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善因得善果 (第八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問:請示師父,佛教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它跟其他的宗教、哲學有什麼不同?
師父:佛教,我們從名詞上就能夠了解它的意義。這個名詞是梵華合譯。佛是梵文,教是中國字,所以佛教兩個字,是印度梵文跟中國字合起來的。先要懂得梵文佛是什麼意思?梵文佛陀這個名詞現在還存在,並沒有失傳。像外國人翻的音比較正確,budda。而我們中國從前佛也念弗,傳久了,大家把這個音變佛了,古時候這個音就是念弗。我們還是這個原音的budda翻過來的。那麼隨著中國各個地方的方言,所以這個音就差別很大了。實在講,關系也不大,最重要的是它的意義。這個字裏面的含義,是覺悟的意思,是智慧的意思。
爲什麼當時翻經的人,不把它的意思翻出來,還要翻個佛、佛陀、佛陀耶?這在翻經,過去他們有個規矩,叫翻經體例,有五種不翻,也就是五種,翻它的音,不翻它的意思。那麼佛陀這個名詞,在五種不翻,是屬于尊重不翻。我們尊重它,所以用音譯,不用意譯。音譯過來之後,再加以解釋。但是佛陀裏面含的含義,講智慧,也不是普通的智慧;講覺悟,也不是我們觀念當中那一種覺悟。而智慧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一般人講無所不知,是這個意思,這個智慧就不是普通人所有的。而覺呢?是大覺。宇宙人生過去、未來,無所不覺,所以它的含義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與覺悟。教是教育、是教學。那麼合起來,佛教兩個字就是智慧的教學,智慧的教育,與一般宗教當然扯不上關系。
問:請示師父,佛法跟其他宗教、學術都有不同。那是不是都適合每一個人來學,如果不學,會不會有什麼損失?
師父:如果了解佛法真正的定義,這個問題自然就解決了。他是一個追求究竟圓滿的智慧與覺悟,達到這個境界,就號稱爲佛陀。由此可知,佛陀就是一個究竟圓滿智慧大覺之人,這麼一個稱號。世間人無論是古人,無論是今人,無論是中國人,或是外國人,無論你是信仰什麼樣的宗教,問問你要不要求智慧?你想不想覺悟?如果你想求智慧,想覺悟,那這個非學不可。這一門學問教學目的就在此地。所以佛教的教學,超越一切界線,超越種族,超越各種不同的文化,超越國界,超越宗教。正是歐陽竟無先生在民國早年所說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爲今世所必須。”人人都有智慧,人人都能覺悟,這個世界就太平了,就不會有任何紛爭,也不會有任何隔閡。一定是互助合作,穩定的繁榮興旺,達到這個世界一切衆生共存共榮、亘助合作。教學的目標在此地。
問:師父,換句話講,就是說學佛,他也不是在目前的社會上各種學科,或者是各行各業,他們之中有任何隔閡的,每一個人都適合去學,那麼再淨化他的心,提升道德。那麼請問師父,如果是學佛者,每個人學,很普遍。因爲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各有不同,那是不是說每一個人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來修,或者是有沒有,以目前來講,適合大家都能修的一個法門?
師父:這是一個大問題。因爲智慧、覺悟,它的深度,它的廣度,都是沒有邊際的,這是經上常講,無盡無邊。那麼一切衆生確實根性不相同,欲望不一樣,有一些人得少就滿足了。正如同我們在一般學校求學一樣,有一些人念個初中、高中,他就覺得夠了,他就不想再讀了。有一些人念到大學,拿到學士學位,行了。但是還有一些人不滿足,他要繼續去拿碩士、拿博士,這並不是每一個人的根性、嗜欲都相同。
佛的教學實在講,他絕不勉強任何一個人。如同一個學校老師不會勉強學生的。學生願意選什麼科系,就讓他自己去選擇。適合他的興趣,適合他的嗜好,適合他生活環境,正如同上大學的選科一樣。我們現在選科,當然最理想的是隨順他的志願,如果與志願不相合的,學的這個東西,學習他就感覺很苦,興趣就很低。甚至于爲了生活,爲了前途所必要的,逼不得已而學這個東西,學的時候苦;學成之後,他過日子也苦,甚至于苦一輩子。諸位如果細心觀察,這種現象在社會上太多太多了。他學的,不是他願意的,不是他喜歡的;他的工作也不是他喜歡的。但是逼著爲了生活,爲了養家,非幹不可,這是很痛苦的一樁事情。
所以佛法有大、小乘之別,有顯密之別。在我們中國,有宗教之別。諸位要聽清楚,這個宗教跟世俗宗教的文字是一樣的,意思不一樣。佛門裏面講宗,專指禅宗;禅宗以外的,稱爲教下,宗教是這個意思。爲什麼禅稱爲宗呢?因爲禅著重在宗旨,他的教學方法跟教下的方法完全不同。一般教學一定要有教科書,一定是由淺而深,按部就班。像平常念書,從小學、中學、大學,一年級、二年級、叁年級,循序漸進,這是教。但是禅宗的教學,他把這個完全舍棄。所以禅宗彷佛我們現在講的天才班,他不需要經過這些次第。天才兒童,是小學、中學、大學都不必念,他就可以念研究所,他真有這個能力。所以禅宗的物件是上上根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學不了這個法門。就像過去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他說宗門叫一步登天,你有本事,你一步就上天了;你沒有這個本事,那掉下來就粉身碎骨了,就完了,這個不是普通人能學的。大多數普通人從教,教是循序漸進、由淺而深,一定能得利益,只要你認真按部就班的學,你學一個階段,得一個階段的利益。不像宗門,你真成就了,你得的利益是圓滿的;你不成就了,你什麼都得不到。教下好像爬樓梯,你爬上一層,你就高一級。
但是佛法的教學,剛才說過了,它的宗旨、目標是智慧,是覺悟。換句話說,智慧、覺悟可以應用在這個世間,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乃至于任何不同的宗教信仰,只要你有智慧,你就高明。你作生意的人,有圓滿的智慧,在我們佛法裏面講—商人菩薩。你是個家庭主婦,你有真正的智慧,有真正的覺悟,你是主婦菩薩,你會把你這個家做成所有家庭的好榜樣,你會做得快快樂樂、法喜充滿。無論那一個行業,只要學了佛,一定是這個行業頂尖的人物,是這個行業最佳的榜樣,這就叫做菩薩。菩薩就是世間一切衆生最好的樣子,他做出來給你看,把智慧、覺悟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都呈現出高度圓滿的智慧,這個是佛教育。所以佛教育超越一切界線,一切衆生說實在講,都應當要學習,它對我們的關系,比其他的教育是密切的多了。
問:請示師父,在目前這個時代,也有人參禅,也有人修密,也有學教、學淨土。那麼以師父的看法,就是說參禅,目前來講,能不能明心見性?修密,能不能夠達到即身成佛?學教能不能大開圓解?以目前這個社會的形態來講。
師父:現代的社會,跟過去不一樣;不但不一樣,實在是有一百八十度的不一樣。生活方式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同,不是一個地區在變,整個世界都在變。前幾天,好像上個月,張德聲居士剪了一個報紙來給我看,我平常不大看報紙的。這個報紙裏面報導的是,美國前面的叁位總統,對現在的局勢非常感慨,認爲政府官員領導人越來越刻薄。美國前叁個總統都還在世,時間並不算很長,可見變化之大,令人感慨不已。
古時候,風俗淳 ,人心厚道,修學容易。修學沒有別的,就是修定,定才能開慧。所以佛法的課程中心,就是戒定慧叁學。戒,大家現在一般看到這個字,把這個意思想得很窄小,這是錯誤的。都認爲講到戒,就是五戒、十戒,都想到這些戒條,死板板的戒條,這個錯了。戒的意思是方法,合理、合情的方法。持戒,用現代話來講,就是遵守方法,嚴格的遵守方法,這個叫持戒。唯有守法,他才能得定,心安理得。定才能開智慧,這個是佛教化一切衆生基本的理念。你不守方法,你怎麼能成就?不可能成就的。成就的標准,這個不是世間學術他們的範圍,不是他們的範圍。世間學術的範圍,是辦世間現前事的。頂多是考慮到未來,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五十年之後,百年之後,頂多是想到這個。而佛法修學的範圍不一樣。它是講怎麼樣能夠了生死,這個事情大了,世間人沒有想到這個事情。
世間有不少的宗教家,發現到確實有輪回存在,古代印度這些宗教家,那不必說了,他們對這個事情,真是了如指掌,太清楚了。在我們中國儒家、道家,有這個思想,知道有輪回這樁事情,說的沒有印度人講得那麼多,沒有印度人講得那麼詳細。近代,在美國、在加拿大,有一些基督教的信徒相信輪回。我們在報紙、雜志裏面看到,他們肯定、承認有輪回的事實。換句話說,如何能超越輪回,這在佛法裏面講成就,才算是真正的成就。如果你不能超越輪回,就不算成就了。雖然修學佛法,你沒有結果。超越輪回,才是個結果。這個結果,佛講了,這是小果,不是大的結果,小的結果,總算是有了結果,超越六道輪回了。
六道輪回怎麼形成的?佛在這些經論裏面,講得很清楚。《華嚴經》講的真是簡單、明了。經上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把這些現象都說清楚了。六道輪回怎麼來的?妄想、分別、執著來的。你只要有這叁樣東西,這叁樣東西就變現出六道輪回。特別是執著、我執,起心動念就有我,我就自私自利,我就損人利己。他天天有這個念頭,這個是貪 癡慢的根,這是煩惱的本。那麼現在你參禅也好,你學密也好,你學教也好,你能不能把這個煩惱斷掉?當然各人根性不相同,有人根性很利的,用這些方法確確實實能把自己煩惱斷掉,分別斷掉,執著斷掉,妄想斷掉,那他成就了。
在從前,真的有這樣的人。可是在今天,難了!今天我們這個煩惱、習氣,比古人不曉得超過千萬倍。古人得一點飲食,得一件衣服,他就很滿足了,知足常樂。現在人心不知足,這些法門對他有什麼用處呢?所以這個自己要試驗,我用參…
《種善因得善果 (第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