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科學的介說
惟覺法師
《網海蓮舟》總第24期
我們這個世界,由于資訊科技的發達,天涯若比鄰。無論任何一個地方,發生戰爭,或者天災地變,我們臺灣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關心整個世界、社會、人群,不只對自己的生活環境要去了解研究,也必須要探討自己生命的意義,這樣對宇宙人生的研究是非常有價值、有意義,且刻不容緩的。
對整個世界種種現象的研究,是屬于科學方面,而研究宇宙人生的問題就屬于哲學方面,佛法則涵蓋這兩個問題。因爲佛法所講的就是人生宇宙的真理,它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包括穿衣、吃飯、行住坐臥,乃至一切世間、出世間學問,佛法告訴我們人生的方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說明整個世界的緣起。因爲佛爲先知先覺,對人生宇宙的真理,無所不如、無所不曉,稱之爲全知。而發心修行想覺悟宇宙人生道理的,爲後知後覺的菩薩,社會上一般人只知道名利財色,起貪嗔癡造殺盜淫,這些人就是屬于不知不覺的衆生。
“科學”廣泛的解釋,就是凡是有組織、有系統的知識,都屬于科學的領域。分爲:自然科學、實用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四類。佛法則包括了科學與探討宇宙人生道理之哲學。如佛經裏講到,菩薩除了修六波羅蜜外,還要向五明處學習,何謂五明?第一是內明,明白我們這念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內明。第二是外明,在佛經裏,外明包括四項:一是工巧明,如科技。二是醫方明,指醫學。叁是因明,屬于哲學方面。四是聲明,要懂得各國語言,所以,科學與佛法是相得益彰,互相圓融。科學如沒有配合佛法的內明,則會走向偏激,因爲科學的運用要靠這念心,這念心有定力、有慈悲心、有平等心、有智慧,如此應用于科技,就能提升這個世界,無論是精神層次或是物質方面。反之,科學就會毀滅人類、毀滅世界。
何謂內明: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這念心經常返照,時時刻刻安住在當下,這就是內明;佛經講:心清淨、佛土就清淨,也就是說,如果把這念心定下來,心清淨了,外面的國土自然就清淨了;一般人不明白這念心是一個絕對的世界,而始終在內外明暗、虛妄不實的相對境界中追求,如此必産生執著和煩惱,明白了這念心的道理,就能體會到生命最真實的意義。否則,面對生命的無常、生滅,想來人生實在沒有什麼意義,所以有些人幹脆走極端,不擇手段、巧取豪奪,造了一身惡業,人生就愈走愈悲哀。假使我們能夠發展科技,又能有內明,明白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然後再運用科技,便可真正提升這個世界。如果我們的心清淨了,又有慈悲心,便可以感覺到這個世界是整體的,是相互依存的,你假使有這種觀念,你看到誰都很歡喜,就是一草一木亦如此。儒家亦雲:“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在佛經裏亦講:“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指心水,我們心當中有善法、有慈悲心,則所作所爲也是善行,它就可以把我們載到最光明的地方,相反的,我們這念心,充滿了貪嗔癡,所作所爲就愈黑暗,這種種殺盜淫之行爲,這個水就能載舟;所以,我們必須確實了解這念心非常重要。雖然目前是科技時代、太空時代,但還是離不開這念心。
佛法中菩薩行,除了內明還有其他四明。這些道理是一個方向,有了方向要去實踐。所以,佛法講,信、解、行、證四個步驟。佛法是一個真理,它的信不是迷信,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必須要去了解,經過深入的了解而産生正信,這樣的信是智慧的信。有了了解而深具信心之後,第叁步就是要實踐,如佛經所說的普賢十大願行,這意思就是實踐的方法。如是行持,最後得到一種結果,就是“證”、親自見到,且真正受用。所以,佛法是用一種科學的方法來實踐這個真理,證到了最高的境界,得到大禅定就能産生一種智慧,將我們本具的潛力、種種智慧、功德、神通妙用啓發出來,心經亦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般人不容易了解,色指物質,其皆由地、水、火、風四大物質所構成,這樣的物質現象,是相對的存在,都是虛妄不實的;如水是由氫氧兩個元素合起來的。所以,佛法將物質分析透視到最後,就是一種真空。如同現代科技將物質分析到最後,得到一個能量,而這個熱能究竟又從何而來呢?這在佛法上講得很清楚,由真空中産生能量出來,這是最高的境界,這真空當中還有一個智慧,如果契悟到真空之理,又契悟到這個智慧,兩者加起來就是佛心。所以,萬法歸宗,乃至于物質世界,和我們當下這個心靈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因此,我們了解後,就可根據這個方法來反照自心,自然而然能夠達到內外如一的境界,所以,我們這個絕對的心,能夠做主,就能得自在,如此生命就很有意義,生命就是無窮盡的。
佛法和科學,無論從那方面來講,都是融通無礙的。那麼又如何把佛法和科學融通,並且能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上得到一個真實的受用呢?中臺山的“中臺四箴行”,無論是研究學問也好,學校政府也好,只要本著這四個原則去努力,將來你的功德、學業都能夠成就。那四個方向呢?一、對上以敬:對于居上位者要有恭敬心;對佛、法、僧叁寶也要有恭敬心,如此必能消除業障、增長福德。二、對下以慈:無論與自己有因緣或沒因緣的人,及較弱小者,如小動物甚至一花一草,都要以慈悲心去對待。叁、對人以和,用和除去暴戾之氣,人與人之間便能和睦和諧。四、對事以真:真就是實在、不虛假。用真誠的心可以去除虛僞;用恭敬心去除我慢,用慈悲心去除嗔恚,用謙卑、忍辱、和合的心,去除粗暴,用真誠不僞的心去除虛僞;無論做人做事朝這四個方向努力,這一生無論學問、事業、道業,一定會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