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种善因得善果 (第六讲)

  种善因得善果 (第六讲)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录影室

  最近我们讲到《华严经》的五十三参,经里面有许多宝贵的开示,对于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个经太大了,讲一遍也很难得,听一遍也很不容易。所以我们想利用这个机会,把经典里面最重要的片段选择出来,与大家在一起共同研究讨论。希望藉此能帮助我们生活达到艺术化,也就是一般人所讲的幸福美满。

  在吉祥云比丘,不是在这边,还在前面。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中,也就是十信会。文殊是善财的根本的老师,也就是我们一般讲启蒙的老师。世、出世间求学,启蒙关系最大。启蒙的老师,要真正遇到善知识,他就能够帮助你奠定非常好的基础。所以在过去,科举的时代,一个人考中了功名,从前说是考中状元、考中进士,这个时候,衣锦还乡,要祭祖先,报祖宗的恩德;要去拜老师,感谢老师的栽培。拜那一位老师呢?拜启蒙的老师,这个诸位要晓得。拜启蒙的老师,一方面是感谢他奠定德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告诉我们不忘本。好像我们现在读书,功名成就了,你要感谢老师,感谢谁?感谢你念小学一年级的那个老师,不是感谢你的大学教授,也不是感谢你的中学老师。感谢最启蒙的那个老师,以后的老师统统包括在其中。为什么?一个人不忘本,他连根本的小学老师都不忘掉,中学、大学距离很近,当然更不会忘掉。所以是以启蒙老师作为根本,作为代表,这非常有道理。现代人都不太讲究了,不懂这个道理,社会就混乱,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素。人不懂得报本反始,不懂得知恩报恩,唯利是图,争名夺利,这个社会怎么可能会好?怎么能够安定?所以想一想,过去的教育,跟现在确确实实有它基本不同的地方。理念上不同,方法不同,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

  善财在文殊会上成就了什么?这个我们要晓得,成就的是根本智,一定在启蒙老师这个地方成就的。根本智是什么?《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根本智是无知。换一句话说,这个老师训练你的,是著重在品德的修养,著重在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真诚心,偏重在这些。其次的就是教你读经,熟读,没有讲解。这个教学法意思在那里呢?他的用意,是藉这种方法把你的妄想、分别打掉。任何一个人,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非常深重,不想,不想也不行,它自己会冒出来。

  所以佛法有许许多多的方式,我们讲法门。你们念佛,叫你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什么意思呢?你不念,不就打妄想了吗?不就起分别了吗?用这个方法把妄想、分别打掉。持咒,方法不一样,目的相同,也是用持咒的方法,把你妄想、分别、执著打掉。教下用读经的方法,也是这个道理。一部经叫你从头念到尾,老老实实的去念,不要想里面的意思,也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止息住,让你得到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真实的智慧,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智慧之体。清净心起作用,是无所不知。所以在根本启蒙的老师那里,没有别的,就是训练你,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尽可能的伏住、压住。能够断掉,那当然是最高明的,那是少数。大多数人烦恼、习气很重,是决定断不了的。断不了怎么办?断不了,伏住,这个老师就尽到责任。

  那么像华严会上,那个境界的确不相同,不但是伏烦恼,简直说断烦恼。善财在文殊会上,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了,达到这样一个境界。这是根本智圆满成就了,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他达到圆满成就。

  后续呢?后续是讲后得智。后得智是讲无所不知。无所不知要到那里去学呢?要出去参学。无所不知就在生活上,在工作里面,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学无所不知。这个时候,老师就叫他去参学,参学是成就后得智,这样经过五十三参,他的智慧达到究竟圆满,这成佛了。佛在《华严》,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智慧是怎么成就的。佛法里面所讲的无上正等正觉,你看他是怎么成就的?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要从这个地方去学习。现在人不能说他不努力,不能说他不勤奋,但是他开不了智慧,搞一辈子,都是小聪明,佛法里讲世智辩聪,无济于事。原因在那里呢?原因在他没有根本智。像一棵植物一样,它没有根、没有本,它怎么能生长?怎么能开花结果?

  佛教育是从这个理念扎根的。在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的教育,一直到清朝,也是从这个理念扎根的。所以这个国家建立之后,没有多久就能够长治久安。一个政权能够维系几百年之久,什么道理呢?教育的成功。我们读《礼记》,“学记”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国就是现在所说的,建立一个政权;君民是统治这个国家,领导全国的老百姓,什么最重要呢?教育最重要。教学为先,其他都是次要。善财成就根本智之后,换一句话说,得清净心,在四弘誓愿里面讲,烦恼无尽誓愿断,他已经断掉了。烦恼断尽了,根本智成就了,这出去参学。参学就是四弘誓愿第三个专案,法门无量誓愿学,去参学了。你看看文殊菩萨教他出去参学之前,特别交待他参学的态度,这几句话重要。这几句话就是我们今天求学的态度。我们今天遇不到善知识,遇到善知识,人家也不教你。为什么会不教你呢?因为你没有具备求学的条件,他不会教你。求学最重要是真诚,真诚表现在外面,自自然然的态度,不加丝毫勉强。我们听听文殊菩萨的话,他教善财,第一个:求善知识,勿生疲懈。疲是疲倦,懈是懈怠。亲近老师,永远不疲不厌,精进不懈。这个老师看到这样的学生,他欢喜,他也认真教,他也教不倦,这是实实在在的。自古以来,那一个好老师,都希望能够得到几个传人。传人可遇不可求。学生求一个好老师,难;一个好老师,在一生当中想找到几个好学生,更难。所以他如果遇到了,他非常珍惜,他怎么会不认真教学呢?所以他教不厌,我们学不倦。师资道合,这个里面有乐趣,在佛经里面讲法喜充满。师生都欢喜,都法喜充满。

  第二个条件,文殊菩萨说,对于善知识这个教诲,决定不能够满足。得少为足,也是个大障碍。你只能得到一部分,你还没有得到圆满,那里就可以满足了呢?世间事情,我们常讲知足常乐,唯有求智不能知足。求智一定要达到究竟圆满,换一句话说,不成佛,你成了等觉菩萨,你还不能满足,我一定要成佛。其他的事情,在物质享受、精神享受这一方面,应当知足常乐。唯独求智,不可以厌足。

  第三:于善知识的教诲,你要能记住,这个很重要。真正的善知识,言简意赅,没有啰嗦话的。不像我接见大众,一说就说了很多,这不是真善知识。我过去跟章嘉大师学习的时候,每一个星期跟他老人家见一次面,时间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说话大概都不超过十句。非常的精简,叫你一生都不会忘记,真得受用。说得太多,说得太长,出了门都忘掉了,讲些什么?记不得了。但是我要学章嘉大师那个方法,恐怕听众都跑光,没有人了。这不能不啰嗦,但是你要会听,会听什么呢?抓住我讲话的几句纲领。在一次谈话,一次讲经当中,你能够记个两句、三句,你一生都受用不尽。那要那么啰嗦呢?所以对善知识的教诲要记住,要透彻的理解。《金刚经》上佛常讲:“深解义趣”,你真正能够听懂,明白了。第三个是你要随顺把它做到。做不到,还是空的,还是惘然。看破、放下,你记住;看破、放下的意思,你也明白了;可是事实上,还是看不破,还是放不下,那有什么用处?白学了。一定要做到,你才能够真正得受用,这一点要紧。

  末后一句,对善知识善巧方便,他用的这些方法。巧是巧妙。善,我们今天讲的合理是善,合情、合法是巧;合理是善。他的方法合情、合理、合法,可是我们凡夫没有那么深的智慧,往往他的善巧,我们没有见到。我们所见到的,好像他是过失,其实是他的善巧方便。把他的善巧方便,我们看作过失了,那就坏了。所以懂得他善巧方便,不见他的过失。他或者做的好像我们看到是过失的事情,他必定有他的道理在。

  我们在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个例子都是事实。我有一个老朋友,现在还在。他比我大,大概有八十多岁了。在抗战期间,他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只有二十几岁。他在日本人统治的地区做地下工作,就是作情报人员。他是戴先生的部下,戴笠的部下。在南京被日本宪兵队发现,他们同时做这个工作有两、三个人。那个时候,被日本宪兵队抓住,那是非常残酷的刑罚,他要你命,不会叫你好死。他们三个逃命,后面日本宪兵队在追。他们逃到南京的南门,就是中华门,中华门外雨花台那边有个寺庙,他们跑到寺庙去了。见到老和尚,求老和尚救他。老和尚一看这个情形,老和尚有智慧,赶紧把他头一剃,穿个海青,正在那里做法会,叫他们加进去。日本宪兵队以后来了,全寺庙搜查,没有。他们救了命。对这个老和尚非常感激。胜利之后,回到南京,想报答老和尚当年救命之恩,所以就摆了一桌酒席,来供养老和尚,把老和尚请来了。请来之后,才忽然想到老和尚吃素的,我们这个酒席上鸡鱼鸭肉,还有酒,真是搞得非常尴尬。可是老和尚知道,他不是故意作弄,他们是真正感恩,而没有想到出家人素食。就叫大家坐下来,他一样吃肉,一样跟大家敬酒,叫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在我们看,“这个老和尚开荤了!”你看到老和尚是过失,他不是过失,善巧方便,普度众生,叫这些人一生都忘不了佛法的伟大。

  如果你是出家人,你想吃肉、想喝酒,自己不会,“你请请我!”你就有罪过了,那就不如法了。你看看这个人有智慧,通权达变。并不会看到这样,“我不能吃,我离开!”你叫人心里多难过!你做的是如法了,但是你不合人情,你不通人情。世间学问,情理法三面都顾到,佛法也不例外,佛法也是情理法三面都顾到,面面都圆满。所以他怎么个做法,我们看…

《种善因得善果 (第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