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破戒不如法,必定有他的道理。這個我們一般凡夫不懂。這是一樁事情,我們能夠理解的。
另外我再說一個故事。我初學佛的時候,在我們臺北市。我也常常到一些寺廟,有時候去幫幫忙,做做義工,我能夠做的。這個道場熟了,裏面人也熟了,有的時候常常留我吃飯,以後就變成習慣。一放假,到寺廟去吃飯。老和尚也很愛護,我們那個時候年輕,二十幾歲。有一位老法師,七十多歲了,我們對他很尊重。他也不忌諱,常常邀我們在一桌吃飯。但是我們每一次吃飯,看到老和尚面前擺了一杯酒,我們也很疑惑,“五戒裏不飲酒,酒不是根本戒嗎?”但是我們年輕,我們也不敢問,不敢提出這個問題。但這個疑問始終放在心上。
以後到臺中親近李炳老,談到飲酒這一條戒的時候,我就把這一樁事情提出來。李老師說,他這是對的。酒這一條戒,開緣很多。如果身體有病,用酒作藥引可以。燒菜用酒來作配料,可以用,所以叫料酒。這個不會喝醉,不會醉的。老法師七十歲以上,身體虛弱,需要用酒幫助血液循環,可以用的,我們才恍然大悟。不但體弱多病需要用酒幫助血液循環可以用,這個身體要是虛寒,還可以穿皮衣,到以後我們在戒律上都看到的。可見得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製定戒律,他是情理法叁方面都顧到,這個才叫真正大慈大悲。
所以文殊菩薩教誡善財出去參學,第一個求善知識不能夠有疲懈,疲倦懈怠,不能有這個態度。第二,對于善知識不能有厭足。第叁,對于善知識的教誨,一定要做到。我剛才講要記住、要理解、要做到。第四,對于善知識善巧方便,必須恭敬體會,決定不能見他的過失。這個四條是參學基本的態度,我們應當要學。
那麼我們再回想,我們遇到善知識,爲什麼人家拒絕我們,不肯教我們?這見面一看,你沒有這個態度,沒有這個態度是你沒有這個誠意。你如果有這個誠意的話,自自然然表現這種態度。說實在話,我初學佛的時候,甚至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很好學。我雖然早年失學,到臺灣,我認識名教授有十幾位,他們都很熱心的指導我、關懷我。我沒有讀過這一段經文,但是我所表現的,這個裏面,我統統具足了,沒有人教我。自自然然表現,就是我真心想學,真正的是尊師重道,那就行了。我們現在人不懂得尊師重道,甚至于學,對老師生輕慢心,這怎麼能成就呢?
我親近章嘉大師的時候,有很多人告訴我,章嘉大師是政治和尚,造謠毀謗的人很多。我那個時候初學,我也不管他政治不政治,這個與我不相幹。他真肯教我,我在他那裏真得利益,我對他有十分的恭敬心,別人說這些閑話,我一笑了之,不予理會。我們得到了。章嘉大師圓寂之後,火化燒出一萬多顆舍利,大家沒話說了。還有人告訴我,“可惜!我本來想親近他,聽說他是政治和尚,所以不敢親近,那裏曉得是真正的大德。”那後悔莫及了,機緣錯過了。現代這個社會,那一個人能夠做到只有贊歎沒有毀謗的,不可能的事情。佛菩薩還有人毀謗的,何況佛弟子!我們自己要明了,不受外面這些影響,我們才能掌握到最好的機會。
這個是這一段的開示,雖然經文上只有四句,實在講是十信章裏頭最重要的一段。我們讀了、聽了之後,要從真誠心裏面發出來,才能得受用。如果只學這個形式,沒有誠意,那是虛僞的、假裝的,真實的利益依舊是得不到。世法裏面,都不可以用虛妄心求,何況是佛法?
你們有沒有疑問?在五十叁參,這正是往年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他對于《華嚴經》贊歎備至。他是一位大哲學家,他告訴我,《華嚴》是世界上最好的哲學概論,他把它當作哲學概論。這一部書裏面,充滿了究竟圓滿的智慧。經中有圓滿的理論,有周密詳細的方法,最難得的,末後還帶表演,這就是五十叁參。將它的理論、方法做出來,表演出來,給我們看。這樣的教科書,全世界找不到第二部。
這五十叁個人,在佛法裏面講都是菩薩。菩薩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具足高度智慧的人。生活在智慧之中,這就是菩薩。凡夫是生活在煩惱當中。他們生活是在圓滿智慧裏面,所以稱之爲菩薩。菩薩是印度話。這五十叁個人,你看看他的身分,裏面有男女老幼,各行各業,代表現前這個社會。換一句話說,我們從早到晚,所接觸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五十叁參裏面所展現的。這裏面以出家身分出現的,只有五個人,其余全是在家的。這就說明了,出家可以作菩薩、可以作佛;在家也可以作菩薩薩、也可以作佛,沒有差別,真正是平等法。男人可以作菩薩、作佛,女人也可以作菩薩、作佛;大人也可以作菩薩、作佛,小孩也可以作菩薩、作佛。這個裏面有童男、童女,用現代的話就是學生,男學生、女學生,童男、童女。只要真正覺悟了,具足高度智慧,無論從事那一個行業,無論過什麼樣生活方式,都是佛菩薩。這才是真正生活的藝術,在《華嚴》裏面顯示無遺。
五十叁參一開端,這叁位是代表佛法僧叁寶。而叁個人都是用出家身分,他這個含意很深,表示什麼?表示初學。初學佛的人不能離開僧團,不能離開叁寶。你看現在學佛,大家都知道有個常識,學佛一進門,先受持叁皈,這叁位善知識就是代表叁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叁個人其實都是法身大士,用比丘的身分來代表,他表這個深義。吉祥雲比丘代表佛寶,皈依佛;法雲比丘代表皈依法;妙住比丘代表皈依僧,這個意思很深。
學佛到那裏學呢?你不懂這個意思,你學什麼佛?你那個叁皈依是有名無實。形式雖然受了叁歸,不曉得從那裏做起。所以吉祥雲教我們皈依佛,皈依佛就是念佛。念佛,包括的範圍太廣太大了。從他的談話當中,我們了解一切佛法都是念佛法門。他在經裏面給我們講二十一種念佛門,這二十一種把所有法門全部包括了。那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這才使我們真正想到,皈依叁寶真正的意義。佛是什麼呢?佛是覺,佛是智。念佛就是念覺、念智。任何一個法門,離開真實智慧,離開徹底覺悟,那就不是佛法了。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是念佛,參禅也是念佛,持咒也是念佛,研經也是念佛,沒有一法不是念佛。爲什麼呢?都是求智,都是求覺,都是念智、念覺。所以他講的這個念佛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我們如果懂得這個深義,肯定他所說的,就決定不會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會有了。然後才能真正體會到佛所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
從能念,菩薩歸納了五條;從所念,他講了二十一門。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統統包括在其中。能念五門,第一個是“心境俱泯念佛門”,第一個不是的,這是第叁。第一個是“緣境正觀念佛門”。大概我們現在一般念佛都是用這個方法。我們攀緣境界。這個裏面,有真佛、有應佛。真佛是講法身佛、報身佛,這是真佛,應化身佛也是真佛。我們講念叁身佛。依報、正報,我們淨宗常常念西方極樂世界,那是依報。我們讀經,思惟觀察經中的境界,這是念依報。我們想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念佛的正報。不管是依、是正,是西方極樂世界環境也好,佛菩薩的相好光明也好,都是屬于外境,外面的境界。我們念是口念,口念不是真念。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道理在此地。口裏有佛,心裏沒有佛。心跟口不相應,這是古人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第二種念佛,這就有心了,“攝境唯心念佛門”。知道經上所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依據這個原理、原則,知道諸佛,知道衆生,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心想生。所以心裏面想佛,佛就現前了。想什麼,現什麼。你想佛,你就作佛;想菩薩,你就作菩薩。天天想黃金、想鈔票,這就變餓鬼,餓鬼道是貪心;嫉妒、嗔恚是地獄,看你動什麼念頭。所以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心裏頭真正想佛,口念佛,心想佛。把我們現前的境界換成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常常想西方世界,這樣念佛決定得生。我們淨宗法門,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這個方法可以達到。
第叁種,“心境俱泯念佛門”。明白事實的真相,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心則非心;佛即是心,佛則非佛。心佛兩邊不立,真正恢複到自性清淨,自性清淨心是真佛、是真心。這個能念的方法,諸位想一想,禅宗包括在裏面,性宗也在裏面,才知道念佛法門廣大,圓滿含攝一切佛法。
第四個是“心境無礙念佛門”。所謂是“雙照事理,存亡無礙”。它包括了法相宗,包括了天臺宗,也包括了華嚴宗,這些大乘宗派都出離不了它的範圍,可見得念佛這個法門太廣太大了。
末後一條是“重重無盡念佛門”。這樣用心,才達到究竟圓滿。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一切法門,都是念佛門。乃至于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菩薩善友,所說無量無邊法門,也不能出這個範圍之外,重重不盡。理無盡,以理融事,事也無盡。隨捏一門,就圓滿含攝一切法門。《華嚴經》中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個一是任一。不但在佛法裏面,經教法門任一,乃至于世間法裏面,一毛孔、一微塵,點點滴滴任一,都圓滿含攝虛空法界,無量法門,念佛功德才達到究竟圓滿,念佛才成究竟圓滿佛。由此可知,念佛不一定是佛號挂在嘴上。
我們讀了吉祥雲比丘的開示之後,才曉得我們應當怎樣去皈依佛,你就懂得了。你才懂得皈依佛,叁皈依這一條,圓滿含攝所有宗派、所有法門,都是皈依佛的。這個深義要懂,否則你學佛,你要到那裏學?你這個叁皈依到底皈什麼?
我想我們把這叁位菩薩這個經文講完之後,把裏面的經義綜合起來,我們做一個專題,來講皈依叁寶,這個意義就比我以前講的皈依更深刻、更圓滿。不入《華嚴》境界,這種究竟圓滿確確實實達不到。
這個五門,五門融合起來是一樁事,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你要有分別、執著,這就變成五門;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就變成一門。正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就是無障礙的法界。從無障礙,這一展開就是無盡的法界。從這個地方,縱然我們不能見性,我們也能稍稍領會得少分。多分不敢講,少分是可以體會到的。而這個少分的體會,對于我們這一生來講,受用無窮,這是真實智慧。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個決定能幫上大忙。所以《華嚴經》不能不細講,不能不認真的去探討。這是說明我們在學佛上,遇到種種的障難,發生種種的偏見、過失,在《華嚴》都能得到圓滿的解決,這是這一部大經無比殊勝之處。
好了,你們沒有問題,時間到了,我們就到這裏結束。
《種善因得善果 (第六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