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科學▪P8

  ..續本文上一頁聞熏習的同時還要漸漸如理作意,隨順佛的教導思惟,並配合著相應的修行。佛教的熏習絕對不是知識上的,而是通過熏習産生智慧,這種智慧具有穿透力,可以摧毀一切執見。我們的煩惱障、所知障非常頑固,只有智慧能夠破除它們。所以去除謬見、樹立正見的主要方法是正聞熏習。

  上面實際講的是四法行,只是沒有提第一行即親近善知識。沒有善知識你就很難聞到正法,很難走上修行之路。真正的善知識一席話就可以把你心中的疑惑解開,把病根鏟除。但是在末法時代,善知識難遇,邪師如恒河沙。有的人很有威勢,動辄有成千上萬弟子追隨,有的人著作等身,有的人有高僧大德的光環,等等,但這些都不是判斷善知識的標准。運用分別心,很難尋到真正的善知識。歸根到底還要看大家過去積累的善根福德資糧夠不夠,夠了因緣成熟就能遇到善知識,不夠就容易遇到邪知識,而熏習邪見。所以佛教講緣,說緣起甚深,首先就是指善根的不可思議性。這種善根是過去親近無數諸佛菩薩植下的。正是由于這種善根,你才能夠在輪回中碰到善知識。沒有善根,善知識在眼前也不認識,你會認爲他說的是邪法。如果你擔心善知識難遇,那就反複熏習經典,以積累善根福智資糧,這是比較可靠的。

  第叁節、佛教對科學攝受的可能性

   雖然按照科學的認識方式,科學不能把握以及指向真理,但它的巨大的解釋力與普遍的有效性是勿庸置疑的。顯而易見,它和同樣不能把握與指向真理的一些邪門歪道完全不同。在現時代,如果這兩類東西擺在一切讓人們挑選,絕大部分人會毫不猶豫地挑選科學。世間有一些學說,由其普遍有效性,能夠構成一"道",比如科學。我們將這樣的“道”冠以"外"名,是指它和佛法不相類,佛法能起的導引度化作用它無法實現,但這並不妨礙它是世間一"道"。換言之,說"外"否定其"內道性",但絕不意味著否定其作爲世間一道的可能。這是"外"的含義。被判爲"外"的東西,有的不構成道,有的構成道,構成道的東西作爲世間法能夠暫時安定人的身心,而不構成道的東西你信它定會直接導致你的身心錯亂,甚至危害社會。所以我們承認科學是世間一道,雖然它不能達到真理。但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對于科學這個外道,而且是被現代世人最廣泛共許的一種理論體系,佛法有沒有攝受的可能性?下面先討論按照佛教如何對科學定位。

  一、從佛教業力說看科學的本質

  在討論攝受的可能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科學的本質。爲什麼科學不能把握與指向真理,卻能夠顯得那麼具有客觀性,那麼普遍有效?實際上佛教的業力說已經指明了解釋路徑。

  從世間的角度很難解釋科學的本質。如果試圖給出,定會或者墮入武斷的先驗主義與唯物主義,或者墮入膚淺的約定主義,等等。從佛教本位看,佛教的業力說能給出一個恰當的說明。佛教信衆都知道這個世界是業感緣起的,即由共業所感,因此,科學的對象、科學規律乃至科學的理論體系,與衆生相互影響串習而成的共業緊密相關,而且正因爲如此,科學雖不能捕捉住真理,但卻具有普遍有效性。下面分四點作進一步考察。

  (一)、佛教業力說:共業與共業結構

  大小乘佛教對現象世界共許的緣起律是業力說,即認爲情、器世間皆是衆生在無始輪回中相互影響串習的共業所感。其中情世間即是有情的集合,而器世間即指有情所居之物質世界。衆生無始以來處于無明黑夜中,對諸法真實不能洞悉,種種煩惱增上,而有種種造業。在此起惑造業的流轉過程中,相互影響所成的種種彼此相似的業習,即稱共業。此不同類性的共業,感引出相異的情、器世間。對此,佛教施設了叁界概念,即區分出欲界、色界、無色界。人道凡夫所居是欲界,而我們生存的生態圈即屬欲界之一分。簡言之,人道凡夫的情世間,是人以及一些動物等的通稱,器世間主要指這部分有情的活動領域與生存空間。此二世間皆是此分有情在流轉中串習的共業所感,也是人道凡夫的科學所研究、應用的範圍。因此,科學的對象世界完全系屬于人道衆生(後文一般只用衆生一語替代)的共業,並沒有離于衆生的獨立存在性。而且衆生在相互影響串習共業的過程中,不同的相互影響方式,是區分不同類共業的內在根據,這形成衆生共業的內在結構,簡稱共業結構。顯然,人道凡夫的共業結構通過共業而顯現的形式,即是科學規律與理論體系、人道凡夫把握科學的科學理性。因此,科學皆與人道所攝衆生所造的具有內在結構的共業相關,是此類共業的反映。而且,共業是處于衆生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中,因此,亦是在緩慢地(按照此類衆生的理解尺度)發生變化,不會出現永恒不更的共業(以及共業結構)。與此相應,科學對象的具體面貌、規律及理論體系出現一些變化是完全正常的。另外,從可能性看,如果衆生不再造此類共業,此類情器世間也就不再感現,科學也就隨之消失。共業與共業結構是依據佛教說明科學的本質的兩個關鍵概念。

  (二)、科學的認識對象是共業所感

  如前所述,科學的認識對象,也就是它界定出的現象世界及其種種共相,都是人道所攝衆生共業所感。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事物之間的規律,當然也是共業所感。由于衆生的共業非常相似,感引出的對象世界就相似,這種相似性在凡夫看來沒有區別,經論也就方便稱爲共業感引出這樣一個器世間。即由這種相似性構成了共同性。因此,在凡夫境界的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共”的特征,皆是在衆生流轉的過程中相互影響串習出來的共業所感的。科學的特點就是強調共性與普遍性,上面講的主體間性,實際就是反映了共業的"共"性,也即反映了衆生共業所感世界的相似性。結果,建立在“相似性”上的“共同性”特征,反映到科學認識方式上,就要求科學事實與規律須經科學共同體共同許可,而且這種許可是基于每個人都可以去操控、驗證的前提下的共許。科學對象的這種“共同性”,相對于個體而言,就是“客觀性”與“外在性”,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特征。由于共業是在衆生流轉過程中相互影響串習而成的,必然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因此,共業所感的現象世界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叁)、科學規律及理論體系是共業結構的外在顯現

  前面已述,世間凡是具有共同特征的、顯得牢不可破的那些東西,都應歸結爲共業所感。這種共業是具有內在結構的。換言之,六道衆生在流轉過程中相互影響串習所形成的共業,具有相互聯系,而結成了共業結構。顯然,由于科學說明的是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必然爲共業結構的反映。在傳統佛教時代,由于象科學這樣的理論體系沒有出現,因此,對共業結構觀念沒有論及。在現代文化中各種世學體系層出不窮,特別是科學理論的興起,共業結構的問題就凸現了出來。正是因爲共業的內在性結構的存在,才可能有事物間穩定、普遍的聯系。如果從唯識學角度看,共業直接感引的是種子及心心所,再由種子作爲“因能變”及心心所作爲“果能變”而顯現“客觀外在”的世界。換言之,具有內在結構的共業,通過感引種子間及心心所間的關聯結構,而有“外在”顯現的相互聯系和規律性。所以科學規律與理論是共業結構的外在顯現。這樣也回答了科學爲什麼不是真理但又具有那麼大的效力。

  顯然,科學由于是共業所感,爲衆生的集體輪回力所左右,是無記性。因此,科學理論,即使是最成功的體系,也只是對共業的一種外在"印可",是對"共業結構"的"後驗"把握。它是否穩定恒常行之久遠,命懸于"共業結構"是否穩固。但要知道,佛說過一切衆生都可成佛,這樣,從可能性看,共業是可以轉的,換言之,衆生再不造與"科學"有關的共業是可能的,科學亦可消失。由此,科學就不可能獲得真理的地位。但是,我們同時也要看到它的效力,因爲科學規律反映的是共業的結構,必然與感引事物的共業相應。而且,由于共業是衆生共所串習,只要共業與共業結構還穩定,科學規律必然具有普遍性與客觀性。

  (四)、科學理性是共業結構的內在顯現

  共業結構的呈現方式有多種多樣,它的外在顯現就是科學規律、理論,以及數學、邏輯學等等,而內在顯現就是科學理性這類東西,這是比較能動的一面,不是所方面的,科學的對象性認識方式不能把握。科學理性是指對科學規律的認識能力,它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夠內外相合。這種相應很神奇,因爲科學理性認識到的東西恰恰就能描述“客觀”世界,能夠對“客觀”世界的現象作一個恰當的解釋。這種相合性用世間主張主客分離的唯物主義很難解釋。而這種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認識能夠相合的機理,用業力說則易于理解。科學理性與科學規律皆是共業結構的顯現形式,因此,二者的相合是必然的。

  對此,還可用唯識學作進一步的說明。在後者看來,所謂的客觀事物及其外在結構都是心識幻現出來的。所以主觀的東西和客觀的相合就很自然。換言之,客觀的東西是心識(攝種子)的顯現,它不是離心的存在,是依于心識,即依于心識及其顯現方式的。因此,當心識(攝種子)的內在結構外現爲科學規律、理論的外在結構時,屬于意識周遍分別力的科學理性必然能夠與科學規律、理論相合。具體而言,科學理性作爲共業結構的內在顯現,表現在叁個方面:一是表現在心識(在更根本的意義上是種子)的穩定關聯方式上,這是外在顯現的直接原因;二是表現在意識的周遍分別力上,即正是由于有意識作爲周遍分別力,才有外現的種種境界差別;叁是這種結構性關聯顯現方式以及意識的周遍分別力,皆是無始以來串習的具有內在結構的共業所直接感引的。因此,內、外顯現的自然相合,是無始以來相互影響串習共業感引的結果。

  二、從六道叁界說看科學規律體系的地位

  (一)、一切世…

《佛教與科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