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稱爲八難之一,你遭了難了。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裏頭說得更好、更明白。他老人家講的是“有解無行”,解是你明白、明了,你廣學多聞是解。行是什麼?行是真正的修持,清淨心。換一句話說,沒有清淨心,你廣學多聞,你所得到的是什麼?他的結論說:“增長邪見”,不是增長智慧。由此可知,清淨心重要。
平常我們學佛的人,多數都喜歡家裏頭供佛像。佛像前面一定供香花水果,供一些供品,供燈。再考究一些,有幢幡寶蓋這些莊嚴具。供品當中最簡單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供水,在佛菩薩形象面前供一杯水。供水的杯子,最好是用玻璃杯,透明的。因爲供這一杯水是表法的意思,就是代表清淨心,讓你看到這個供水,就要想到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幹淨、清淨,要像水一樣的平等,所以水是代表清淨、平等,在所有一切供具當中,這是最重要的。所以供佛面前供具都是提醒自己的,讓自己看到之後,就想到我們自己起心動念,應該如何去做。花代表修因,果代表我們的希求,我們求果報。燈代表智慧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它都有意義在裏頭。我們見到的時候,就會想到,時時刻刻用這些道具來提醒我們自己的正念,這個裏面是清淨心最重要。
學佛,終極的目標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教育,佛法是智慧的方法,學佛就是學智慧的生活。凡夫天天生活在煩惱之中,學佛的人要學佛菩薩天天生活在高度智慧當中,究竟圓滿智慧當中,所以你要“發大智心”,這才達到究竟圓滿。
菩薩在此地,贊歎菩提心的十一句,用大悲心做開端,用大智心做總結,這個意思很深很廣。如果一個人真正發菩提心,他的起心動念,決定是在這個範圍當中。如果與這十一句相違背,那就不是菩提心。或者說,我有幾條相應,還有幾條我做不到。這個說法如何呢?那正如《印光大師文鈔》裏頭有一段公案,諸位查查就曉得了,我是早年看的,有些地方忘記了,人名字忘記了。有一個人寫了一封信給印光大師,他是參禅的,參禅的人都喜歡看《五燈會元》。他說《五燈會元》裏面講的一千七百條公案,他差不多統統都參透了,只剩下幾條還沒有參透。他是非常驕傲,所謂是世間人講值得驕傲。在印祖面前誇耀。印祖就告訴他,一千七百條公案,你如果有一條參透了,就全部都參透;如果有一條沒有參透,你就完全沒有參透。這個人也是個聰明人,聽到印祖這一句話,這當頭一棒,就把他打醒了,他就把禅舍棄掉了,跟印光大師老實念佛,才知道這個不容易。
印祖說的是真話,我們可以用這個道理,來看這十一句。這十一句只要你有一個心發了,這十一條一定具足。可是你說這十一條,我已經做到十條了,還有一條沒有做到,你全沒做到,你一條都沒有。因爲每一個心裏面,都圓圓滿滿含攝其余十個心。這正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能分。這個十一句,任何一句都是圓滿的十一句。所以這個一是任一,不是專一、不是獨一,任一。你說你有大悲心,這十一種心你都具足;你說你有大慈心,那十種心你也具足;你說你有饒益有情的心,那這十種心也具足,圓滿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的修學用功才有下手之處,才不至于把路子搞錯了。
現在我們觀察佛門裏面不少的同修,都是把意思錯會了。有個一條、兩條的影子,他以爲完全具足。莫大的誤會,造成的損失不可思議。所以這一次韓館長啓請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大因緣,決定不是偶然的。早年,南部開心法師跟我說了很多遍,希望我好好的把《華嚴》講一遍。實在是機緣不成熟,因爲常常在國外走動。講這一部大經,必須要定下來。根據過去我們講經的經驗,這一部經講圓滿,概略的估計最少要叁千個小時,才能完成這一個工程。這一次,我們有一個機會,能在新加坡教學,居住的時間比較長一點,能夠安定下來,所以將教學跟《華嚴》這兩個工作,我們一次完成。她的啓請也正好是這個時候,時節因緣,也是稀有不可思議。
我們利用這一點的時間,將《華嚴經》裏面,最精采的部分,提出來與大家共同來勉勵。希望在我們這一生有生之年,短暫的歲月裏面,能得到很好的成就。我們這一生就非常有意義、有價值,沒有空過,這是值得我們慶幸的。但是究竟圓滿的成就,決定要求生淨土;如果不能求生淨土,這個成就都不是真實的。因爲一墮落六道,輪回的時間太長,叁善道、叁惡道頭出頭沒,苦不堪言,很可怕的一樁事情,我們一定要能警覺到。放下萬緣,老實念佛,這是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有福德之人。好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你們有沒有問題?
問:師父開示,一個修行人,修行最重要的關鍵是在發菩提心,那這個菩提心就如師父所講的,要真正落實必須要悟入。師父開示,悟就是要明白。但是現在很多修行人好像對菩提心都沒有真正的了解,是不是請師父開示,以比較現代化的意義,因爲現代末法修行人,根性都比較差,很多人不容易體會,所以不了解就沒有辦法真正契入。因此很多修行都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請師父開示。
答:對,你這個問題提得很好。過去我們在臺中,李炳老常講,“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根據他的觀察,他說一萬個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只有兩、叁個。我們可以說,這一萬個念佛人當中,真正做到一向專念的人非常多。爲什麼不能往生呢?沒有發菩提心,跟《無量壽經》上講的往生條件不符合。你看《無量壽經》叁輩往生,最重要的一個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可見得,不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
菩提心要能搞得清楚、講得明白的人,那確實是不多。說老實話,往生的人他也未必能講得清楚。他爲什麼能往生呢?你細心去觀察他,你拿《華嚴經》一對照,他真有;他雖然有,他說不出來。他確實有,就是他做到了,他也不曉得,你叫他講出來,他不知道。所以蕅益大師《要解》裏面講得好,他真的把這個現象一語道破。他說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個心就是無上的菩提心。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十種心,你去觀察,他一定都具足。他對于衆生有憐憫心;他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有不執著的心,他真有。可是你要問他經上這個,他也沒有念過這個經;你問他,他也說不出來。仔細觀察,不錯,他真的統統都有。他確實不染著,他確實對于衆生有憐憫心,他確實有慈悲心。
這正是古人在《無量壽經玄義》裏面講的:“暗合道妙”。暗是不明顯,他自自然然跟道就相合、就相應,這是他之所以能往生。說實在話,這個就是心真誠,真誠心裏面,自自然然具足一切法。心不真不誠,學也學不來。真誠心裏頭,本來就具足這一些。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裏面所說的一切法,都是自性本具的。所以只要做到真誠、至誠就感通。這個跟 益大師所講的,完全相應了,道理在此地。所以我們不要看不起那些阿公、阿婆,他也不認識字,也沒有聽過經,念上半年、一年,人家就能預知時至,不生病,坐著往生,站著往生,道理就在此地。他的心真誠,所以一切法自然具足。不細心的人,觀察不出來;細心的人,觀察出來,他跟經上字字句句,都能夠對得上,這就是暗合道妙。實在也是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裏面講的:“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他這一句話重要。能從真實心中作,沒有不成就的,那就是菩提心具足了。
你有沒有問題?
問:師父剛才開示的,都講得很清楚了。關鍵在于真誠,如何達到真誠,如果不能真誠,那怎麼辦?請師父開示。
答:不能真誠的原因,是對于理沒有透徹,對于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理透徹了,事實真相搞清楚了,那他自然就回歸到真誠。就跟袁了凡先生一樣,一般人聽了打妄想,袁了凡爲什麼跟雲谷禅師坐了叁天叁夜,一個妄念沒有呢?在別人講,不可能的,他爲什麼能?因爲他了解事實真相,知道自己的命運,“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打妄想也枉然,幹脆就不打了,就這麼一點道理。所以如果對于宇宙人生真相搞明白了,他自然放下。所以世尊爲什麼用二十二年講般若,般若就是說明事實真相。事實真相總歸結,《金剛經》上講的:“叁心不可得”,能得的是空的。“萬法緣生,當體皆空,了不可得。”就是你能得、所得都是空的,總歸結到後頭—不可得。如果你要是把這個搞清楚,理搞清楚,事搞清楚,你的心怎麼會不定?不可得當中求得,那是妄想,不是事實!知道能得、所得都不可得,那幹淨了,什麼妄念都沒有了,道理在此地。佛是最透徹的,這個關,衆生最難突破,所以用二十二年的時間,專門對這個問題。還有什麼妄想呢?你真要透徹了,確確實實一念不生。這樣人就永遠在禅定當中,行、住、坐、臥都是定。什麼叫定?不起一念就是定,就是禅定。禅定並不是天天面壁打坐,一切時、一切處,六根對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禅定。《華嚴經》上講的禅定是這一種的,行、住、坐、臥都是禅,每一天忙著度化衆生也是禅。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高度藝術的生活。
問:師父,就是看破、放下,心就達到真誠。心不真誠,就是還沒有看破,還沒有放下。那儒家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個是不是也是達到真誠、清淨的前方便?
答:致知就是明了事實的真相,格物就是放下,致知就是看破,正心就是菩提心現前了。
問:結論就是要達到真誠,就要先看破。
答:一定一定。
問:然後有真誠心,菩提心才發的起來。
答:對!
問:要看破,一定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答:不錯!
問: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定要有正法,聽聞正法。所以社會裏面很多人學佛,也很多人在聞法,但是看起來好像有的沒有真正達到像師父所講的,了解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這個法就像印光大師所講的,到末法這個時候,已經衰殘了。就是唯興其表,只在表面上的興盛。那像師父講的這些所有的佛學講座,都把這個事實真相講得很清楚,很多同修聽了都非常發心,也很多人在這個地方,能夠了解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在修學上,真正是做了很大的改變。這是我們做一位在家居士,大家在平常生活共修裏所體會到的。
《種善因得善果 (第七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