹,新加坡的傅居士。菩薩商人,得佛菩薩的照顧。真的是諸佛護念,龍天擁護,所以他這麼自在。我們這一次到大陸訪問,也發現一個菩薩商人,也是得叁寶加持的。東北一個崔居士,這不是假的,事實擺在你面前,要緊的是“信佛”。歸根結底,還是這兩個字。不能相信自己,這是佛在經上說的,你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你就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阿羅漢得成正覺了,可以相信自己意思,沒有錯。沒有得到正覺,我們都是愚迷衆生,我們的想法、看法都錯了,你怎麼能相信自己呢?

  深信佛法,決定要發願求生淨土,這才叫究竟了脫,這才叫做真實圓滿,求人天福報就錯了。人天福報,確確實實可以得到,但是你享福,你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而且還免不掉輪回。享福很容易造業,造的業往往比一般人造得多、造得重,自己並不能覺察。這些事情,我們無需要細講,諸位要細心去觀察,細心去思惟,你就懂得了。

  《安士全書》是一本好書。它是用文言文寫的,雖然是很淺顯的文言文,對于現代人,文字成了障礙。因此這些東西還是要好好的把它細講一遍,再做出講記,才能幫助現代人。這個講記可以翻譯,原文不需要翻譯,原文翻譯困難。特別是佛經,翻講記容易。這樣可以幫助外國人,把它翻成各種文字。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明了因果的道理,都能認清因果報應的事實,每一個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曉得收斂,自自然然都能夠奉行四好,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才有救。世界雖然很大,只要我們有心,盡心盡力去做,一定能有影響,一定能有幫助,那我們這一生的事業,就很有價值、很有意義,沒有空過。積功累德,來生決定得生淨土。下面節錄的這一段也難得。印祖說:

  【但求不饑不寒,何思財發巨萬。】

  人一定要守本分,一定要認識清楚,明了事實真相。我們一生的生命是很短暫的,身體非常脆弱,怎樣利用這個脆弱的身體、短暫的生命,真正做到積功累德的效果,這是一個聰明人,這是一個高度有智慧的人。所以對自己只要衣食足,吃得飽,穿得暖,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矣。知足常樂。如果有多余的,利益一切衆生。這就是累積,是真正的累積。

  所以累積不是說我買了有多少田地、多少房屋給我的兒孫,這個想法錯了。說到這個事情,我想到我學佛那個時候,當初我還在工作,還在上班,沒有出家。我喜歡讀書,在那個時代,臺大有一位教授,顔一平先生開了個書店,叫藝文印書館。好像在西門町這一帶,那一條街上,我一下忘掉了。生意做得很不錯,于是他就把工作辭掉,不教書了,專門作生意。經營得很不錯,大概有個五、六年,他買公寓的房子,我聽說買了五十多間,發了財了,買了五十多間公寓。大概好像過了不到十年,他過世了,一棟房子也帶不去。不知道爲社會,不知道爲衆生,完全都想到個人的利益、一家的利益,這個錯了,不曉得積德給子孫。當時賣的這些書,賣得都很貴。實在講,我們收入非常的微薄。我在他們家裏買了兩部大書,一部是《資治通鑒》、一部《十叁經》、一部《二十五史》。以後我這些書捐給慈光圖書館,我是民國四十七年到慈光圖書館,把這些藏書捐贈給它。所以這些人都是醉生夢死,不認識這個事實的環境。古人教給我們:

  【遺子黃金滿 ,不如教子一經。】

  這個話很有道理。你以再多的財寶留給後代,不如教育你的兒女,教他讀經。經,是真正的學問;史,是人生的經驗。你有學問、有經驗,我們常講有史實,你在這個社會上,自然能夠立足。這一點很重要。不必留財産給兒女,兒女得到很多財産,懈怠、懶惰,財産花光了,他的生活就可憐。所以不如給他有德行、有學問,他在社會上受到大衆的尊敬、愛戴,這個比給財産不曉得要好多少倍。

  底下有一條,說世間人爲了子嗣這個問題操心。沒有兒女,沒有傳宗接代的。不過這個觀念,現代人比較淡薄了。過去人對于這一樁事情,非常重視。兒女少,怎麼辦呢?就娶姨太太,所謂是叁妻四妾,在過去這種情形很多。印祖說,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不但無濟于事,反而促成自己早死。印祖這個話說得有道理。他說這是人:

  【速死之法,非求子之道。】

  這話說得很有道理。子孫在人生當中,是一樁大事情。《安士全書》,周安士居士他也求子,你看看他是怎麼個求法?積功累德。在佛菩薩面前,祈求好兒女。如果過去生中,惡業、習氣太深重的,他就求不要生到我家裏來。厚植善根的賢孝之人,他求這樣的兒女,他真求到了。我們再看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命中沒有兒女,這是孔先生給他算的,他五十叁歲壽命就終了,可惜沒有兒女。他受了雲谷禅師的指導,改造自己的命運,他求兒女就得到兒女,他以後兩個小孩都非常之好。他沒有求壽命,他壽命延長,活了七十多歲。原本算命,他只有五十叁歲,他活到七十多歲,延壽二十多年。可見得斷惡修善,確確實實能改造自己的命運,這個一點也不假。

  下面一段,祖師講:

  【聖賢之學,未有不在起心動念處究竟者。】

  這個開示,我們要重視。聖賢是指世、出世間聖賢。從那裏做起呢?在起心動念上做起。他非常感歎,近世讀書人,讀古書的人,大多數都在文章、詩詞、歌賦上下功夫。文章可以寫得很美,寫得很華麗。但是對于正心、誠意,毫不講究,完全做一些外表的功夫。雖然說是讀聖賢書,不知道做聖賢事,不知道存聖賢心,這個就是口之所言,跟身之所行,與聖賢不相應。這是大師給我們的警惕。

  我們今天學佛,學佛最重要的,也是從心地上下功夫。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前面叁位善知識,代表的是佛法僧叁寶。吉祥雲比丘代表佛寶,我們細細從他開示裏面去體會,無一不是在心地上下功夫。海雲比丘代表法寶,現在我們正好讀到。妙住比丘代表僧寶。這都是法身大士,爲什麼用比丘的身分呢?代表初學,初學是比丘身分。法寶裏面,傳法之前,先說菩提心。那一段文說得好!十一句解釋了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傳授法門,教我們觀察大海,用大海來作境界。從這個境界裏面,回歸到法海、慧海、大悲海,再觀察六道衆生生死苦海。詳細的開導,依舊是發心。彌勒菩薩教我們發十種心,海雲比丘也是教善財發十種心。從心地上下手,要真正覺悟。你看他講的這十種心,第一個就講利益一切衆生的心,要發這個心,不是叫利益自己。利益一切衆生,就真正利益自己;完全是利益自己,到後來真的是害了自己。

  譬如我們就以顔先生這一樁事情做個例子,教書,臺大的教授,很清高,受社會人尊敬。爲了利,把這個清高的行業舍掉,去作生意。不錯,賺了錢,爲自己。天天在打算盤,那個心多苦!從前是作學問的,頭腦天天想的是學問,現在天天想的是錢,鑽到錢眼裏面去了。你說他的生活怎麼會快樂?在這個裏面,天天有得失,患得患失。死了以後,到那裏去?貪心是餓鬼道,嗔恚是地獄道,愚癡是畜生道,還有那一個地方可以去?人道是要講仁義道德,他要不作生意了,每一天想學問,怎麼樣把學生教好,他將來縱然不相信佛法,他是人天兩道,有福!改變這個行業,現在好像眼前這個利益看到了,說老實話,給你眼睛看看而已,你還能得到什麼?你每一天還不是吃叁餐飯,還不是穿著一件衣服。吃的好一點,穿的華麗一點,除此以外,你還能得到什麼?可是一口氣不來,叁惡道去了,得不償失。

  這個道理,這些事實,幾個人懂得?幾個人有這個警覺?現在不但是在家人不懂,沒有這個警覺,連出家人都沒有。打著佛教的招牌,依舊搞名聞利養,依舊搞各人享受。所以諺語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不是沒有道理。他這個貪嗔癡慢,享受五欲六塵,這種煩惱、習氣沒有斷掉。甚至于還有一些出家人,爲什麼出家?爲了貪圖享受出家的。出家人錢財來得容易,又不要工作,坐在那裏接受人家供養,可以作威作福,可以來享受。孰不知,這個享受依舊是你過去生中修的福報。“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享受完了之後,就到地獄去報到了。你所享受的,要記住,是你前生的福報。還有很多出家人,生活過得很苦,他爲什麼不能享受?前世沒有修福。不懂因果報應的人不曉得,你這一生所受的,前世培植的;你這一生所作所爲的,來生的果報。所以佛在經上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這一生所作所爲,就是來世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種善因得善果 (第五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