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破戒不如法,必定有他的道理。这个我们一般凡夫不懂。这是一桩事情,我们能够理解的。
另外我再说一个故事。我初学佛的时候,在我们台北市。我也常常到一些寺庙,有时候去帮帮忙,做做义工,我能够做的。这个道场熟了,里面人也熟了,有的时候常常留我吃饭,以后就变成习惯。一放假,到寺庙去吃饭。老和尚也很爱护,我们那个时候年轻,二十几岁。有一位老法师,七十多岁了,我们对他很尊重。他也不忌讳,常常邀我们在一桌吃饭。但是我们每一次吃饭,看到老和尚面前摆了一杯酒,我们也很疑惑,“五戒里不饮酒,酒不是根本戒吗?”但是我们年轻,我们也不敢问,不敢提出这个问题。但这个疑问始终放在心上。
以后到台中亲近李炳老,谈到饮酒这一条戒的时候,我就把这一桩事情提出来。李老师说,他这是对的。酒这一条戒,开缘很多。如果身体有病,用酒作药引可以。烧菜用酒来作配料,可以用,所以叫料酒。这个不会喝醉,不会醉的。老法师七十岁以上,身体虚弱,需要用酒帮助血液循环,可以用的,我们才恍然大悟。不但体弱多病需要用酒帮助血液循环可以用,这个身体要是虚寒,还可以穿皮衣,到以后我们在戒律上都看到的。可见得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制定戒律,他是情理法三方面都顾到,这个才叫真正大慈大悲。
所以文殊菩萨教诫善财出去参学,第一个求善知识不能够有疲懈,疲倦懈怠,不能有这个态度。第二,对于善知识不能有厌足。第三,对于善知识的教诲,一定要做到。我刚才讲要记住、要理解、要做到。第四,对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必须恭敬体会,决定不能见他的过失。这个四条是参学基本的态度,我们应当要学。
那么我们再回想,我们遇到善知识,为什么人家拒绝我们,不肯教我们?这见面一看,你没有这个态度,没有这个态度是你没有这个诚意。你如果有这个诚意的话,自自然然表现这种态度。说实在话,我初学佛的时候,甚至在没有学佛之前,我很好学。我虽然早年失学,到台湾,我认识名教授有十几位,他们都很热心的指导我、关怀我。我没有读过这一段经文,但是我所表现的,这个里面,我统统具足了,没有人教我。自自然然表现,就是我真心想学,真正的是尊师重道,那就行了。我们现在人不懂得尊师重道,甚至于学,对老师生轻慢心,这怎么能成就呢?
我亲近章嘉大师的时候,有很多人告诉我,章嘉大师是政治和尚,造谣毁谤的人很多。我那个时候初学,我也不管他政治不政治,这个与我不相干。他真肯教我,我在他那里真得利益,我对他有十分的恭敬心,别人说这些闲话,我一笑了之,不予理会。我们得到了。章嘉大师圆寂之后,火化烧出一万多颗舍利,大家没话说了。还有人告诉我,“可惜!我本来想亲近他,听说他是政治和尚,所以不敢亲近,那里晓得是真正的大德。”那后悔莫及了,机缘错过了。现代这个社会,那一个人能够做到只有赞叹没有毁谤的,不可能的事情。佛菩萨还有人毁谤的,何况佛弟子!我们自己要明了,不受外面这些影响,我们才能掌握到最好的机会。
这个是这一段的开示,虽然经文上只有四句,实在讲是十信章里头最重要的一段。我们读了、听了之后,要从真诚心里面发出来,才能得受用。如果只学这个形式,没有诚意,那是虚伪的、假装的,真实的利益依旧是得不到。世法里面,都不可以用虚妄心求,何况是佛法?
你们有没有疑问?在五十三参,这正是往年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他对于《华严经》赞叹备至。他是一位大哲学家,他告诉我,《华严》是世界上最好的哲学概论,他把它当作哲学概论。这一部书里面,充满了究竟圆满的智慧。经中有圆满的理论,有周密详细的方法,最难得的,末后还带表演,这就是五十三参。将它的理论、方法做出来,表演出来,给我们看。这样的教科书,全世界找不到第二部。
这五十三个人,在佛法里面讲都是菩萨。菩萨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具足高度智慧的人。生活在智慧之中,这就是菩萨。凡夫是生活在烦恼当中。他们生活是在圆满智慧里面,所以称之为菩萨。菩萨是印度话。这五十三个人,你看看他的身分,里面有男女老幼,各行各业,代表现前这个社会。换一句话说,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五十三参里面所展现的。这里面以出家身分出现的,只有五个人,其余全是在家的。这就说明了,出家可以作菩萨、可以作佛;在家也可以作菩萨萨、也可以作佛,没有差别,真正是平等法。男人可以作菩萨、作佛,女人也可以作菩萨、作佛;大人也可以作菩萨、作佛,小孩也可以作菩萨、作佛。这个里面有童男、童女,用现代的话就是学生,男学生、女学生,童男、童女。只要真正觉悟了,具足高度智慧,无论从事那一个行业,无论过什么样生活方式,都是佛菩萨。这才是真正生活的艺术,在《华严》里面显示无遗。
五十三参一开端,这三位是代表佛法僧三宝。而三个人都是用出家身分,他这个含意很深,表示什么?表示初学。初学佛的人不能离开僧团,不能离开三宝。你看现在学佛,大家都知道有个常识,学佛一进门,先受持三皈,这三位善知识就是代表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三个人其实都是法身大士,用比丘的身分来代表,他表这个深义。吉祥云比丘代表佛宝,皈依佛;法云比丘代表皈依法;妙住比丘代表皈依僧,这个意思很深。
学佛到那里学呢?你不懂这个意思,你学什么佛?你那个三皈依是有名无实。形式虽然受了三归,不晓得从那里做起。所以吉祥云教我们皈依佛,皈依佛就是念佛。念佛,包括的范围太广太大了。从他的谈话当中,我们了解一切佛法都是念佛法门。他在经里面给我们讲二十一种念佛门,这二十一种把所有法门全部包括了。那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这才使我们真正想到,皈依三宝真正的意义。佛是什么呢?佛是觉,佛是智。念佛就是念觉、念智。任何一个法门,离开真实智慧,离开彻底觉悟,那就不是佛法了。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是念佛,参禅也是念佛,持咒也是念佛,研经也是念佛,没有一法不是念佛。为什么呢?都是求智,都是求觉,都是念智、念觉。所以他讲的这个念佛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我们如果懂得这个深义,肯定他所说的,就决定不会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不会有了。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佛所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
从能念,菩萨归纳了五条;从所念,他讲了二十一门。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统统包括在其中。能念五门,第一个是“心境俱泯念佛门”,第一个不是的,这是第三。第一个是“缘境正观念佛门”。大概我们现在一般念佛都是用这个方法。我们攀缘境界。这个里面,有真佛、有应佛。真佛是讲法身佛、报身佛,这是真佛,应化身佛也是真佛。我们讲念三身佛。依报、正报,我们净宗常常念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依报。我们读经,思惟观察经中的境界,这是念依报。我们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念佛的正报。不管是依、是正,是西方极乐世界环境也好,佛菩萨的相好光明也好,都是属于外境,外面的境界。我们念是口念,口念不是真念。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道理在此地。口里有佛,心里没有佛。心跟口不相应,这是古人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第二种念佛,这就有心了,“摄境唯心念佛门”。知道经上所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依据这个原理、原则,知道诸佛,知道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心想生。所以心里面想佛,佛就现前了。想什么,现什么。你想佛,你就作佛;想菩萨,你就作菩萨。天天想黄金、想钞票,这就变饿鬼,饿鬼道是贪心;嫉妒、嗔恚是地狱,看你动什么念头。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里头真正想佛,口念佛,心想佛。把我们现前的境界换成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常常想西方世界,这样念佛决定得生。我们净宗法门,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这个方法可以达到。
第三种,“心境俱泯念佛门”。明白事实的真相,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心则非心;佛即是心,佛则非佛。心佛两边不立,真正恢复到自性清净,自性清净心是真佛、是真心。这个能念的方法,诸位想一想,禅宗包括在里面,性宗也在里面,才知道念佛法门广大,圆满含摄一切佛法。
第四个是“心境无碍念佛门”。所谓是“双照事理,存亡无碍”。它包括了法相宗,包括了天台宗,也包括了华严宗,这些大乘宗派都出离不了它的范围,可见得念佛这个法门太广太大了。
末后一条是“重重无尽念佛门”。这样用心,才达到究竟圆满。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一切法门,都是念佛门。乃至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善友,所说无量无边法门,也不能出这个范围之外,重重不尽。理无尽,以理融事,事也无尽。随捏一门,就圆满含摄一切法门。《华严经》中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个一是任一。不但在佛法里面,经教法门任一,乃至于世间法里面,一毛孔、一微尘,点点滴滴任一,都圆满含摄虚空法界,无量法门,念佛功德才达到究竟圆满,念佛才成究竟圆满佛。由此可知,念佛不一定是佛号挂在嘴上。
我们读了吉祥云比丘的开示之后,才晓得我们应当怎样去皈依佛,你就懂得了。你才懂得皈依佛,三皈依这一条,圆满含摄所有宗派、所有法门,都是皈依佛的。这个深义要懂,否则你学佛,你要到那里学?你这个三皈依到底皈什么?
我想我们把这三位菩萨这个经文讲完之后,把里面的经义综合起来,我们做一个专题,来讲皈依三宝,这个意义就比我以前讲的皈依更深刻、更圆满。不入《华严》境界,这种究竟圆满确确实实达不到。
这个五门,五门融合起来是一桩事,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你要有分别、执著,这就变成五门;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就变成一门。正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就是无障碍的法界。从无障碍,这一展开就是无尽的法界。从这个地方,纵然我们不能见性,我们也能稍稍领会得少分。多分不敢讲,少分是可以体会到的。而这个少分的体会,对于我们这一生来讲,受用无穷,这是真实智慧。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个决定能帮上大忙。所以《华严经》不能不细讲,不能不认真的去探讨。这是说明我们在学佛上,遇到种种的障难,发生种种的偏见、过失,在《华严》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这是这一部大经无比殊胜之处。
好了,你们没有问题,时间到了,我们就到这里结束。
《种善因得善果 (第六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