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善因得善果 (第六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最近我們講到《華嚴經》的五十叁參,經裏面有許多寶貴的開示,對于我們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都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這個經太大了,講一遍也很難得,聽一遍也很不容易。所以我們想利用這個機會,把經典裏面最重要的片段選擇出來,與大家在一起共同研究討論。希望藉此能幫助我們生活達到藝術化,也就是一般人所講的幸福美滿。
在吉祥雲比丘,不是在這邊,還在前面。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中,也就是十信會。文殊是善財的根本的老師,也就是我們一般講啓蒙的老師。世、出世間求學,啓蒙關系最大。啓蒙的老師,要真正遇到善知識,他就能夠幫助你奠定非常好的基礎。所以在過去,科舉的時代,一個人考中了功名,從前說是考中狀元、考中進士,這個時候,衣錦還鄉,要祭祖先,報祖宗的恩德;要去拜老師,感謝老師的栽培。拜那一位老師呢?拜啓蒙的老師,這個諸位要曉得。拜啓蒙的老師,一方面是感謝他奠定德學的基礎;另一方面告訴我們不忘本。好像我們現在讀書,功名成就了,你要感謝老師,感謝誰?感謝你念小學一年級的那個老師,不是感謝你的大學教授,也不是感謝你的中學老師。感謝最啓蒙的那個老師,以後的老師統統包括在其中。爲什麼?一個人不忘本,他連根本的小學老師都不忘掉,中學、大學距離很近,當然更不會忘掉。所以是以啓蒙老師作爲根本,作爲代表,這非常有道理。現代人都不太講究了,不懂這個道理,社會就混亂,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素。人不懂得報本反始,不懂得知恩報恩,唯利是圖,爭名奪利,這個社會怎麼可能會好?怎麼能夠安定?所以想一想,過去的教育,跟現在確確實實有它基本不同的地方。理念上不同,方法不同,值得我們認真去反省。
善財在文殊會上成就了什麼?這個我們要曉得,成就的是根本智,一定在啓蒙老師這個地方成就的。根本智是什麼?《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根本智是無知。換一句話說,這個老師訓練你的,是著重在品德的修養,著重在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真誠心,偏重在這些。其次的就是教你讀經,熟讀,沒有講解。這個教學法意思在那裏呢?他的用意,是藉這種方法把你的妄想、分別打掉。任何一個人,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非常深重,不想,不想也不行,它自己會冒出來。
所以佛法有許許多多的方式,我們講法門。你們念佛,叫你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什麼意思呢?你不念,不就打妄想了嗎?不就起分別了嗎?用這個方法把妄想、分別打掉。持咒,方法不一樣,目的相同,也是用持咒的方法,把你妄想、分別、執著打掉。教下用讀經的方法,也是這個道理。一部經叫你從頭念到尾,老老實實的去念,不要想裏面的意思,也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止息住,讓你得到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真實的智慧,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智慧之體。清淨心起作用,是無所不知。所以在根本啓蒙的老師那裏,沒有別的,就是訓練你,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盡可能的伏住、壓住。能夠斷掉,那當然是最高明的,那是少數。大多數人煩惱、習氣很重,是決定斷不了的。斷不了怎麼辦?斷不了,伏住,這個老師就盡到責任。
那麼像華嚴會上,那個境界的確不相同,不但是伏煩惱,簡直說斷煩惱。善財在文殊會上,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一品了,達到這樣一個境界。這是根本智圓滿成就了,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他達到圓滿成就。
後續呢?後續是講後得智。後得智是講無所不知。無所不知要到那裏去學呢?要出去參學。無所不知就在生活上,在工作裏面,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學無所不知。這個時候,老師就叫他去參學,參學是成就後得智,這樣經過五十叁參,他的智慧達到究竟圓滿,這成佛了。佛在《華嚴》,給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智慧是怎麼成就的。佛法裏面所講的無上正等正覺,你看他是怎麼成就的?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要從這個地方去學習。現在人不能說他不努力,不能說他不勤奮,但是他開不了智慧,搞一輩子,都是小聰明,佛法裏講世智辯聰,無濟于事。原因在那裏呢?原因在他沒有根本智。像一棵植物一樣,它沒有根、沒有本,它怎麼能生長?怎麼能開花結果?
佛教育是從這個理念紮根的。在中國古代,每一個朝代的教育,一直到清朝,也是從這個理念紮根的。所以這個國家建立之後,沒有多久就能夠長治久安。一個政權能夠維系幾百年之久,什麼道理呢?教育的成功。我們讀《禮記》,“學記”裏面明白的告訴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爲先。”建國就是現在所說的,建立一個政權;君民是統治這個國家,領導全國的老百姓,什麼最重要呢?教育最重要。教學爲先,其他都是次要。善財成就根本智之後,換一句話說,得清淨心,在四弘誓願裏面講,煩惱無盡誓願斷,他已經斷掉了。煩惱斷盡了,根本智成就了,這出去參學。參學就是四弘誓願第叁個專案,法門無量誓願學,去參學了。你看看文殊菩薩教他出去參學之前,特別交待他參學的態度,這幾句話重要。這幾句話就是我們今天求學的態度。我們今天遇不到善知識,遇到善知識,人家也不教你。爲什麼會不教你呢?因爲你沒有具備求學的條件,他不會教你。求學最重要是真誠,真誠表現在外面,自自然然的態度,不加絲毫勉強。我們聽聽文殊菩薩的話,他教善財,第一個:求善知識,勿生疲懈。疲是疲倦,懈是懈怠。親近老師,永遠不疲不厭,精進不懈。這個老師看到這樣的學生,他歡喜,他也認真教,他也教不倦,這是實實在在的。自古以來,那一個好老師,都希望能夠得到幾個傳人。傳人可遇不可求。學生求一個好老師,難;一個好老師,在一生當中想找到幾個好學生,更難。所以他如果遇到了,他非常珍惜,他怎麼會不認真教學呢?所以他教不厭,我們學不倦。師資道合,這個裏面有樂趣,在佛經裏面講法喜充滿。師生都歡喜,都法喜充滿。
第二個條件,文殊菩薩說,對于善知識這個教誨,決定不能夠滿足。得少爲足,也是個大障礙。你只能得到一部分,你還沒有得到圓滿,那裏就可以滿足了呢?世間事情,我們常講知足常樂,唯有求智不能知足。求智一定要達到究竟圓滿,換一句話說,不成佛,你成了等覺菩薩,你還不能滿足,我一定要成佛。其他的事情,在物質享受、精神享受這一方面,應當知足常樂。唯獨求智,不可以厭足。
第叁:于善知識的教誨,你要能記住,這個很重要。真正的善知識,言簡意赅,沒有啰嗦話的。不像我接見大衆,一說就說了很多,這不是真善知識。我過去跟章嘉大師學習的時候,每一個星期跟他老人家見一次面,時間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說話大概都不超過十句。非常的精簡,叫你一生都不會忘記,真得受用。說得太多,說得太長,出了門都忘掉了,講些什麼?記不得了。但是我要學章嘉大師那個方法,恐怕聽衆都跑光,沒有人了。這不能不啰嗦,但是你要會聽,會聽什麼呢?抓住我講話的幾句綱領。在一次談話,一次講經當中,你能夠記個兩句、叁句,你一生都受用不盡。那要那麼啰嗦呢?所以對善知識的教誨要記住,要透徹的理解。《金剛經》上佛常講:“深解義趣”,你真正能夠聽懂,明白了。第叁個是你要隨順把它做到。做不到,還是空的,還是惘然。看破、放下,你記住;看破、放下的意思,你也明白了;可是事實上,還是看不破,還是放不下,那有什麼用處?白學了。一定要做到,你才能夠真正得受用,這一點要緊。
末後一句,對善知識善巧方便,他用的這些方法。巧是巧妙。善,我們今天講的合理是善,合情、合法是巧;合理是善。他的方法合情、合理、合法,可是我們凡夫沒有那麼深的智慧,往往他的善巧,我們沒有見到。我們所見到的,好像他是過失,其實是他的善巧方便。把他的善巧方便,我們看作過失了,那就壞了。所以懂得他善巧方便,不見他的過失。他或者做的好像我們看到是過失的事情,他必定有他的道理在。
我們在這裏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這個例子都是事實。我有一個老朋友,現在還在。他比我大,大概有八十多歲了。在抗戰期間,他年輕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只有二十幾歲。他在日本人統治的地區做地下工作,就是作情報人員。他是戴先生的部下,戴笠的部下。在南京被日本憲兵隊發現,他們同時做這個工作有兩、叁個人。那個時候,被日本憲兵隊抓住,那是非常殘酷的刑罰,他要你命,不會叫你好死。他們叁個逃命,後面日本憲兵隊在追。他們逃到南京的南門,就是中華門,中華門外雨花臺那邊有個寺廟,他們跑到寺廟去了。見到老和尚,求老和尚救他。老和尚一看這個情形,老和尚有智慧,趕緊把他頭一剃,穿個海青,正在那裏做法會,叫他們加進去。日本憲兵隊以後來了,全寺廟搜查,沒有。他們救了命。對這個老和尚非常感激。勝利之後,回到南京,想報答老和尚當年救命之恩,所以就擺了一桌酒席,來供養老和尚,把老和尚請來了。請來之後,才忽然想到老和尚吃素的,我們這個酒席上雞魚鴨肉,還有酒,真是搞得非常尴尬。可是老和尚知道,他不是故意作弄,他們是真正感恩,而沒有想到出家人素食。就叫大家坐下來,他一樣吃肉,一樣跟大家敬酒,叫人佩服的五體投地。在我們看,“這個老和尚開葷了!”你看到老和尚是過失,他不是過失,善巧方便,普度衆生,叫這些人一生都忘不了佛法的偉大。
如果你是出家人,你想吃肉、想喝酒,自己不會,“你請請我!”你就有罪過了,那就不如法了。你看看這個人有智慧,通權達變。並不會看到這樣,“我不能吃,我離開!”你叫人心裏多難過!你做的是如法了,但是你不合人情,你不通人情。世間學問,情理法叁面都顧到,佛法也不例外,佛法也是情理法叁面都顧到,面面都圓滿。所以他怎麼個做法,我們看…
《種善因得善果 (第六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