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轉眼就過去了。虛幻的夢境是不真實的,等到一覺醒來真是不什一笑!夢中的得失,何必去憂悲喜悅呢?
我們都是叁十以外的中年人了,當我回頭看看叁十年前的事,真像一場春夢!假使以過去的經驗作比例來推想未來,那麼,就算我們能活到百歲,也不過如此而已。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你最近的遭遇,我真爲你感到不適。可是再反過來一想,拂逆挫折,失敗打擊,未必就能困厄我們;非但不能困厄我們,也許還能玉成我們。我說這話,並非我置身災禍之外來說風涼話。因爲我們有過去善惡的業,種在八識田中;因著這種子次第的成熟,于是順逆的境界也次第的發現。所以禍福是我們自己造的,我們還能怨尤誰呢?這就是佛教所以注重忏悔,貴于實行的道理。
你們夫妻倆因爲境遇的不幸,于是歸心佛法,早晚祈禱,可是希求的願望並沒有達到。這是菩薩不保佑你們呢?還是你們的心不夠至誠呢?假使心還不夠至誠,應該自己省察,不要強自以爲已經至誠懇切了,這種自欺欺人的態度是不對的。
若你們的祈禱確實是至誠懇切,菩薩一定會保佑你們的。菩薩有不佑之佑,在表面上雖看不出來而其所保佑你們的,實在是很遠大的。凡夫們的目光,所見不遠,常常因爲目前的得失,就作爲定論,那實在是很淺薄而謬妄的。
馬鳴菩薩起信論裏說,菩薩常用逆境救度人。能夠明白這個道理,雖然碰著逆境,又何必怨尤呢?有的人或者要懷疑,佛菩薩爲什麼要用逆境來度人?這是因爲衆生處在順境的時候,放縱在聲色五欲之中,要想他們修佛道是很困難的;這種人必須逢到逆境,才能對往昔的行爲發生忏悔的心,而起進修佛道的願。佛經說:“八苦是良師”,實在是很對的。
譬如鋼鐵的鑄成,其熔點熱度,假使不較鑄鐵爲高(就是要比鑄鐵受更苦熱的磨煉),怎能成就其爲鋼呢?再如供人瞻仰的豐厚高大的碑石,不知道它已曾經過多少千錐萬斧了呢!否則認願來撫摩這頑石啊!
世間的事多一番失敗,就增加一番經驗。那不曾經過挫折而每每獲至成功的人,他們的意志必定驕慢,行動必定忽略,而他們的事業也容易崩潰。可知逆境足以挫折我們驕浮的氣焰,規範我們放逸的行動,它實是我們的善知識哩!這就是菩薩所以用境來度人的道理了。
“隨緣消夙業,更不造新殃”,這是佛教徒的人生觀之一。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應當不沮喪也不畏縮。還有一個法子,就是碰著不如意事,能夠退一步想,那就海闊天空了。
希望你能放開眼界,看得深遠一些,心胸就能廓然了。處在障礙的環境而不受環境所障礙,那麼障礙的環境和你有什麼相幹呢?(譬如到了鄉僻的地方,沒有軟白的大米飯吃;我們可以把黃糙米飯,咀嚼得爛一些,吃得少一些,一樣的容易消化,可以幫助我們營養。假使我們不因此而起煩躁不安,環境于我們有什麼妨礙呢?)倘若鎮日地憂戚痛苦,多愁多慮,是會耗損你的精神體力的;徒然自苦又做什麼呢?
印光大師文鈔可以度你的苦危;山居閑暇,請你熟悉讀一遍。夜已深了,不能盡我所欲言,請你珍攝!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日下午十一時燈下弟海量上言
致李懷耕居士書二
耕懷兄:
昨日寄給你的信,想已蒙閱讀過了。今日碰著令兄,據說你曾經對他這樣說:“倘若因爲偶然破戒的緣故,就須受到嚴酷的刑罰,那麼,不守六齋,十齋的人們,爲什麼倒逍遙自在呢?”在你的處境,是難怪你有這樣的怨語!這也是人情之常,不獨你一人是這樣的啊!
不過人們在過去世所種的因,各不相同;因爲夙業不同,而使今世受報也就有差別。這是屬于“別業”問題,不可以拿自己的業報和別人去比較,作爲一概而論的。譬如校中學生同級讀書,而資質各有差別:有的是十分,有的是二、叁分。那只有二、叁分資質的人,雖然竭力讀書,恐怕還有留級的危險;而那些具有十分資質的,讀書雖然漫不經心,可是常得名列前矛。這沒有別的道理,不過是他們的夙習不同罷了!那留級的倘若說:“我攻讀得很勤苦,現在竟被留級;某某不很用功而能名列前矛。爲什麼事情這樣顛倒呢?”試問你,這樣的責問對還不對呢?
受報相同的,那是“共業”。如這件案中受累的人,專業性都信佛念佛,而所科的罪和你相同,並沒有較你加重。在俗眼看來,你的祈求是徒然了。那可不是這樣說,這是佛經中所謂“共業”。不過“共業”中有“別業”。如同一學校畢業,這是“共業”;而個人程度各別,則是“別業”。所以祈求也自有其功用,不過這裏面的消息是很微妙的。
信佛的志願不堅定,善念就不純正,結果必被業力所束縛。雖然如此,可是在我看來,多一番境,就消除一層業障;能夠奮鬥到底,到後來必能獲得勝利的。若是中途屈服,那痛苦就沒有窮盡了。請你鼓足勇氣,再接再厲!打開荊棘的路途,辟出康莊的大道!事在人爲,不要學俗人的見解,推诿給氣數才是啊!我的見識不廣,智慧狹劣,所譬喻的或者不很適當,還希望你多讀佛書,那裏面是寶藏無盡,俯拾即是的。
“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裏流”!學佛者的“胸懷”應該這樣去“耕”耘,將來的收獲就豐富了。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四日燈下弟海量上言
普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消除宿現業,增長諸福慧,圓成勝善根。貪嗔癡惡毒,及與刀兵劫,瘟疫饑馑災,悉皆滅無余。人各盡忠孝,禮讓廉恥等,書寫暨校對,讀誦並受持;財法力隨喜,輾轉流通者,現眷鹹安樂,先亡獲超升。風雨常調順,國民悉安康,法界諸衆生,同願往西方。
《可許則許 (陳海量居士)》全文閱讀結束。