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善因得善果 (第七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昨天我們講到五十叁參前面這叁位善友,代表的是叁寶。吉祥雲比丘代表佛寶,海雲比丘代表法寶,妙住比丘代表僧寶。這叁位菩薩都是以比丘的身分示現的,意思是告訴我們,初入佛門一定要依叁寶,也就是我們講的叁皈依。叁皈依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真正把這個意思圓圓滿滿的顯示出來,是在《華嚴》這一段經文之中。從經文上,我們這才明白,無論是大乘、小乘,無論是顯教、密教,無論是宗門、教下,沒有一樣是例外的。講到念佛,所有一切法門都是念佛法門;講到參禅,所有法門都是參禅法門;講到持咒,所有法門皆是持咒法門。顯示《華嚴經》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們總算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初步的搞清楚、搞明白。我們的修學,才達到斷疑生信,心地也就踏實了。就自己的根性選擇法門,一門深入,這樣才能有一個成就。
海雲比丘,這是代表法的,叁寶裏面代表法寶。他所傳的法,是法寶裏面的總綱領、總原則,這個法能夠貫穿一切法。而在經文的開端,善財童子去參訪他,他特別贊歎發菩提心的稀有。關于這一樁事情,我們在經論上也看到不少,也聽到不少,但是從來沒有認真的去思惟、體會發菩提心的殊勝。而在五十叁參當中,海雲比丘對于發菩提心這一樁事情說得多、說得深刻,讓我們知道菩提心確確實實是難得,稀有可貴。所以這一發心,就能夠得到諸佛護念,就能夠得到諸上善人的贊歎,這個是修學的大根大本。如果不發菩提心,所有一切的修學到最後都是落空。也就是說,都變成了叁界六道裏面有漏的福報,與斷惑證真、了生死出叁界毫無關系。這是我們學佛想在這一生要有一點成就的人,決定不能不知道。
海雲比丘贊歎發菩提心,他說了十一句。這十一句大意是說,一個發菩提心的人,一定有大悲心。由此可知,大悲心就是菩提心的樣子,就是菩提心的作用。大悲心所謂的就是要救濟一切苦難的衆生。發心要救濟一切苦難的衆生,怎麼可能再給衆生添麻煩、添苦難?這是決定不可能的。
世間人,苦難的衆生太多太多了。悲心是救護衆生的原動力,永遠沒有疲倦、沒有懈怠,把這個工作做得圓圓滿滿。我們曉得衆生的苦惱從那裏來的?從那裏出生的?說到衆生,也就包括了自己。四弘誓願裏面有:“自性衆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己是衆生之一,不是衆生之外的。由此可知,菩提心一發,是先度自己,再度別人。如果自己連自己都不想得度,我們就要覺悟,沒有發菩提心。而許多人沒有發菩提心,自己以爲發了菩提心,這個問題就嚴重了,這是真正造成了障礙,爲什麼呢?如果自己知道自己沒有發菩提心,他還有發的希望。沒有發菩提心,自己以爲發了菩提心,換句話說,真正發心,他沒有指望。這是我們學佛同學,尤其不能不明了的。看看我們有沒有大悲心?我們有沒有大慈心?悲是拔苦,慈是予福。慈悲加上一個大,就是用的清淨平等心,這就大。揀別不是愛緣慈。愛緣慈,世間人有。我喜歡他,我對他就慈悲;不喜歡他,對他就沒有慈悲,這一種慈悲叫愛緣慈悲。經典上還說的有衆生緣慈悲、法緣慈悲,這個境界一層比一層要高、要殊勝。究竟圓滿的才稱之爲大慈大悲,這是如來與大菩薩們才有的。心地圓滿的清淨平等,幫助衆生離苦得樂,這個心就是大慈悲心。這裏面,我們特別要留意的,首先要幫助自己離苦得樂,這是決定不能夠疏忽的。所以一定要把苦樂的根源找到,從根本下手,這才容易,這才能收到效果。所以慈悲是菩提心的相,菩提心有體、有相、有作用。
第叁、要發安樂心。希望一切衆生能得到安樂。滅除一切衆生的苦難,發安樂一切衆生心。這一條,實在講,在布施裏面,屬于無畏布施。令一切衆生身心安穩,離開一切恐怖、憂惱。爲了息滅一切衆生不善的心,你要發饒益心。這個工作當然是非常艱钜的,可是我們不能不做。一切衆生不善的心太多了,我們從《百法明門論》裏面去看,佛給我們說,一切衆生善心所,歸納起來只有十一類;不善的心所,歸納起來,有二十六類。也叫做二十六種根本煩惱,二十六種煩惱。其中最嚴重的有六條—貪、嗔、癡、慢、疑、惡見,這個疑是對于聖教的懷疑,對于佛法懷疑。尤其是對于淨土法門的懷疑,這是最嚴重的煩惱。惡見,就是很多錯誤的見解。他的看法,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所以這樣才形成了惡念多、善念少。惡的心所有二十六個,善心所只有十一個。惡的念頭強,善的念頭弱。在這個境界裏面,我們怎樣幫助一切衆生斷惡修善,這樣才能讓一切衆生得到最豐饒的利益,得到圓滿真實的利益。這一條是屬于四弘誓願裏面的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這一願我們要從那裏做起?海雲菩薩在此地告訴我們,要幫助衆生斷惡修善。
再其次要發救護那些怖畏的諸衆生,“發哀愍心”。憐憫這一些常常生活在憂慮恐怖當中的衆生。他憂慮的是什麼?恐怖的是什麼?這個裏面有因、有緣、有果、有報,我們都得搞清楚、搞明白。細細的給這一些恐怖的衆生敘說清楚,讓他們了解前因後果,幫助他們以高度智慧來選擇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乃至于自己修學的法門。理明白了,心就安。諺語常講:“心安理得”,這就離開恐怖。心爲什麼安?道理明白了。理要是不明了,這個心是決定安定不下來的。這個發心,還是屬于斷煩惱的,所以菩薩這個十一句的開示,就是解釋四弘誓願。發四弘誓願,就是發菩提心。修行之先,發心是第一,要有憐憫心。
“舍離執著障礙法,要發無著心”。這是真正把煩惱徹底斷盡了。也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生起菩提心。從那裏生呢?從不執著。我們曉得,因爲執著,才有六道輪回;因爲分別,才有十法界;因爲妄想,才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差別。這是世尊將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因果,一語道破。這一句話,是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教誨。因此,佛才教給我們,唯有舍離一切執著,你才能出得了叁界。不但世法不執著,佛法也不執著。《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舍就是不執著,就是放下,就是舍離。放下、舍離一切分別,你就能出十法界。放下一切種種的妄想,你就圓成佛道。
世尊在經教裏面,將整個宇宙人生的現象,可以說言簡意赅,爲我們講的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如何修學,如何出離,那都在自己。佛能夠幫助我們的就是開示。我們自己有沒有成就,在自己的悟入。悟是明白了,入就是契入真實的境界,擺脫叁界、六道、十法界,這叫入。所以修行關鍵,就在不執著。我們知道世尊當年在世,曾經用二十二年的時間,爲大家宣講般若法門、般若的經論。現在存在中國的《大藏經》裏面,《大般若經》份量是最大的一部,總共有六百卷,玄奘大師翻譯的。這六百卷《大般若》,二十二年所說,說的是什麼?給諸位說,實在講,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你要真正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了,這一部《般若》,你就透,你就明白了。
既然知道一切法不可得,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一切法呢?無住生心。所以一切諸佛菩薩對于宇宙人生一切法的態度,就是無住生心。。一定要發無著心,于一切法都不著,你就得大自在了。這是四弘誓願裏面,煩惱就斷盡了。煩惱斷盡了,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真實的智慧,根本智。然後再去實踐衆生無邊誓願度。可是衆生種種根性不相同,種種程度不相同,種種行業、習氣不相同,決定不是一個法門能夠普度的,所以一定要去修學無量法門。第叁願,法門無量誓願學,學那麼多法門幹什麼?是爲了度衆生方便,善巧方便。
成就後得智,也就是我們常講:“無所不知”。真正達到無所不知,你才能夠恒順衆生,才能夠應機說法,才能夠廣度有情,所以你要“發廣大心”。煩惱斷的時候,一定要發廣大心,要度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衆生。
還要發:“等虛空法界無不往故,你要發無邊心。”心雖然發了,要普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但是你得要去,你要是坐在家裏發心,不行,沒有用處。你要去。去,當然很辛苦。特別是我們現在還沒有契入一真法界,還沒有能入不二法門,我們現在還是凡夫。凡夫沒有佛菩薩那麼真實,可是要接近、相似。因此,我們一定要犧牲自己的享受,犧牲自己的安樂,那個地方有請,立刻就要到那裏去,不辭辛勞,不能夠貪圖享受舒適,這才能行菩薩道。如果那邊太苦了、太累了,我就不去了,這不是菩薩道。菩薩道一定是永遠不疲不厭,舍己爲人。能夠舍自己舒適安樂的生活,爲幫助別人破迷開悟,爲幫助別人離苦得樂,而不辭辛勞,叫你發無邊心。
“見一切佛,微妙色身。”像經上所講的, 盧遮那如來,盧舍那如來,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如來,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無論是見到正報、依報,種種莊嚴,心裏面決定沒有染著,永遠是清淨的,要“發無垢心”。無垢就是不染著。這個意思,我們說的再淺顯一點,就是在一切殊勝的境緣之中,物境環境、人事環境,見到非常殊勝的,不起貪心,不起嫉妒心。在這個殊勝境界當中,能夠保持著見如不見,保持一個平常心,你就不會被汙染。如果境界現前,你起心動念,你就被汙染。所以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真正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就是無垢心。
“觀叁世法,智無盡故,發清淨心。”清淨心的作用,就是智慧。《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所以清淨心也就是《般若經》上所講的:“根本智”。用清淨心接觸外面境界,就無所不知。所以世間人求智慧,他不懂得這個道理,以爲廣學多聞就能成就智慧,其實不然。如果沒有清淨心,廣學多聞所得到的,那是佛法裏面講的世智辯聰,反而變成明心見性、修行證果的大障礙,佛…
《種善因得善果 (第七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