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禅的方法,我用持咒的方法,我用研教的方法,看看能不能把我的貪心斷掉,把我的愚癡斷掉,把我的 恚、嫉妒斷掉?果然有效,那你修這個法門就有用。可是你要知道,要斷得徹底、斷得究竟,你才能出得了叁界。勉強把它伏住,那個不行。你煩惱伏住了,現在心好像是清淨,並沒有斷根。境界現前的時候,還會起心動念,那這個沒有用處。真正見思煩惱斷盡了,行!
由此可知,現在我們的心,妄念太多了,太嚴重了。外面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的誘惑,這個誘惑力量比過去也加強了千百倍。從前沒有這麼多的誘惑,現在還得了嗎?以我們這個年齡來說,我們小的時候,六十幾年前那個時候,我們生長在農村,農村裏頭什麼都沒有。小朋友天天玩耍,跟大自然爲伍,能夠保持天真。十一、二歲了,都不懂事,真叫天真瀾漫,這是幸福的童年,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每天除了讀書,就是去玩。玩都是遊山玩水,跟自然爲伍。現在的兒童,我們看看,可憐!一出生兩個眼睛就瞪著電視,那個頭腦裏亂七八糟,什麼妄想都有。不到一歲,他就能察顔觀色,就能看大人的臉色,自己怎麼應付,這不累死人!我們還能享受十幾年天真的童年,看看現在的兒童多可憐!這才曉得現在人的煩惱、妄想多,從小就被這些五欲六塵汙染了,嚴重的汙染。
佛家這些法門雖然好,對他也無可奈何,失效了。你是醫生,你懂得這個道理,病人害的病太重了,這個醫藥給他,沒有用了,失效了。那麼現在,這個淨土法門還有救,爲什麼它有救呢?淨土法門靠佛力,不是靠自力。所以這個法門叫帶業往生,你自己不必斷煩惱,你只要能把煩惱伏住,就收到效果。煩惱沒有斷,確實有,我不讓它發作,這個能力我們還能做到。把它控製住,不讓它發作,然後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淨宗法門的殊勝,就殊勝在此地,沒有別的。所以這個法門,能度一切業障習氣深重的苦難衆生,其他法門度不了的。好比藥物一樣,其他的藥物治不了的病,這個法門能治,叫帶業往生。
可是這個法門它的條件—堅決的相信,決定不能懷疑。這個方法簡單、容易,死心塌地認真去修學,這經上講得很明白,最主要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能成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十法界。這個是得到的果報,這個果不是小果,是大果,比阿羅漢斷煩惱、了生死、出叁界,那個果報殊勝的太多太多。可見得這個法門不是偶然的,真正能夠利益現代衆生。所以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想想自己有沒有能力斷煩惱?如果沒有能力斷煩惱,那就應該選擇這個法門。我們依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這個力量,決定得生淨土。而且近代修學這個法門,依《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往生的很多。這是真正有事實證明給我們看,如果我們再不相信,那這個機會當面錯過,實在是太可惜了。問:師父現在《大集經》,佛陀他就親口說,他說:“末法時代億萬人修行還沒得道,唯一念佛得度生死。”那這樣子佛陀說的是實在話,不是方便說了?
師父:對,《大集經》上所講的,末法時期就是現代。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在叁千年前,對于現代社會這個狀況,他了如指掌,他清清楚楚。知道所有的法門,現代人都沒有能力修學,沒有那個根性。譬如講到密宗,黃念祖居士是學密的,李炳南老居士也學過八年密。但是自己依照這個法門都不能成就,所以最後還是念佛求生淨土,還是用這個法門成就的。而黃老居士晚年說得更好,你看他在《谷響集》裏面那些文章,多半都是答覆學密人的這些通信。他都勸那些學密人要受持《無量壽經》,要受持《彌陀經要解》,要受持《普賢行願品》。他交待要學密,密法裏頭要加持這叁部經,要發願求生淨土。他老人家說這個話的用意,就跟古大德永明禅師那個意思相彷佛。你看永明勸那些參禅的人,告訴他:“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爲什麼不直接叫他把禅放下,專修淨土呢?那個人不甘心,不能接受。對于這些不能接受、不甘心、不情願的人,禅好,如果再加上淨土,更好了。其實很簡單,我們在旁邊冷眼旁觀,看得很清楚,禅是決定不能成功,叫你學一點淨,淨還真能幫助你,這是大慈悲心,不得已委曲宛轉的善巧方便的教法。黃念老也是這個作法。
我在北京跟他見面的時候,他告訴我,他說中國大陸這四十年來,學密成就的,他知道的只有六個人,你說多難!學密的人何止千萬,只有六個人成就。而修淨土念佛往生的,不計其數。這個不是很顯然的事實擺在面前!我們要看清楚,要能體會的到。但是念佛,爲什麼不能人人都往生呢?爲什麼不能萬修萬人去呢?這個法門老實說,確實是萬修萬人去的。而是修學的人不如法,這個法門理論、方法、境界沒搞清楚。聽說念阿彌陀佛好,天天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是他的心,就是他的想法、看法、作法,跟阿彌陀佛並不相應,所以雖念佛也不能往生。
淨宗法門裏面,我想大家都知道,一句口頭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雖然念,念的不相應,這個不能成就。怎麼叫相應呢?我在講席裏面講得太多太多了。就最粗顯的事實而論,你念《無量壽經》,你的起心動念,你對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要把《無量壽經》所講的話統統做到,就相應了。你沒有做到,那怎麼叫相應?做到叫相應。所以經要細讀、要深思。你統統做到了,說老實話,你就是阿彌陀佛了。
我過去講經,講叁輩九品,我的講法跟古大德的講法不一樣。各人有各人道理,只要說的出一番道理出來,那就行了,佛法沒有定法可說。我講這個叁輩九品,就像我剛才講的,《無量壽經》裏面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你要能夠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就是上上品往生。如果你能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百分之十做不到,那你就是上品中生。假如你能做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二十做不到,你就上品下生。那麼以此遞減,減到下品下生,要做到兩成,要做到十分之二。十分之八你做不到,你能作到十分之二,你是下品下生。如果是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沒份了。這一生雖念佛,往生沒有指望了。我用這個方法,大家聽了也容易懂,也很踏實。學佛,心要像佛,願要像佛,行爲要像佛,這才叫學佛。不是說口頭上念佛,一樣都不像,那個沒有用處的。
問:請示師父,在現在這個末法時期,是出家修還是在家修好?那麼真正出了家,應該做些什麼事?工作使命是什麼?請師父開示。
師父:論到修學成就,在家、出家毫無分別。你看看《華嚴經》五十叁參,五十叁位菩薩都不是普通菩薩,是法身大士。所謂法身大士,他不但超越六道,他也超越十法界,他證得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裏面,這一些大菩薩示現給我們看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皆是法身大士,皆是諸佛如來。童男童女,甚至于包括外道。外道,用我們現代的話說,就是其他的宗教家。都是佛菩薩的化身,都是佛菩薩,那有差別?由此可知,出家的,爲什麼要出家?出家也就是世間所有的行業,我選擇這個行業,這是一個行業。實在講,出家、在家,那是你的念頭。你對這個世間貪著,那就是世間法。你對于這個世間,真能放得下,毫無貪著,那就是出世間。世間、出世間不在這個形式。在家人也是真正出家人,這四種出家講得很清楚,心出身不出,這是在家出家。那你要是示現出家了,身出心不出,你沒有出家,你那裏是出家人?
選擇這個行業,就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如果不能做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你最好就不要選擇這個行業,選這個行業就是罪過。你選擇這個行業,這個行業你做不好,你爲什麼要做它?所以這個出家人,我也常講,這一個道場,出家是叁種人。叁種人是平等的,沒有那個高、那個低。如果有高低,你就起分別、起妄想、起執著了,你就錯了。叁種人是平等的。第一種,講經說法。因爲佛法是教學、是教育、是師道,你要教化衆生,一定這個裏頭有教員,專門擔任講經說法的。第二種,是領導大家修學的。怎麼樣做早晚課誦?我們這個淨宗怎麼樣念佛?各人怎麼修法?大衆在一起,我們如何共修?這一些規矩、儀式,你一定要熟悉,領衆修行,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功課。講經說法是解門,讓他明了。領衆修行是行門,幫助他如何把這種修持的功夫,應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上,這是領衆修行。第叁種人,我們講內護,就是負責行政工作、事務工作的,這個不能沒有。沒有的時候,你這些事情誰做?雜務事情誰做?所以這是內護。叁種人合作,叁種人平等,這個道場就會興旺,這個道場是如法的道場,對這個社會才有貢獻,才能真正做到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所以出家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在道場裏面,討一份什麼樣的工作來做,我一定盡心盡力把這個工作做好、做圓滿。
問:師父,那在家人能不能做弘法利生的工作?
師父:可以!你看看《華嚴經》不就明白了。《華嚴經》裏面,五十叁位善知識,各個都弘法利生,各個都講經說法,都教導善財童子。善財童子是代表學佛的人,修學大乘的人。五十叁位善知識以出家人身份出現的,只有五個人,其余統統都是在家人。而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維摩居士也講經說法。而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這是出家的學生,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這些大阿羅漢,去聽維摩居士講經,也要頂禮叁拜,右繞叁匝,那個禮節規矩,跟見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說明了佛法是師道,尊師重道,他講經說法,他就是老師。我雖然出家,還是學生,學生對老師一定要尊敬,一定要遵守禮節,沒有例外的。現在出家人,說實在話,不懂這個道理。以爲一出家、一剃頭,一穿上這個衣服,就比什麼人都高了,這是錯誤。其實在學問上、德行上、修養上,有很多在家居士超過我們。我們自以爲是出家人,不肯向他學習,以爲好像低了自己的身份,錯了,…
《種善因得善果 (第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