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與方丈對話 科學與佛教智慧對撞
牛紹強 蔣硯青
天府早報
2005年10月,應邀來到成都參加“中國·成都佛教文化展”開幕式的朱清時院士,與著名書法家劉正成一道,做客文殊院,與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對話。夜晚的文殊院顯得格外肅穆和甯靜,東方丈室內燈火通明,語音朗朗。叁人就“佛教文化與藝術,佛教文化與和諧”主題展開交流,近3個小時的暢談,叁人旁征博引,讓人感受科學、藝術與佛教文化的智慧對撞。
誠信 佛教文化有積極作用
“現代社會需要誠信,誠信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朱清時一開講就直入主題,他講了個故事。貞觀年間,唐太宗曾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將牢中的270多個死刑犯放回家,跟他們約定過完年後再回京城受刑,結果年後,那些死刑犯們都准時回到牢中報到。問其原因,死囚說,放我們回家團年是功德無量,我們怎能背信棄義?太宗感念他們能守信諾,放了這批犯人,並大赦天下。
“這個故事是說明在中國古代,佛教文化對社會誠信的影響是很大的。”朱清時又談到了8月發生在福州的公共汽車爆炸案:“據說當事人是一個癌症晚期患者,他把自己的不幸發泄到那些無辜群衆身上。這也說明當今社會很需要誠信,我認爲現代人需要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對社會和諧,人們的誠信,是有積極作用的。”朱清時還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談到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對中國藝術的影響也非常大,這方面,劉先生有發言權。”
佛教文化展會感染市民
劉正成接過話頭,從西方文藝複興時期談起,當時的大師都紛紛以宗教題材作畫、雕塑,而在中國,中國畫的空靈,書法的超逸,都從佛教文化中吸取了營養,北朝時期“北方書仙”安道一,唐代名僧懷素,近代的弘一法師等高僧,均和世俗的大師享有同等的地位。
他還表示:“這次大慈寺的展覽很有意義,我相信這次佛教文化展一定會在市民中産生良好的影響。我看到了一些大師和高僧的作品,既能欣賞到作品的藝術美,又能體驗到宗教的思想美。”
佛教文化教人生活的智慧
傾聽了朱清時的見解後,宗性方丈連連贊歎朱清時對佛教文化的了解“非常深入”。針對朱清時對誠信的見解,宗性方丈很有感觸:“現代社會節奏快、壓力大,人們的調節功能很脆弱。我常常在想,怎樣讓古老的傳統佛教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貫通,怎樣讓人們從傳統的佛教文化中吸取營養,讓人們獲得道德的提升,精神的疏放,佛教文化其實可以讓人合理地生活,教給人生活的智慧。我認爲,佛教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可以感化世人。”
人物介紹:
現年59歲的朱清時是地道成都人,早年畢業于成都七中,是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起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在川院士50多人,他是惟一一位真正從成都走出的院士;而劉正成先生是著名書法家、史論家、北大客座教授,也曾在成都生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